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先生千古
发布时间:
2019-08-07
来源:
陈艺鑫
作者:
陈艺鑫
感谢曾右石先生家人
对本期内容的鼎力支持
(文末附先生部分遗作)

曾右石
(1922—1985)
曾右石,原名曾简祥、华忠,号蓣翁,四川威远人。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从事戏曲编剧30年,共创作、改编等剧目40余个,其中《张衡》等皆具较高水平,戏曲作品如《人造卫星大闹天宫》,风靡全国;《嘉陵怒涛》亦获文化部奖励。其书法造诣很深,法崇钟繇、张黑女墓志等,更富自我风貌;篆刻,习齐白石、吴昌硕、邓散木等,具古雅新奇之趣。
一九八五年,于重庆病逝,终年六十三岁。
提笔、放下,停停顿顿了许久。
时不时抬头向窗外,稀疏微弱的灯光,冷清幽黑的湖面,凌晨时分寂静非常。
按理说,这是伏案挥笔的最佳时段,但却少了往日奋笔急书的心境。因为面对右石先生诸多的旧照、手稿以及作品时,似乎钦慕仰止的情感,早已吞没了沉着理性的思考,起初并无头绪。后来,翻阅先生印存,有“坚毅不拔”一印,而联想先生生平点滴,慎思之下,我想还是从篆刻谈起吧。
第一次目睹先生的篆刻印章,是在半山堂张洪涛兄处。洪涛兄精书画,亦擅金石之拓,且对巴渝前贤有着孜孜的深情。兄曾示我右石先生蝇寸小印一方,还是旁附长跋边款的那种。细观再三,此印甚有纵马塞上的驰骋豪迈,更见精微入毫的潜心谨慎,将众多生硬的矛盾,妥帖布置,同时又融书法、篆刻的不俗审美,的确叫人过目难忘、称奇不绝。后来,又于半山堂拜观先生书法、乃至成册的印存等,便对这位已离开我们三十一年的老前辈,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民国 少年旧照
右石先生年少时,曾有一张手提皮箱、表情风趣的旧照。对于看惯了那些手持“文明棍”、鼻架“斯文镜”的民国照片的我,不得不说蛮惊讶。当然,兴许只是抓拍的原因,这一瞬的定格,却使这稚嫩、灿烂的面庞有了深刻的意义。而在随后的岁月里,无论环境有多大的激变,时局有多么的艰难,先生都心存阳光、追逐光明。

民国 右石先生(二排右起第二位) 全家合影
按今人的定义,右石先生完全是位“富二代”。其父亲曾俊臣是民国时期晓喻川渝的“大盐商”、“烟王”、银行家等,而岳父,则是清末富商杨佑庭(时称“杨百万”)的长公子—杨培之。江湖坊间有颇多关于曾俊臣的茶余掌故,然纵观其人生,奋发自强、爱国敬民、坦荡磊落当是他最显著的特点。而建国后,曾俊臣也以民族资本家的身份,进入重庆工商联,对地区民生与经济的恢复,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昔日在“曾杨两大家”的生活,完全可以照今天的影视作品套路,合乎情理地发展下去。然而,自从幼年在“杨家大院”受私塾老师花效实先生启蒙后,或许便注定了右石先生对于书法、篆刻、绘画等艺术的忘我痴迷。乃至于“子承父业”这个在现代社会仍显天经地义的“纲常”,在右石先生身上,并未起太大的作用。
先生后于成都华西大学中文系学习,一九八六年杨钟岫(牛翁)先生曾在《曾右石印存》有如下回忆: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成都上学,在华西坝认识他时,他已以青年篆刻者治印问世了。他给我刻的第一个章是个闲章,文曰:“不避风雨居”。用刀刚劲,字迹拓落。我觉得达意传神,还颇喜欢。这个章一直跟着我经历过几次劫难,直到“红卫兵”抄家时终被抄没了。

