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的兴隆巷:在我眼前时隐时现
发布时间:
2019-08-20
来源:
印象重庆网
作者:
重庆故人旧事
消失了的兴隆巷:在我眼前时隐时现
原名:兴隆巷:消失了隐藏和显现
作者: 陈 与
一
兴隆巷与兴隆街,不在一个方向。
在兴隆巷的前面,我必须写上“新华路”,因为渝中区七星岗有一条蜿蜒的兴隆街,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梁子兴隆巷没有血缘关系,是不是沾亲带故的七姑嫂八表姐,不得而知。
在兴隆巷的右边紧贴一家化工商店,左边是一片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的某单位职工宿舍。在兴隆巷对面是新华路第二小学,原名是“八省小学”,据说是八个省的开明人士和商贾儒绅捐资创办的学校,至于那八省,老师没说。
新二校的绰号叫“扒手小学”,与“八省小学”谐音,这污辱的名声并非空穴来风,因就读于新二校的几个学生,他们有偷摸的嫌疑。在兴隆巷的出入口,有10几步梯坎,走上去是弯弯曲曲,百折迂回的青石板路,两边的宅院大套小,小套平,平套坎,坎套坡。如果穿越兴隆巷,可从新华窜到民国路邮电通信厂门口。这高高低低,起伏不平的深巷,如一个人的肠子。
在左右两边有一个个院子,有的像四合院,有的像椭圆型,有的是楼房,有的是平房,有的院子大,有的院子小,住在兴隆巷的居民,有机关干部,有学校老师,有小商小贩,还有无业游民,居民成份如同超级的嘈嘈杂杂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郭平住在兴隆巷38号院子,这里有课外学习小组,我是学员之一。38号院子是一个四合院,面积1000多平方米,东南西北都有三层楼房,院门呈八字形,门中有门,曲径相通。这四合院不宽阔,气势也不雄伟,住4家人,显得不拥挤但也不轻松。因为院中有天井,学习小组的四方桌就在屋檐下,光亮通透。
在做作业中,我有时抬眼望一望穿榫式抬梁木结构的建筑,楼房的吊檐、瓦当、桐橙、牙子、握挑、门窗没有木刻图案,说新不新论旧不旧,但干净整洁。在天井下,郭妈妈种了几盆花花草草,我叫不出名字,做完作业之后,从花花草草中传来淡淡的香味,让我心生淡淡的幽思。在过节时,门口高悬的红灯笼,有神秘之感,可抒怀悠古可返朴归真。
一天下午,我到兴隆巷38号院子的学习小组,因时间还早,我听到有一个院子传来骂声,出于好奇,我推开虚掩的木质院门,走了进去。这是一个不规则的院子,在西北部多了一砣累赘,就像一张国字脸,在腮部下长出一块肉来,重庆的土语说是院子长了“双下盘”。在院楼上的骂声女子嗓门大,应付骂声是“哼哈哟”的男人回敬,好像患了重感冒,鼻子不通。我不清楚男女的吵架内容,便打量着眼前的这座庭院。
在几根房柱边,摆着几个煤灶,在灶边有一堆堆煤灰,灰中带黑,黑中带黄,有一堆堆形状各异的小木块,有一堆乱七八糟的纸屑碎片,还有一堆堆煤球和蜂窝煤。让我醒眼的是,在靠墙角的地方,有一把“煤枪”,类似于给汽车轮胎打气的气枪,可以把煤灰吸进气筒,打出一个个圆圆的煤球。
这几幢楼房的镂空门窗,有花鸟也有戏水鸳鸯的图案,虽粗糙也不精致,但木雕的窗户和门上的花纹对称,按照装饰的布局,依然可以想象原先庭院的殷实景况。在我眼前呈现出坐北朝南的建造形式,楼房为木质穿榫结构,单层挑梁,青色大瓦覆盖,木板吊檐,虽已破衰,但有人间烟火。那女子的骂声,从一幢楼房穿出来,绕着几幢楼房的过道,在院门的铜扣拉环沾了一点光,然后在老式楼梯中停了一下,又回到了田字格的楼窗里。 在兴隆巷通往民国路左边的一个院子,我在斜坡上仿佛看到了庙宇建筑,由于人矮又小,那庙宇建筑犹如巨大的一块磁铁,我就像一个铁钉,轻而易举被吸进去了。我不知道这是兴隆巷的几号大院,吸引我的是庭院很大,有大大小小的楼房和平房,错落有致。这个庭院为筒瓦覆盖的单檐歇山式屋顶,前檐下斗拱双挑,第一挑瓜子拱雕呈翼状,第二挑华拱左右各出斜拱,极为别致。斗拱用料粗大,梁架举折小,屋面平缓,四根檐桩用料较大。
整个建筑,极具明末清初的建筑特点,后来我听说,原来门柱上有一副对联:“铭先祖大恩大德恒以礼仪传家风,训后辈务实务本但求清白在人间”,横匾不知去向。尤其是房柱上刻着牡丹、荷花、菊花木雕,还有动物的公鸡、鸳鸯、鹌鹑、喜鹊,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意是“功名富贵”、“鸳鸯贵子”、“安居乐业”、“喜上眉梢”等。我看到另一块木雕上,采用阴线刻出中国画的山石水舟、亭堂楼阁、松竹、人物,依次体现出主次,轻重、疏密、虚实、起伏的艺术效果。
