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浩:走进重庆开埠史
发布时间:
2019-10-09
来源:
印象重庆网
作者:
李正权
龙门浩:走进重庆开埠史
李正权
(图片来自网络)
网红新地龙门浩
今年中秋节前夕,龙门浩老街正式开街,为重庆又增加了一个网红打卡之地。走进老街,那一幢幢欧式小洋楼,可以让你感受重庆开埠后的繁华和热闹。那从吊脚楼、穿逗房、洋房子到后来的工人村建筑、干打垒房屋……可以让你体会重庆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徜徉在那巨大黄葛树掩映的石板路上,你仿佛走进历史,深深的沧桑感油然而生。如果你穿上一袭旗袍或一套西装,拍一张照片,录一段视频,多年后也会让你回味无穷。
如今,重庆主城中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老街已经不多,龙门浩老街是保存最完好的,规模又是最大的。新近修复的美国武官别墅一号楼和二号楼、新华储蓄银行旧址、海关别墅、意大利使馆、比利时使馆、望耳楼80号、枣子湾32-35民居、美国使馆酒吧等建筑,形成的一条真正的“洋人街”。国庆长假期间,来此游览的市民摩肩接踵。年龄大的指指点点,讲述着对昔日洋派文化的记忆。年轻人则在那石梯、围墙、屋角处徘徊,追溯那遗留的历史印痕。
美国大使馆武官住处旧址1号楼(图片来自网络)
长龙戏水说龙门
重庆很多地名,都是按地貌特征来取的,诸如坪、坝、坡、湾、岩、坎等等。其中一些地貌名称,却又是重庆特有的,外地人往往弄不明白其意思,如塝、碚、沱等等,浩也是一个。最著名的是龙门浩,龙门浩又分为上浩和下浩。
浩本来是指水广大的意思。但重庆人所说的浩,却是指江边被碛石隔开的水域。如果说沱是江湾,往往宽阔;那么浩就是一条长长的不太宽的水域。龙门浩在南岸长江里,一条数公里长的碛石从瓦厂湾延伸到野猫溪,中间不知何故又被拦腰截断,形成一个浩口。浩里水势平缓,波浪不惊,除特枯水位外,水也较深,适合停船。南宋绍兴年间,不知何人在那碛石刻上“龙门”二字,于是那浩就叫作龙门浩。
枯水季节,那碛石俯卧在长江碧波中,犹如长龙戏水。很早以前,那江边就有人居住。清朝初年,下浩就形成街道,从江边蜿蜒到涂山脚下。清水溪从南山奔腾而下,把下浩分成左右两条半边街,然后注入长江。那时,清水溪的水质特好,有人便在下浩开设粉房,用清水溪的水做粉丝,竟红极一时。
(图片来自网络)
望龙门是望“龙门”
龙门浩正对重庆城。旧时,出城去南岸,只能走东水门或太平门。东水门正对下浩,但下浩停船不太方便。上个世纪20年代,为开辟城内外交通,重庆城的闭门纷纷打开,太安门也被拆除。太安门正对上浩,从太安门过江到南岸,其航道比东水门、太平门过江好,加上南岸新建了上新街,于是取代东水门、太平门的地位,成为沟通长江两岸重要的渡口。上浩也取代下浩的地位,逐渐繁荣起来。
中国人喜爱龙,龙门又被喻为升迁之门。那太安门东侧城墙上有一条半边街,站在街边可以望见长江南岸那碛石上的“龙门”二字,于是得名“望”“龙门”。太安门被打开,太安门也就被以讹传讹叫作了望龙门。“太安”是官府的期盼,与百姓往往无关;百姓看到的是“龙门”,于是就望“龙门”,期盼有那么一个机会也“跃”一下试试。正南齐北的太安门之名,反而被掩埋到历史的尘埃中去了。
(图片来自网络)
龙门皓月景色美
却说龙门浩外那碛石挡住了长江急流,浩外波涛汹涌,浩内水清浪静。当涂山上升起明月,长江上波光粼粼,浮银跃金;浩湾里星月如画,回清倒影。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于是便有了龙门皓月的美景。早在清朝乾隆初年,龙门皓月便成为巴渝八景之一。乾隆二十五年,王尔鉴修《巴县志》,又将其列入巴渝十二大美景之一。后来便有人在那岸边树起一块高两米宽一米的石碑,上刻“龙门浩月”四字。
