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裁缝铺》
发布时间:
2019-08-03
来源:
编者憨整 重庆故人旧事
作者:
李秀瑜

《老街裁缝铺》
[原创] 一一李秀瑜/文
一
前不久,李绍福请朋友和同学到他家里作客,我也在被邀之列。按老规矩,菜是他办,酒是我出。临近中午,我搬上一箱“鲜•黑提红酒"及《葡萄魂》搭的士前往赴约。
李绍福居住的江景房珊瑚水岸,位于长江边的南滨路上。
雨过天晴的南滨路,空气清新,彩虹飞跨。前景,渝中半岛幢幢高楼,大桥提篮倒影长江。后景,南山山脉绿茵葱葱,似城市的肺叶向天空开合。
同学相聚,重复着一遍又一遍的儿时往事,总是那么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席间,酒过三巡,有同学说:"绍福,你家是裁缝铺,好像还喂过猪儿?”李绍福说:“对头!我11岁开始收潲水、捡菜叶子喂猪,喂了9年。现在想起来虽然很辛苦,但也有乐趣,我们家经常有肉吃,街坊邻居没有不羡慕的。" 绍福得意而摇头晃脑的动作,引起大家的欢笑。我替绍福满上一杯《葡萄魂》说:请从头道来,裁缝铺养猪?
绍福望着窗外流淌的江水,把故事拉回了从前。
二
那是1965年11月的一天清晨。天亮了,浓雾弥漫的重庆城一片茫茫,一米以外看不见人影,不小心还得撞上迎面来人。人们靠脚步声判断彼此的距离。突然,一声稚气的吆喝声“潲水卖钱— —”划破这蒙蒙的浓雾,回荡在较场口的大街小巷。
8点钟,读小学三年级的李绍福担着满满的两桶潲水回家了,然后,吃早饭,然后上学。绍福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几乎天天如此。
绍福一家6口人,爸、大妈和母亲以及他本人和两个弟弟。家住市中区较场口老街李氏裁缝铺,已有几十年了。父亲是这座城里著名的裁缝师傅,普通衣裳不在话下,缝制旗袍才是他的拿手好戏,也是最赚钱的缝制。解放以后,苏联的布拉吉(连衣裙)取代了中国旗袍。以前生意好时,大人忙着裁剪、缝纫,兄弟仨人跟着挑边锁眼,忙得不亦乐乎,生活也还算小康。后来,城里的服装厂越来越多,人们购买成品服装的多了,裁缝铺纷纷倒闭和转行他业。李家裁缝铺虽说做工一流,可前来量体裁衣的人渐渐减少。生活陷入困境,可日子还得过下去呀。
天无绝人之路,裁缝铺对面就是老街菜市场,每天下市以后有成堆的老菜叶子。裁缝想,咱家一年喂几条猪就能解决部分生活问题。于是,老裁缝在自己家中搭起了猪圈,开始了裁缝兼养猪的事业。

三
俗话说: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常用来比喻人们事情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是也听说过,见识过,略有了解。这话对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无效,还真有许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吃着猪肉,啃着猪蹄而没有见过猪跑。
小猪买回来了,街坊邻居闻讯而来,纷纷围住了裁缝铺,观看着活泼可爱的小猪。特别是小孩儿,挤在前面一边看猪,一边口里唤着:“猪儿啰啰啰啰……” 那高兴劲好似在动物园看熊猫。也有貌似懂养猪的人说:这猪架子好,能喂到几百斤重。
小猪给老街带来了新奇,添加了生活情趣。邻居们把自家剩余的老菜叶子,白菜邦子和剩菜剩饭收集起来,每天送到李家。顺便看看猪儿玩,嘴里也唤几声猪儿啰啰。
猪,一天天长大,吃食也大得惊人,光靠菜叶子是喂不肥猪的,催肥期间,得靠大量的粮食饲料。在物质定量供应的时期,人尚吃不饱,那来粮食喂猪哟?于是,便有了每天早晨绍福上学前收潲水,下午放学后往菜市场捡菜叶。菜叶背回家后,一家人忙着洗净、切碎锅煮饲料,喂猪成了他们全家重要的事情。
绍福三兄弟在猪圈上方搭上床板,上边睡人,下面睡猪。每天打扫猪圈,给猪洗澡,把猪粪挑往公厕由肥料公司回收。绍福家白天人说话,猪哼哼,夜里人猪鼾声合奏,全家生活在臭烘烘的希望中。