二
兴隆巷事件:8号院子的血雨腥风
1928年3月9日中午12点钟以后,有三三两两身穿长衫,头戴礼帽,夹着公文包,戴着眼镜,身着西装的学者人物,陆陆续续向兴隆巷靠近。他们表面上若无其事,但警惕性非常高,时常停下来,瞅瞅身后有没有可疑分子,。有的在快步朝前时,猛然回头确认有没有“尾巴跟踪”。这群学者人物接到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傅烈,以“渝一组织”的名义通知:“经省委决定:组织县委,并指定你为县委XXX(职务),定于3月9日在话语楼8号(即兴隆巷8号)开成立大会,希按时出席。”
这是重庆“三三一惨案”之后,经过长期准备,中共四川省委召开的秘密会议,参加秘密会议的有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傅烈,省委组织局主任兼巴县县委书记周贡植等,还有一批肩负重要使命,担任重要职务的各区县负责人,共有9人。在秘密会议前夕,周贡植与先到的参会同志,喝着清茶,神色凝重,他们又提起了痛心疾首的“三三一惨案”。
1927年3月24日,在南京的英国和美国战舰,打死打伤平民2000多人。这种强盗的罪恶行径传到重庆,激起重庆社会各界的愤慨指责,于是,中共重庆地委决定由“重庆工农兵学商反英大同盟”出面组织,在3月31日举行抗议英美法西斯暴行的市民大会。3月31日上午9时,重庆各界20000多人在通远门打枪坝广场聚集,参加抗议活动。这时,中共重庆地委,左派国民党省市党部领导人杨闇公、李筱亭、漆南薰、冉钧和泸顺起义军副总指挥黄慕颜也到场了,在打枪坝广场聚集人群中,混进了许多便衣特务和流氓打手,他们暗藏各种凶器包围了会场。
上午11点,抗议英美法西斯暴行的大会开始,枪声突然响起,那些混在聚集队伍中的特务拔出手枪,流氓打手拿出各类凶器杀向群众。一时间,枪弹呼啸,刀棍交加,秩序大乱。在特务和流氓打手的枪杀中,许多手无寸铁的群众奔避不及,倒在刀枪之下,有的跳墙被摔得臂折腿伤,有的女学生惨遭凌辱,通远门尸横遍地、打枪坝血流成河。国民党左派、著名经济学家漆南薰被敲牙剖腹,身殉乱刀之下,泸顺起义总指挥陈达三被枪杀,中共重庆地委组织委员冉钧遭暗杀,中共重庆地委书记杨闇公落入敌手,被敌人割舌、断手、挖眼,壮烈牺牲。在这次惨案中,有300多人遇难,重伤800多人,轻伤不计其数。
1928年3月9日,在兴隆巷子8号院,中共巴县县委成立大会在灰色小楼举行。下午2点,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傅烈走进灰色小楼,喝了一口水,准备说话。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有人大声喊道:“收捐!收捐!”原来,有3个警察上门来收“公巡捐”,他们没见人,以为住户不想交费,便上楼催缴钱款。有一个警察,通过门缝,他看到一群年轻人围坐桌边,认为是聚众赌博,他堵门大喊:“抓赌!”,并吹响口笛。
开会的9人站起来,向房门走去,在3个警察猛烈敲门声中,傅烈示意周贡植开门。周贡植开门后,被警察堵住,傅烈心平气和地与警察展开理论,他说:“我们是一群老乡,有人到外地去工作,我们为他送行,难道不可以吗……”在傅烈说话时,第一个瞄门的警察搜到了文件袋,有党组织的名册、任命书,组织结构,行动计划等,傅烈和周贡植的脸色为之一变……在楼下,来了一批听到口笛的警察,开会的9人全部被捕。
1928年4月3日,在朝天门沙嘴刑场,9名共产党人高呼:““打倒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倒在了敌人的枪下。据当时国民党报纸记载:“行刑号令一响,凄恻声中,首点中央共党特派员贺泽(即傅烈),贺年廿余,身体甚伟壮,发长寸许。头圆而大,面作微哂状……”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兴隆巷事件”。
