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凯旋路
发布时间:
2019-08-07
来源:
重庆故人旧事
作者:
李秀瑜
重走凯旋路
李秀瑜/图文
前不久,重庆报业集团的朋友杨开国邀我于储奇门小坐。与他见面喝酒是必然之事,“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于是,我提上丽江程宝庄园生产的“鲜•黑提红酒”,搭乘出租车前往赴约。开国选择在凯旋路旁一家餐馆,菜上酒开,碰杯入口。黑提红酒的精妙在于酸涩平衡,回味生鲜。我们慢慢地品味着,看着青年时代的朋友白发上头,想时间飞逝,感慨不已。
酒后话别,我望着高高在上的凯旋路石梯,突发奇想,决定不乘电梯、不搭的车,而重走凯旋路。
(凯旋路老照片)
经过几十年的旧城改造,两江环抱的重庆,高楼林立,繁华艳丽,解放碑商圈更是被米国人形容为东方的“纽约”。儿时的山城映像残留在人们的记忆里。重庆,还有不变的痕迹,深深地镌刻在城市之中。重庆市渝中区凯旋路石梯,便是难得的一例。
凯旋路始建于抗战时期的1939年,此时,正是日本飞机轰炸重庆的时间。在缺乏钢材和修筑器械的年代,人们靠臂膀和双手在高度超过50米的悬崖峭壁间垒建起了石砌高墙,可以想像当时修筑之艰难。凯旋路分公路和石梯路,公路是一条之字形拐路,从储奇门十字路口开始,往北而上,然后向东折上,300米后在东华观处拐了一相反方向的大弯,折向西继续往上,最后在位于新华路口的骨科医院处与磁器街相接。石梯道从复旦中学处开始(原凯旋路中学),向北而上,4个台阶后步入拱门桥下,在第6台阶又向东折拐90度向上,全程9个台阶,共186步石梯完成下半城与上半城的链接。
现在的凯旋路(上半城)
(现在的凯旋路)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我家住在储奇门花街子,属于下半城。父母工作单位和我读书、工作却在上半城。这长长的石梯,一走竟走了30年。如果以每天往返一次,一年300天计,这个数字是惊人的。竟有335万步,攀登的高度累计达180万米。对于重庆人来说,生活工作,出门回家,爬坡上坎,是自然而然的事,没有怨言。可这凯旋路对于我和我的儿时伙伴,却有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故事。
文革前的黑白电影《铁道游击队》上演后,片中主角飞虎队大队长刘洪飞火车打鬼子的英姿,成了男生崇拜的偶像。铁路离我们太远,飞不了火车。凯旋路上行驶的汽车便成了我们学习英雄的东东,咱们飞汽车,上!那时候凯旋路车少路宽,车速快,但是,汽车无论上坡下坡,在急弯处必须减速,这时正是飞车上下的好时机。我们货车吊尾,客车爬门。抓稳后,单手打开食指姆指瞄准行人作“开枪”状,面对路人的惊呼吼叫,喜滋滋地享受着英雄的感觉。一天被学校的女同学告密,班主任薛英才老师,早早地等候在凯旋路尽头(骨科医院旁边)。我们这伙“飞车英雄”下车后被老师一一抓个正着。学校请家长来校。训斥、教育、警告、写检查,这些都是免不了的程序。从此,断绝了我们想当“飞车英雄”的念想。
(现在的凯旋路石梯平台)
从拱桥上方城墙处至下面第4级台阶,有5层楼高,直线距离约16米。文革期间有冤屈之人,选择在这里告别世界,往下跳的结果是必死无疑。此地也曾发生过一例跳下而生还的奇迹。同学的哥哥,郑×,受“群专”(文革造反组织)迫害。整天精神恍惚,一日深夜,他从拱桥城墙上飞身而下,下落时被石梯旁边学校的大树挂挡,落地后不仅没有摔死,他还挥舞着双臂狂吼:“我飞起来了!我飞起来了噻!”。天亮后被人发现,抬往医院医治,保住了性命,瘫痪了下肢。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拱桥洞下石梯和之间的平台,几十年来不仅为人们挡风遮雨,还是失业者摆摊谋生的地方。理发修面、小摊鼠药、手捏糖人、火罐针灸,推拿按摩、修锁配钥。一年四季,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四川民间骨科高手张燕飞先生,在此摆摊二十多年,医好了无数平民百姓和达官贵人,患者痊愈感谢的锦旗挂满石墙,由此,蜚声中外。
1985年,重庆市客运索道公司投资178万元,在此修建专供行人上下的升降式电梯,连接了上下半城,每天运载人流可达2万余人。记得1986年1月竣工之时,人们欢天喜地体验不用爬坡上坎的凯旋路电梯,排队等候的队伍下至储奇门十字倒拐,上至较场坝八一巷口,且长达数月。凯旋路电梯结束了人们步行上下的辛劳,也结束了凯旋路石梯道热闹的历史。
以电梯作为客运交通工具是重庆的首创,在全国也属独一无二。当年在央视栏目《正大综艺》里,以谜题:“这座建筑有什么用?”难住了见多识广的嘉宾,也让凯旋路电梯闻名全国,成为重庆城市发展又一标志性建筑。
凯旋路电梯出入口
(遭日机轰炸的凯旋路)
不仅如此,人们没有忘记,凯旋路见证了中国抗战的历史。重庆是中国抗战的陪都,更是世界反法西斯盟国亚洲抗战的国际指挥中心。凯旋路下面的储奇门码头,长江对岸海棠溪为中缅公路、川湘公路零公里起点,连接着前线,为抗战运送人员和物资。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出动飞机9000多架次,对重庆进行长达5年半的轰炸,英勇的重庆人不屈不挠,顶着日机的狂轰滥炸,努力生产,坚持抗战。
重庆各大兵工厂近10万员工,为全国抗战提供了80%以上的军工。计:枪弹8.54亿发,步枪29.34万支,轻机枪1.17万挺,重机枪1.28万挺,各种火炮1.4万门,炮弹599万发,手榴弹956万枚,地雷43万颗,各式掷弹筒6.79万具,掷榴弹154万枚,炸药包367万个。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厚重的物质基础。
(凯旋路老照片)
1942年,是抗战最艰苦的岁月。这条路贯通之时,取名为凯旋路,就是为了坚定全国军民抗战一定胜利的信心。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我们终于赢来了全国抗战胜利。9月3日得胜之师凯旋而归。一支从前方归来的将士,从南岸海棠溪渡江进城,经储奇门上凯旋路至较场口和精神堡垒(今解放碑),参加盛况空前的庆祝抗战胜利大会。
这弯弯的公路和步步向上的石梯,无疑是对这种大无畏精神和对胜利坚定信念的诠释。
(1945年9月3日一支凯旋而归的部队)
(陪都庆祝抗战胜利的军民)
现在的凯旋路依然留有旧时的痕迹
石梯一路向上,如今,两侧的高楼把梯道挤压在中间,使儿时记忆中宽大的石梯道变得窄小。我慢慢地拾级而上,一步、两步、三步……走走停停,爬完石梯共计:186步,数字依旧。
不变的石梯,远去的记忆。站在凯旋路电梯顶层平台上,环顾四周,发现不仅没有到顶,那重庆的顶,越来越高,我仍然处于高楼森林的包围中,显得如此的渺小。气喘吁吁地感慨:山城重庆,英雄的城市!坚韧的重庆人,真的不容易!
2018年3月12日记于重庆
(注:部分图片为网络下载,向原作者及藏家致谢,如有异议,即删)
凯旋路,石梯,重庆,抗战,电梯,我们,胜利,人们,公路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