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纳情缘
发布时间:
2019-09-15
来源:
编者憨整 故人旧事百姓记忆
作者:
郝晋惠
坐在我们的结婚照前,像框和床都是蒋世元 用 西双版纳的 木头做的。
版纳情缘作者:郝晋惠荐稿:吴融
我在西双版纳支边当知青时,落下残疾,却收获了爱情。四十多年过去,我的婚姻涛声依旧,继续甜蜜。
1971年3月,我从重庆二中到西双版纳当知青。在那里,青春的梦想和严酷的现实,出乎想象,使人目瞪口呆,每天的任务非常繁重,必须完成安排的工作量,我们女生往往力不从心,劳累而痛苦,心情很不愉快。慢慢地,男女知青自然而然组合成了一个一个两人世界,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应对困难,战胜孤独。
我有点另类,因为一次劳动时,我被大树倒下来砸断了大脚趾拇,是一个有残疾的人,我有自知之明,不想今后成为别人的负担,所以不敢考虑耍朋友的事,一直挂单。那年探亲回重庆时,我还对非常爱我的外婆说:“外婆,我只能扎根边疆了,如果再不耍朋友,可能好的要遭挑完了,到时候我只有将就过了。”当时外婆还一脸惋惜。
哪晓得上帝竟安排了一双眼睛帮我盯住了一个最好的。让我一辈子都感动和记得的是,战友刘世同当时对我说的那句话:“老郝,只有老蒋才配得上你。”他的话我信!因为刘世同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他了解我、喜欢我,所以我就认定高年级同学蒋世元这个人是我终生的依靠了,无论生老病死。刘世同一句话,撮合了我和老蒋的姻缘。
那时,我们虽然只有十七、八岁,但人人都爱以“老”自居。老蒋在八连当工人,我在营部卫生所当卫生员。我俩好上后,很多人搞不明白我图啥。牛营长听说了此事,竟破天荒地来到我的宿舍,亲切地和我拉起了家常,然后突然问:“小老乡啊(都是山西人),听说你和八连老蒋搞对象,是吗?”“对头!”“嗨!我们营直机关有那么多的好小伙,你都没看上?!”我无话可说,保持沉默。营长自顾自地说了一会儿,起身走了,自那以后,他不再搭理我。
有了老蒋的呵护和照顾,我心里踏实多了。转眼到了1977年,全团生产交叉大检查开始了,老蒋从连队抽到其它营检查生产半个月。那天吃过晚饭后,他突然骑个烂单车气喘吁吁跑回营里来找我,问我知不知道重庆来人办我调回重庆的事,他说是今天中午在团部招待所见到了那个人,还知道营长不放,说是你在边疆耍了朋友,不能放。”我一点都不知道,家里来信也没说这个事呀!老蒋一把拖起我就朝营长家跑去。
“重庆来办郝晋惠的调动,你凭啥子不放人呢?”一跨进营长家老蒋劈头就问。“她不是跟你谈恋爱吗?放了她,你找不到老婆以后找到我闹咋办?”“我算个啥子嘛,她爸爸需要她回去照顾,我有啥资格把她拉到嘛。”“你现在说得好,可不敢保证你今后不闹。”“那好,我现在放弃和她的恋爱关系,你要是不信,我马上写个保证书,保证我老蒋打一辈子光棍也决不找任何人的麻烦。”当时就看见老蒋、老牛你一句,我一句地在争,我反倒成了旁观者。在老蒋的据理力争下,牛营长终于不开腔了。老蒋安慰了我几句,又赶紧骑上烂单车连夜赶回30公里外的团部招待所去了,因为大检查还没结束。目睹了这一幕,我对老蒋的人品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了解他,敬重他了。
1978年元旦节后,我的调动手续全部办好,我决定在边疆过了年再回重庆。过年休息期间,好多兄弟伙来帮老蒋打下手,因为老蒋在用西双版纳最好的木料为我赶做屏风和弯腿的花架,这是我小时候从才子佳人小人书上看来,心头想了好多年的东西。莫看到老蒋相貌严肃,不善言辞,但他是一个非常心灵手巧的男人。他当年做的这两样东西,现在还高雅地站在我们家里,几十年过去了都不过时。
蒋世元在西双版纳做的花架和屏风一直陪伴着我们 .
1978年3月1日,老蒋送我回到重庆,这是他第一次见我的父母,我妈妈给他买了一双皮鞋,他说这是自己这辈子穿的第一双皮鞋。
1979年3月,老蒋随着知青返城浪潮也回到重庆。当时可以顶替父母的人全都解决了工作,老蒋因无班可顶,只好闲在家中。他当时的心情我非常理解,为了稳定军心,我和他在5月28日到化龙桥街道办理了结婚登记,我俩商量好,他先做家俱,国庆节我们办喜酒,走一坡看一坡。
我有一千个理由相信,跟到老蒋这么优秀的男人是不可能饿饭的。说到这里,我从心里要感谢去世很多年的外婆和父母,感谢他们对女儿的理解和信任:在我刚调回重庆时,不少人给我父母说要给我介绍条件优越的对象,他们都是一笑了之,婉言谢绝,因为他们也相信老蒋,相信他们的二娃,特别是外婆那句话:“我二娃眼睛毒,看人看得很准”,这太让我骄傲了,她老人家确实没乱说,时间和朋友们可以作证。
后来,老蒋进了他妈妈单位的大集体,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光,我没什么好担心的。接下来的岁月就是拖娃儿、上班、做家务,周而复始,但每当夜深人静时,我俩口子总有许多边疆的龙门阵摆不完,常常越摆越展劲,最后总是他说“睡了,睡了,明天还要上班。”
当我喘过气来时,儿子小学毕业了,理解我的老蒋叫我带儿子回边疆看看,1994年8月10日,我和儿子登上了飞往版纳的航班。
八十年代,我带着儿子回到连队
景洪到了,我曾在这里学习两个月针灸的地方,竟让我辨不到方向了,变化太大。我和儿子在环球宾馆住下,就叫三轮车去汽车站买到勐捧的票,一坐上三轮车,车夫就问:“到哪家档?”原来他是湖南祁东人,他这一声立即打开了我存封十几年的边疆语库,我毫不迟疑地用流利的祁东话和他聊了起来,他非常惊讶:“威,你哑是湖南咯?琼(从)四川来?”我善意的顺着他的话说:“是格嘛!”“你是嫁把四川知青咯呀,好福气嘞!”他指着我儿子问:““咯是你家崽。”“候,仔小学毕嘎业,带回来看看。”我回答。“哎呀,真是好!好!好!”儿子坐在一旁一句也没听懂,我简直兴奋惨了!
回到营里面,变化真大呀。职工们都住上了真正的瓦房,环境漂亮多了。当年我接生的娃儿如今有些都当上了领导,人们生活水准大大提高。
最让我感动的是走到那里,都能听到发自肺腑的那句“是托了你们知青的福”。也许正是这些原因,边疆的领导们总是热情的接待着每一拨回边疆的知青。这就是真情,这份真情是我们用青春的热血和汗水,甚至是生命换来的,这份情在我们这代人心中,永不磨灭。
版纳——吾爱的热土。 作者:郝晋惠(女),重庆二中学生,1971年3月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6团当支边青年
蒋世元和儿子。他们穿的衣服都是我亲手做的
版纳,老蒋,重庆,我们,儿子,边疆,知青,营长,非常,他们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