在“兴隆巷事件”发生时,距中共四川省委成立不到一个月。1928年2月10日,傅烈和周贡植召开了为期6天的会议,傅烈宣告中共四川省委成立,了并根据1927年11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着重讨论了由傅烈起草的《四川省暴动行动大纲》,研究讨论了四川省利用春荒举行暴动问题,周贡植在这次会议上被选为省委组织局主任。谁也没想到,“兴隆巷事件”给中共四川省委和重庆地下党组织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三
困难时期邻居相帮:那些家长里短的婆婆妈妈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住在兴隆巷平房的张姓女人,带着4个孩子,男人是船上的水手,长年不在家。这一下就苦了张姓女人。她大女儿12岁,二女儿10岁,三儿子8岁,四儿子6岁。张姓女人从山村乡来,没有工作,把一个家打理得干干净净,有条不紊。她的帮手是大女儿和二女儿,大女儿上午放学回家,中午就洗碗刷锅,下午6点钟过后到大阳沟菜市场捡菜叶子,或花几分钱买一堆烂眉烂眼的白萝卜。
二女儿的任务是捡拾木块纸屑,用途是煤灶引火,二女儿把捡拾的东西放在房柱下。时间一长,引来的老鼠和蚊子苍蝇,原因是废报纸包过卤鸭脚板,卤兔脑壳,卤猪耳朵等。在隔壁的王阿姨养了一只花猫,经常义务劳动,帮忙捉拿老鼠蟑螂,引来乐趣。让邻居们不悦的是,张姓女人引火的报纸包过辣椒,火柴一划,辣味的浓烟在风力作用下,大面积地扑了过来,有的扑到了王妹的脸颊,呛得花容失色,有的扑到钱大爷的鼻腔,大呼遭不住。
张姓女人的8岁儿子,长得虎头虎脑,但脾气很犟,他经常偷偷跑到朝天门江边游泳,被张姓女人发现,打过几回,但儿子狡辩说,到江边看爸爸回来没得。6岁儿子没有上学,就把搓煤球当成玩具,几分钟就就把衣服裤子弄脏了,张姓女人一把掌打过去,6岁儿子哇哇大哭,张姓女人心痛自来水和肥皂。
傍晚,张姓女人8岁儿子没回家,她跑到儿子同学家里询问,几个男同学都在家里。李同学经不起张姓女人的再三盘问,他道出了实情。原来,他们去朝天门江边游泳,开始在浅水游玩,李想擅自跑到囤船上,从囤船上跳入水中,跳了几次也没有危险。当轮渡船从远处驶来,囤船边涌起一层层浪子,李想觉得好玩,再一次从囤船上跳水,那知轮渡船过来了,巨大的波浪把李想冲进了囤船,再也没有出来。张姓女人听完后,顿时大嚎起来,整整嚎了三天三夜,把一条兴隆巷都哭痛了。
张姓女人的邻居钱大爷,王姨,还有莽哥,二脑壳,六指们行动起来,搭起简易的灵堂,买来香烛纸钱等。有人送来几尺白布,有人送来两把挂面,有人送来一斤猪油,有人送来几斤粮票……江北区唐家沱打捞队把张姓女人的二儿子运到了兴隆巷,王姨赶快扶张姓女人进屋,莽哥和二脑壳帮忙抬尸,六指点燃香烛迎接亡灵回家……
在10 号旁边住着黄姓父子,40几岁的黄父在合作运输社工作,身材魁梧。17岁儿子的个子在制镜厂当学徒,有时上中班,下午睡半天。由于没有女人操持家务,他们买菜煮饭就成了难题,黄父指责儿子太懒了,只晓得睡觉。儿子反驳上班太累,煤灶没有生火,米缸也没有米了,两人大吵起来。
吵声引来了邻居六婶,她推门进去时,黄父脱下解放鞋抽打儿子,儿子用手挡鞋,抓住鞋帮夺过去,顺手砸在黄父的脸上。这下得了,黄父把桌上茶杯甩来,“砰砰嘣嘣”拉开了“战斗场面”……六婶吼住儿子,不能用碗碟还击,并挡在你子两人中间。这时,黄父喘着粗气,坐在床头,儿子也坐了下来,不说一句话。六婶问他们吃了晚饭没有?两人的肚子正在“闹革命”,“打不到土豪也分不到田地”……
六婶心知肚明,左手拉黄父,右手扯儿子说,她家有挂面,可以解决两人当前的困难。经她一说,黄姓父子走到六婶家里,她有丈夫,有3个错落有致的儿女,大儿子10岁,二儿子5岁,三女儿3岁刚刚走路。六婶的丈夫是老师,对黄姓父子客客气气,几个孩子也很有礼貌,让黄姓父子也斯文起来。吃完挂面,黄父对六婶说声谢谢,儿子起身鞠躬。后来,黄父的吵声低频了,原因是六婶在为黄父物色对象,这段时间的黄父,衣服干净了,解放鞋不臭了,儿子买了牙膏牙刷,洗脸盆,茶杯,肥皂,洗衣粉等。
有一个附号的小院子,住着20几岁的赵女子,很有姿色也知书达理。有时,有乡下妇女背来竹笋,木耳,鸡蛋送来,称她大小姐。她有了东西,总要送给邻居吴木匠。
50几岁的吴木匠,为人憨厚。赵女子家里的窗户挂钩坏了,房门的穿榫松了,晒衣架不够了,只要赵女子吱一声,吴木匠都尽职尽责地排忧解难。在吴木匠眼里的疑惑是,这么漂亮的女子,怎么一个人呢?在吴木匠的妻子心里,赵女子擦脂抹粉,她那来的钱呢?
