渝中区举办母城记忆·走进宝元通 | 暨宝元通成立99周年文化庆念活动
发布时间:
2019-10-18
来源:
印象重庆网
作者:
记者:许江涛 墙宁川
渝中区举办母城记忆·走进宝元通 | 暨宝元通成立99周年文化庆念活动
10月17日下午,重庆渝中区融创白象街。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提出“弘扬传统文化,恢复文化记忆”的讲话精神,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携手重庆渝商博物馆、重庆融创白象街文旅项目举办了发掘母城记忆,践行历史使命——母城记忆·走进宝元通暨宝元通成立99周年文化庆念活动,
宝元通创建者后代陈慧中女士讲述其父辈创建宝元通的历史
宝元通后代曾爱兵先生讲述宝元通建国前后对国家的贡献
重庆工商界后代、文史学者邬文璞先生讲述“宝元通与渝商文化”
嘉宾发言
嘉宾发言
活动旨在宝元通成立99周年之际,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而光荣的贡献,与宝元通参与者及后代的共同回忆.回顾个人与集体、企业与国家的发展历程。通过回顾历史,展望来来,弘扬渝商优秀文化,恢复母城文化记忆。
两位宝元通后代亲切握手
会上,宝元通创建者后代陈慧中女士讲述了其父辈创办宝元通的历史。宝元通创建者后代曾爱兵先生讲述了宝元通建国前后对国家的贡献。重庆工商界后代、文史学者邬文璞先生讲述“宝元通与渝商文化”,重庆渝商博物馆馆长吉俊春讲述了“宝元通与渝商精神”,渝中区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戴伶作了“母城记忆,文化渝中”的发言。
宝元通字号由来:
1920年10月,四川宜宾人肖则可,约了同堂兄弟肖雨声及熊荫村、熊郁村、王敬初等五位姑表兄弟,集资600两银子合伙做土铁(农具原料)、铁锅、小五金生意。他们往来宜宾、泸州之间,从“跑江边”生意兼小铺面买卖开始创业。当时,没有招牌,没有号志。由肖则可、熊荫村负责到产地进货。常是搭船去,走路回,在沿江场镇一路把货卖出去。这叫“勤跑、快销、短转转”。由于货真价实、信誉很好,生意一路红红火火,到1922年年终结算时,资金由原来集资的600两银子,积累到2000多两。
宝元通创建人的荣誉证书
因他们曾看见外国人,经数万里来中国通航蜀道,做大生意而数十年不衰,就是因为西方各国的富强受惠工商。反观中国之所以落后西国,皆源于工商实业的不振。由此,他们产生了“实业救国”的理想。有了共同的信念和追求,五位姑表兄弟精诚合作,兢兢业业,很快,生意就发展起来了。
宝元通的历史账单
1922年,他们租下一间较大的铺面,扩大经营面积,增加商品销售的花色品种。就在所租门面平整地基时,意外挖出一枚铸有“开元通宝”字样的古币,他们从中获得灵感, “宝元通商店”的招牌就由此而来。
宝元通老照片
1949年10月1日,共和国成立,宝元通为了顺应形势的变化,提出宝元通转向国营的要求。1950年1月25日,当时西南军政委员会政委邓小平,接见了他们的代表,并宣布西南财委正式批准宝元通兴业股份有限公司转为国营。2月,宝元通在重庆、成都、宜宾、泸州等地的公司都转变为国营百货公司,宝元通的在职职工也随之转成国营职工。自此,西南地区有了第一家国营百货公司。宝元通成为了全国第一个由股份制企业转为国营的企业,改名为“重庆百货公司”。
随后,国家外贸部又将宝元通香港公司转入了华润公司。
宝元,文化,重庆,后代,讲述,他们,国营,记忆,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