年少习书留影
二零一四年凤凰卫视做过一期名叫《墓园》的节目,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为《辛德勒名单》创作的主题曲贯穿了始终。节目围绕重庆沙坪坝公园内的“红卫兵公墓”,讲述了几个令人心酸的往事。时代洪流之下,普通人的命运有叹如此,而那些被盲目、偏激地贴上标签、戴上“高帽”的人们,则更堪艰辛、凄凉。
在那场“运动”当中,右石先生及其家人不可避免地也被卷入其间。“抄家”、“关牛棚”,以及难以想象的各种精神折磨,在如今家人的脑海里,似乎还历历在目。然而,在异常压抑的大环境下,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那张阳光四溢的旧照片。信念、家人和热爱,成为了右石先生处于湍急暗流,咬牙坚挺的耀眼支柱。按家人的回忆,先生从未对现实有过怀疑,对身陷的困境也未有过埋怨。对于家人,他始终用坚强、用乐观去感染并激励着他们;对于热爱,也没因外部环境的恶化,而有丝毫的放弃,反倒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创作中。在此期间,右石先生对中医学有了更上层楼的研究,对传统戏剧编曲、编剧等更花了不少心血。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这是右石先生毕生的信条。

与诸友交流(居中者为右石先生)
作为一名后学晚辈,各方面学识尚且肤浅,很难对右石先生的作品,尤其书法、篆刻以及绘画,做出恰当合理的评述。姑且分享一则小事,勉强可窥先生治学求进之风貌吧。
正如先生儿子信一老师所述,渡过“十年难关”后的艺术家们,正如春风拂柳般显现生机,对“荒废”掉的光阴,个个争分夺秒的去弥补。右石先生原本珍藏颇丰,古籍、字画、以及碑板拓片等,蔚为大观。惜历“十年浩劫”,尽数不存,特别是在古人墨迹,哪怕最为简单的字帖上,文革结束后反倒需费神寻找。此期间,先生临摹石鼓文,揪心无本可习,多方托人打听,方才觅得老缶之本。后以“双勾法”精准摹写,再将双沟摹本拿去用当时的技术进行复印,以供课习。此期间,每一环节可谓毕恭毕敬,倍珍异常。

诸友合影(左起第一位为右石先生)

重庆书协首届主席团与理事名单
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亦逐步繁荣,由黄原、冯建吴、徐无闻、许伯建以及曾右石等老一辈书画名家“牵头”的“重庆书法家协会”也告成立。
该时期,右石先生参加文化艺术活动很是频繁。信一老师回忆到,当时日本组织了个关西交流团来渝,在离行前,日本书道朋友纷纷向先生求印,有三十余方,可准备的时间就仅仅只有一天。所以,右石先生便叫上自小受其教导的儿子(信一老师),父子俩连夜赶治并保质完成了此项“任务”。之后,市里派人来支付费用,右石先生说分文不取,算做点贡献。此事,后经媒体报道,还成为了文化圈一时的佳话。

《为中日友好书道研修团所作印册》 自序
一九八五年,曾右石先生因病于重庆辞世,走过了其六十三年惜堪短暂的一生。
先生生前,朋友们对其有“多宝道人”的戏称,于书法、篆刻、绘画、诗词、戏曲、中医等方面的成就看,毫无夸张。尤其在书画、篆刻上,先生有很多且成系统的独到见解,在今天看来仍不失引导启迪的积极作用。
先生也有号名“ 蓣翁”,“ 蓣”为羸弱草本,却自怀力量。今天,在回望右石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竭力追求,对信念的决然精神、对困逆的豁达胸襟、对成功的淡泊处之等时,这股纵使远去三十一年的“能量”,我们,怎可将它轻率淡忘?
2016年12月22日 凌晨
陈艺鑫 灯下拙笔
曾右石先生
部分遗作欣赏
绘画
山水小册页(部分)

题识:长寿邻封乡有一荒寺 甚雄伟 惜不知其名 老蓣
印文:老蓣 蓣公 蓣翁

题识:大篆兼草 写金石紫气
印文:九大山人 蓣公 蓣翁

题识:高峰有古树 千载不识 老风暴岂能催俯看群山小 (识应做知) 老蓣
印文:右石 老蓣

题识: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老蓣
印文:右石 老蓣

题识:八大山人用枯笔而润泽生动 后之效颦者多不解此
印文:九大山人 老蓣
篆刻

《关于中国篆刻艺术的美学问题》手稿 (1961年)

篆刻印存(部分)


“待到山花烂漫时 它在丛中笑” 初印与定稿
(请横过手机)
篆刻 毛主席贺新郎读史词



原印 印面
(部分)

行云流水自依依

永受嘉福

坚毅不拔

奋斗不息

乘风破浪

游戏

恭贺年禧

南丰一门

精雄老丑

人寿年丰

先生,篆刻,书法,重庆,以及,家人,部分,老师,对于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