赵女子明知俗语:“寡妇门前事非多”,但她实在没办法,所以她从乡下来人那里,抽一些竹笋,抓一把木耳送给吴木匠。因为吴木匠有5个孩子,全是男孩,个个吃长饭,大男孩13岁,小男孩4岁,大男孩帮她捡废木,小男孩为她唱儿歌。赵女子有时买斤水果糖,有时拿子几包瓜籽,送给吴木匠的孩子。
有一天,赵女子家里来了身穿中山装,脚蹬亮皮鞋的男干部,给她带来了盒装猪膀,上海大白兔奶糖,上海精致饼干等,她给吴木匠妻子送去上海饼干。其实,当男干部进入赵寡妇家时,吴木匠妻子就纳闷赵寡妇到底有什么来头?怎么有男干部光临?看来赵寡妇并不寡,另有原因。赵寡妇敲门,吴木匠妻子起身相迎,拉着赵女子的手坐了下来,泡上一杯茶,受到如此的热情待遇,赵女子哽咽起来。
吴木匠妻子的安慰了一番,自然扯到了男干部的身上,因此赵女子道出了自己的身世。男干部是她的大哥哥,在上海工作,她出生在地主家庭,原是一名大学生,被国民党的一个师长娶为小妾,娶后不久,国民党师长跑台湾去了。由于成份问题,她有文化当不了老师,她想工作也没人愿意招她,现在过一天算一天,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她就投奔大哥哥,去上海碰碰运气。
四
难忘兴隆巷的清明上河图,一串灯笼过春节
1965年的春节前夕,兴隆巷仿佛打了一针鸡血,在大院门口,在平房柱上,贴春联、贴福字、贴财神,达到驱邪、招吉、保平安的目标。宋朝诗人王安石《元日》有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贴了春联的门梁中,兴隆巷的大大小小的院门,平街房梁,都挂着圆灯笼,方灯笼,长灯笼,有的门上还有鱼灯笼,鸟灯笼等,五光十色,璀璨明亮。
在巷道的树上,有人挂上点点繁星的串串彩灯,灯景交融,组成了高高低低,层次丰富,题材新颖的优美图案。在灯笼下的热气腾腾中,10号院陈师傅的一大锅卤味飘散,有卤猪头、卤猪肝、卤猪肚,陈师傅在菜板上切卤猪头时,菜板中溢出油来。
岑妈腌制的泡菜手艺在院子数一数二,虽然泡菜的原料是莲花白的老叶子,萝卜秧苗,仔姜根部,但她心灵手巧,善于钻研。岑妈在泡菜里放了花椒大蒜辣椒,使泡菜酸咸适中、清脆可口,可以直接食用,可作为辅料,她做的酸菜鱼,因为泡菜的加入让酸菜鱼香味飘出来,成为舌尖上的美食。在“菜荒”的时候,泡菜成了岑妈家的主菜,一日三餐,有泡菜下饭,就像生活加了调味剂,有滋有味,度过清贫的岁月。
20号院子有一个推汤元面的石磨,主人是王大爷,谁家要磨面,都得提前与王大爷联系,先挂号,啥时轮到自己,才能拎着泡胀的糯米走来。在春节前几天,王大爷请来凿磨石匠,给槽齿加深,为了磨出来的汤元面更加精细。陈大爷加深了槽齿,也加重了推磨的力气,推磨看起来好玩,实则是力活,因为石磨很厚很沉,即使大人推动了,推了几圈后停下喘气,直呼手臂发酸。
有几个10岁的小男孩,趁石磨空闲一会,他们兴奋地推空磨,有一个小男孩提议,大家齐心协力把石磨的上部翻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他的提议得到赞成,几个小男孩掀开石磨探看槽齿,那些槽齿围绕中心延伸开来,像太阳的光芒。这个中心就是磨心,在磨心上有一个铁轴,对准轴心。这石磨如同一个铁锅,放在木架上,在石磨上有木柄。当几个小男孩正摸着槽齿,忽然有人来推汤元面,几个小男孩在还原时,由于石磨太重,压痛了谭姓小男孩的手指,谭姓小男孩的惨叫惊动了王大爷,他操着长烟竿跑来,说:“去去去,你们没得耍事吗?”
