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底部版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重庆新印象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19006879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重庆
  
您的位置:
首页
>
>
当熨斗糕遇上蛋挞

当熨斗糕遇上蛋挞

作者:
半山隐士
来源:
印象重庆网
2019/08/24
浏览量
【摘要】:
当前而今眼目下,但凡什么食物,一经炒作,必须网红,一经网红,人们就开始追捧,这熨斗糕就是这样的,最早最早,还是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的特色小吃,流传到重庆也有好多年好多年了,重庆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各地方移民,也把各地传统食品带到重庆。

  

 

  当前而今眼目下,但凡什么食物,一经炒作,必须网红,一经网红,人们就开始追捧,这熨斗糕就是这样的,最早最早,还是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的特色小吃,流传到重庆也有好多年好多年了,重庆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各地方移民,也把各地传统食品带到重庆。

  据坊间龙门阵, 熨斗糕由来已久,相传是明代皇宫里面的名小吃,后流传到这个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川中小城一一蓬溪,怎么会只到蓬溪呢?据说是在宫里当厨子的那谁谁谁告老回乡,他就是蓬溪人,就把这手艺也带回来了。粗略算一算,这款吃食相距今天已有近四百年历史了呀!

  熨斗糕分甜、咸两种,外酥内嫩,甜香爽口,因在制作时,用类似古代熨斗的器具来制作,所以称为熨斗糕,这种外壳色黄偏棕红,皮酥脆,内嫩的食物,深受大众喜爱。

  

 

  熨斗糕的做法既简单又讲究,首先将上好的大米洗净浸泡4小时后沥干,入笼蒸至半熟,加适量清水磨成米浆。再加入酵面发酵,待膨胀时用木棒搅匀至 发酵不粘缸为度。接着,再将食碱用少量清水溶化,分次加入米浆内,边加边搅,至去掉酸味,再加入鸡蛋、猪油、蜜桂花搅拌成糕浆。前期做米浆的准备工作在家里做好,然后再去摊位上制作成糕,现烤现卖,食客亲眼看到起,很是放心。制作过程简单也较复杂。

  重庆这边的师傅是这样做的,先将做一个火炉,上面放置钢炭(也用焦炭的),得炉火通红时,将特制铁烙碗置炭火上,这时整个炉子上面是平整的炭,上头可放十几、二十多个小铁碗。待小铁碗烧热后,刷上水油,舀入糕浆,烙至封皮时,在糕中间加适量果酱(也有不放果酱的,本味)然后继续烙到皮显浅黄色,起硬壳了,再用细铁签沿糕的边边将其划松,便于翻面再烙另外一边,翻面时淋少许熟猪油,烙至两面呈金黄色、皮软酥、糕心浆汁全部凝固时即成,特点:酥、香、脆、嫩。

  

 

  由于重庆城市环境保护,不允许在主城使用煤炭,而制作熨斗糕的小贩,每月的利润不够租门面,只有在街角巷尾,露天经营,所以这一美食在重庆主城几乎绝迹。

  

 

  熨斗糕是一款特色小吃,重庆好吃狗的最爱,和伦教糕,绿豆糕,豆腐脑,酸辣粉这类食物一样,只管好吃,不管吃饱,要想吃饱,稀饭馒头,油条豆浆,麻圆包子,小面抄手……这些才是重庆人的管饱早餐。

  而本文所提到的另一款吃食:葡式蛋挞就显得年轻多了,至今也才只有三十年不到的历史,葡式蛋挞,又称葡式奶油塔、焦糖玛琪朵蛋挞。港澳及广东地区称葡挞,是一种小型的奶油酥皮馅饼,属于蛋挞的一种,焦黑的表面为其特征。1989年,英国人安德鲁·史斗(Andrew Stow)将葡挞带到澳门,改用英式奶黄馅并减少糖的用量后,随即慕名而至者众,并成为澳门著名小吃,我们内地人称为蛋挞,是一种烘培食品,同样和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熨斗糕一样,属于休闲食品,只管好吃,不管吃饱。

  

 

  蛋挞可分几类:

  牛油类,牛油类蛋挞挞皮比较光滑和完整,好像一块盆状的饼干,有一阵牛油香味,类似西点常用之馅批底皮,口感像曲奇一样,所以又有曲奇皮之称。

  酥皮类,酥皮蛋挞挞皮的为一层层薄酥皮,近似西点的牛油酥皮;但因使用猪油,口感较牛油酥皮粗糙。另因挞皮较厚,故酥皮蛋挞的馅料量较牛油蛋挞为少。

  葡式类,葡萄牙式奶油挞,又称葡式蛋塔,港澳地区称葡挞,是一种小型的奶油酥皮馅饼,其焦黑表面(是糖过度受热后的焦糖)是其特征。

  

 

  1990年代末期,葡挞以“葡式蛋挞”的名称风靡港台,众多葡式蛋挞专卖店大量开设,包括肯德基等均赶上此一热潮,葡式蛋挞顿时成为热门商品,甚至导致蛋价上扬,鸡蛋供应不足的地步。以后迅速传入内地,当时还只能是各大星级酒店有供应,随后在一般酒店也有供应,曾经的高级点心,也就变成街头食品了。

  

 

  虽然蛋挞不再幺不了台了,但仍有糕点店供应葡式蛋挞。包括重庆糕点领军人物如沁园,华生园等都有制作。因为是工厂生产,流水线食品,其质量有待商榷,味道肯定不如手工制作的,葡式蛋挞必须手工制作:精致圆润的挞皮、金黄的蛋液,还有焦糖比例,都经过专业厨师的道道把关,才臻于普通蛋挞难以达到的完美。真正的蛋挞必须有分层明显。上桌的玛嘉烈蛋挞的底座就像刚出炉的牛角面包,口感松软香酥,内馅丰厚,奶味蛋香也很浓郁,虽然味道一层又一层,却甜而不腻。

  

 

  一个是烘烤技术,一个是烘培手艺,一个是老祖宗留下的宫庭糕点,一个是外来美味食品,各有特色,各有千秋,都是重糖重油食品,都是冷了不好吃的,也都是休闲的,哈哈,南瓜白菜,各有所爱,反正我们老百姓有口福了。

  部分图片由白水煮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