四
当年城市居民的主副食品全是定量凭票供应,每人每月1市斤猪肉、半斤菜油。打牙祭是人们生活中最愉快的事情之一。城乡养猪,国家是有管理规定的,养两头猪,必须向国家交售一头。重量在120斤以上,养一头猪交售半边,否则,以“私宰生猪”罪论处。老裁缝家总是将交售的猪达标即交,拿到证明后,再集中物力催肥另一头猪。
快过年了,把已经长成180多斤的肥猪杀了,又有钱又有肉,全家人一年的辛苦终于有了回报。邻居们投来羡慕的目光和啧啧声。羡慕的背后却有着期望,那就是希望过年的时候,能向李家购买几斤不要肉票的高价猪肉。
肥猪不仅是李家的希望,也成了大家的希望。

五
腊月二十四,灶王节那天, 李家请来了杀猪匠。邻居们纷纷前来帮助,卸下门板,搭上长凳。点燃一串火炮,以示庆贺。几个人从房里拖出肥猪,按在板板上,猪,一阵阵嚎叫,好像在问天:平时的啰啰声,怎么变成了杀猪声?猪的嚎叫引来了几条街的人。没有见过猪,更没有见过杀猪的城市人,瞬间轧断了马路,包围了李家裁缝铺,人们抵足观看,热闹无比。
杀猪匠锋利的刀刺进了猪的喉咙直至心脏,随着刀的抽出,鲜红的猪血汹涌地涌进血盆。围观的人们发出尖叫声,有的双手合十,念着阿弥陀佛。有的指划十字,阿门!
绍福背过脸去,不忍直视血泊中自己喂养了一年多的猪儿,泪水挂满脸颊。心里暗自发誓不再养猪了。
傍晚,一大锅由猪血、猪杂汇煮的“刨锅汤”摆上了几大桌,招待亲友和街坊邻居。大块吃肉的邻居们纷纷赞扬老裁缝喂的猪儿肥,且教子有方,儿子能干勤快。


此图中,未框入镜头的悬崖右侧,应是玄坛庙食品站屠宰场--编者注
六
春节过后。老裁缝看着自家门前冷落的裁缝铺,对儿子们说道:“再过几天,河对门黄桷垭赶场,再去买几条笼笼猪儿。绍福顶杠说:不喂,杀起造孽。老裁缝吼道:不喂?你们的学费那里来,拿啥子钱买米?你是家中老大,不喂猪,想造反!
晚饭后,一支3w的日光灯把裁缝铺照得灰暗,躺在椅子上的老裁缝嘴上叼着的叶子烟杆,忽明忽暗地抽着,呛人的烟味弥漫在空气中。绍福噘着嘴说:我也有个条件,以后过年,不能在街上杀猪,我见不得血!
老裁缝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大声说道:要得!要得!全都依你,喂肥了交食品站杀,再领回钱和嘎儿(猪肉)。
于是,较场口、木货街、草药街、磁器街、老衣服街、十八梯、大关坪、月台坝、尚果巷、八一巷的清晨,每天早晨又响起了李绍福"潲水卖钱……"的童音。
邻居们逗弄猪儿的“啰啰”声也经常在裁缝铺门前响起。
2019年6月28日于重庆
老街,裁缝,猪儿,人们,李家,养猪,邻居们,猪肉,杀猪,每天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