大年三十晚上放鞭炮是男孩们最高兴的事情,黑娃把一串鞭炮挂在竹竿上,挑出窗口,在鞭炮的爆炸声中移动竹竿,一股股烟雾腾空而起,把院门的灯笼熏得直摇头,把院口的一串彩灯熏得朦朦胧胧。二娃胆子小,把一个个鞭炮放在地上,划燃烧火柴后去点引线,由于害怕发生意外,二娃把划燃的火柴往引线往引线一戳,就捂着耳朵跑了,跑出好远却迟迟不见鞭炮爆炸,二娃小心翼翼的走近一看,原来引线没有点燃。
大莽并不莽,他沉着把引线点燃,看着引线流星“呼”地一声吐着火舌,在地上躺着的鞭炮,仿佛听口令做着自由蹦体运动,在震耳欲聋的响声里粉身碎骨,四散飞射,一团团烟雾升腾,大莽没有捂耳朵,而是斜着身子观看。鞭炮炸完后,一群男孩冲进还未散尽的烟雾之中,寻找没有爆炸的鞭炮。大莽阻止,那里有人听他的叫喊,他赶紧用脚划八字,划开纸花,把没有爆炸的鞭炮捡起来。
春节的第一天,小男孩们集中在10号院子”斗鸡“。斗鸡游戏就是弯起一只腿,用手搬住,再用蹦跳的单脚撞击对方,谁被撞得失去平衡,蜷曲的腿放下来,谁就输了。小男孩们的斗鸡有有6种玩法:即单挑、单人守擂、四人双擂、三人撞,群体混战等。大莽是一个头,让小莽单挑二娃,谁知二娃从远距离冲来,高高跃起将膝盖撞向小莽的胸部,这一招是“晴空霹雳”,撞得小莽连连后退。大莽迅速叫停,指挥主将黑娃和副将胖墩对擂对方的小狗和拐子,捉对厮杀。
黑娃和胖墩凌波微步,在对峙中,黑娃的膝盖突然压住对方一人的小腿,腾墩压在对方膝盖上,使对方脱手双脚着地。这一招是“泰山压顶”,对方的另一人,哪敢一人应付两人,更不敢以膝碰膝,硬碰硬地力道了。对方认输后,但提出“挑滑车”,挑战者把膝盖放低,当对方进攻时,随后猛抬膝盖,把对方掀翻在地。大莽随声应答,他看准对方破绽,以膝尖顶击对方大腿外侧,让对手全身酥软放弃抵抗。
春节那几天,兴隆巷的大大小小院子,都有男孩们在做“斗鸡游戏”,由于不受场地、器械限制,而且竞技性强,还能锻炼身体平衡力,运动心率、肺活量以及意志力量,又可以愉悦身心,体验快乐。在没有电脑、没有电视、没有手机、连收音机会也没有的年代,“斗鸡游戏”是兴隆巷男孩们的“集体记忆”。
如今,兴隆巷从渝中区的版图彻底抹去了。
但对于在兴隆巷长大的一代人或者后来居住者来说,兴隆巷的星光始终在生命记忆里的伫立。岁月更迭,塑造着堂皇迷离,塑造着变幻云山,都不如多年前兴隆巷飘来的一碗肉香,那肉味的夜晚正在穿越舔着嘴唇的星光,谁都会竭力追上,即使没有追上,在兴隆巷的石板路上留下的影子和微明的霞光,化为时光的碎片与清澈的明眸,可以触摸我们的灵魂,在暮色中回到兴隆巷的黄葛树里,像一只倦鸟,做一个长长的梦。
兴隆,儿子,院子,没有,一个,女人,女子,木匠,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