龙门浩月,有人又写成龙门皓月。皓为洁白、明亮,龙门皓月强调的是“月”。浩为江湾,龙门浩月强调的是“浩”。各有其妙,各有其美。这样的美景引来无数文人墨客赏玩,留下了不少诗词颂咏。可惜那“龙门”二字以及那石碑均已毁于“文化大革命”。现在南滨路旁那“龙门浩月”四字是新刻的,多少弥补了一下重庆人的遗憾。好在依然有皓月当空,有字水宵灯,只是景物全非,多了几多繁华几多富贵,失去了当年的韵味。
(图片来自网络)
龙门浩月题咏
王尔鉴(清):
石破天开处,龙行俨禹门。
魄宁生月窟,月自耀云根。
雪浪盘今古,冰轮变晓昏。
临风登彼岸,涂后有遗村。
周开丰(清):
水亦岷江派,山仍夏后村。
何缘邀月影,别自映云根。
秋扫黄鱼脊,波回玉兔魂。
神功遗迹杳,此地问真源。
张九镒(清):
石扇划地轴,一涧流淙淙。
谁将青玉镜,挂在苍鳞龙。
俯看波上下,波静景相从。
举头问清影,银蟾隔几重。
开埠遗址成堆堆
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英国迫使清政府答应“重庆即准作为通商口岸无异”,重庆开为商埠。次年3月1日,重庆海关成立,英人霍伯森担任重庆海关税务司的职务,掌握海关行政和征收关税的大权并兼管港口事务。接着,各国在重庆纷纷设立领事馆,日本甚至在南岸王家沱开辟租界,建立“国中国”。虽然开埠,虽然外国人可以来重庆设洋行,开公司、建工厂、做生意,但国人与清政府都是极爱面子的,除领事官员外,其他外国人只准住在南岸,洋行、公司、工厂、库房之类也只准呆在南岸,外国轮船也只能停靠南岸。于是,那龙门浩里便飘扬起米字旗、星条旗、三色旗……
龙门浩码头岸上的外国洋行(图片来自网络)
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变迁,除了新近修复的那几处之外,从马鞍山到弹子石那四五公里的江岸上,到处都还可以找到当年外国人的领事馆、洋行、别墅的旧址。那每一处旧址都可以向你述说重庆开埠的往事,述说重庆人的开畅胸怀和开放精神,述说重庆城在欧风美雨的刺激下迅速成长的艰难步履。
最有名的是位于上浩马鞍山麓的立德乐洋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国人立德乐驾驶只有十吨的小轮船利川号从宜昌出发,穿越三峡,几经危险,驶抵重庆,开辟了川江航运史新的一页。然后,他就在重庆开设洋行,在马鞍山修建办公楼和别墅,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虽然经历过上世纪50年代的一场大火,虽然后来又拆除损毁了一些,但如今依然留下仓库、办公楼等不少房屋,目前还在维修中。立德乐洋行所在之地,高低起伏,环境清幽,古树参生,植被茂密,景色秀丽。站在那楼房的外廊上可观江景,可看重庆城。想想120多年来重庆城天翻地覆的变迁,你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作者简介:
李正权,1950年生,重庆人。当过知青,做过工人,搞过管理,干过编辑,现退休,已出版《质量心理学概要》《建筑心理杂谈》《青春从文革战火走过》《重庆地名杂谈》《九开八闭重庆城》等20余部(含与人合作)专著,发表论文数百篇以及小说、散文等上千篇,多次获重庆市社科科研成果奖。
重庆,龙门,南岸,洋行,网络,来自,庆城,图片,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