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底部版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重庆新印象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19006879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重庆
  
您的位置:
首页
>
>
>
古韵松溉 文化名镇

古韵松溉 文化名镇

作者:
王小迟
来源:
印象重庆网
发布时间:
2019/07/26 22:51
浏览量
【摘要】:
我不关注古镇已经很久了,原因是现在的古镇不“古”了!但郁积于胸的古镇情怀却怎么也挥之不去……前不久,朋友向我推荐了位于永川南边的、据说是很有历史、出过名人、更有小重庆美称的松溉古镇。在一条条商业街以古镇之名到处招摇的今天,传说中的松溉让我心生了向往。好吧,我就去看看这个号称小重庆的—松溉古镇。因没去过松溉,找不到北,引路的任务就交给了高德同学。于是在高德同学的引领下,开启了我的松溉古镇之行。窗外春

  

  我不关注古镇已经很久了,原因是现在的古镇不“古”了!但郁积于胸的古镇情怀却怎么也挥之不去…… 前不久,朋友向我推荐了位于永川南边的、据说是很有历史、出过名人、更有小重庆 美称的松溉古镇。在一条条商业街以古镇之名到处招摇的今天,传说中的松溉让我心生了向往。好吧,我就去看看这个号称小重庆的—松溉古镇。 因没去过松溉,找不到北,引路的任务就交给了高德同学。于是在高德同学的引领下,开启了我的松溉古镇之行。窗外春风和煦,阳光明媚,道路两边的树木已长出嫩枝,远处晚开的葫豆花和油菜花随风摇曳,伴着轻快的乐曲,一路畅通,不多久就到了永川境内的永川长江大桥,过桥下高速,中午十二点左右就到达了松溉古镇。

  

 

  按行程,我们的第一站是拜访罗家祠堂。见路旁有一老者,便上前询问罗家祠堂怎么走?老者挥手一指(有点象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感觉):顺到那个坡坡往下走,一直到河边,再转一个弯弯,有条单行道直到罗家祠堂。谢过老者,来到了罗家祠堂。

  

 

  罗家祠堂位于松子山街边,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清乾隆年间,时任黔南太守、贵西巡道的罗文思,倡议扩建祠堂,得到时任甘肃泰州清水知县罗奇英的大力支持。而罗奇英是罗氏家族中的第十四代传人。于乾隆四十三年扩建完成这座祠堂,取名为世德堂,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相传,有一年,时逢当朝皇帝派出的八府巡案从重庆溯江而上去泸州,行至松溉,上岸休息,来到世德堂,见祠堂主人竟然还是自己的老师,即赠匾题词—罗府祠堂。匾长2尺8寸,宽1尺2寸。罗府祠堂四个字两边都是金龙。这块匾至今尚存,成为罗家祠堂的传世宝贝。据悉,罗家祠堂内,原来还有皇帝所赐的用于管教族人的家法匾,可惜已破败毁损了。

  

 

  罗家祠堂大门古朴大气,刚翻修不久。进入祠堂,有一坝子,坝子中央一座木质大戏台,精美大气,条石砌成地面完好无损。

  

 

  祠堂正殿八根大柱。柱脚石墩雕刻的花草、鸟兽、石龙、人物清晰可见。横梁木质结构较好。正殿两侧是古砖砌成的高风火墙。房顶四角斗翘,每个翘角塑有一条龙。两侧有厢房若干。正殿后边殿堂供奉着罗氐历代祖宗的神主牌位。祠堂的左边就是著名的“九大碗”饭馆:石拱卷门,门坊横梁上雕有人物、花草,十分精致。祠堂坝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罗家祠堂数百年来,经历了战爭的硝烟、匪徒的偷盗、文革的破坏,虽然有些地方稍显破败,但主体仍然完好。从1949年后该祠堂被政府征用作了粮仓,才得以保存得这样完整,算是非常的幸运了!

  最让我心心念念的就是这罗家祠堂的九大碗了。这九大碗,味道好,用料地道,没有江湖菜的重口味。九大碗:头碗特指的是:蒸酥肉,碗面上一般加点鱼丸片之内的、干盐豇豆土鸡汤、酸萝卜老鸭汤、夹沙肉(甜烧白)、烧白、排骨酥肉汤、甜酸鲫鱼(长江鱼)、肘子、最后是幺席汤(指的是时令小菜汤)。这九大碗里没得一样是四川菜最离不开的麻与辣,还真是有点稀奇!

  

 

  

 

  厨房用的大小蒸笼

  九大碗,一般来讲要一桌人吃。八仙桌,长条板凳,两个人坐根凳子,刚好坐八个人。我们几个胃口小,只好点几个自已喜欢的,但头碗必须要。菜品新鲜,味道巴适。最可口是甑子饭,干耸耸、热腾腾的冒儿头,就着几个大菜,硬是整了三大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几个堂客堂倌还真是长得水灵的,态度好,动作快。与他们饭后茶余的闲聊中,得知了关于松溉这个地方的故事……

  一进入松溉古镇,清幽的环境,清洁的石板路,清新的江风,让人心旷神怡,这便是人们口中的 “三清”。

  徜徉在古镇街头,古镇七绝让你目不暇接:一是以吊脚楼,四合院,穿斗房为主的明清建筑群,二是有近十华里蜿蜒曲折的石板路,三是夫子坟(注经大师陈鹏飞墓),四是明代水利工程陈公堰(又称飞龙洞),五是重庆长江上游面积最大的中坝—温中坝,六是以罗家祠堂,陈家祠堂为主的祠堂文化,七是曾经两度在此设县衙的永川县衙。厚重的历史积淀,丰富的人文景观,让我兴奋并沉醉其中!

  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此镇叫松溉(Song ji)而不是松溉(Song gai)呢?相传古时有一在异乡为官的举人,一次回乡省亲,竟然把(gai)念成(ji)。举人老爷又死要面子,知道念错偏要将错就错。本地乡人崇拜的圣明人士,饱读诗书的举人老爷,又是一员朝庭高官,怎么会有如此低级错误呢?老百姓和当地地方官员百思不得其解,认为此中必有更深含意,罢,罢,罢,跟着举人说,没得错。这是否错也不一定,据专家翻阅很多字典,词典,文献,在《康熙字典》中找到专门注解。在1990年一版《汉语大词典》中,也找到依据。所以在2005年重庆市政府经过研究给出结论:溉通常读gai,而作为地点时读Ji。

  另一版本,据清光绪《永川县志》证载:松子溉,邑之雄镇也。商旅云集,设有水塘汛。松溉的溉是指溉(jl)水。而境内有松子山,故取松子山与溉(jl)水之名,曰松溉也。历史上的松溉,是重庆往来于永川、荣昌、隆昌、内江的物资集散地,共有上,中,下三个码头。想当年,三个码头除当地百十条小木船外,还有卢作孚的民生公司趸船。上码头,主要停靠宜宾,乐山的酒船及重庆、泸州的棉花、棉纱、布匹、药材、夏布、折扇等大船。而中码头为小力行运输(就是现在的棒棒)。货物有金堂叶子烟、内江糖、乐山丝绸、江安竹器以及大米、粮油等。下码头一般停靠过河船,除载客过河也运输对岸江津的菜蔬、柑橘、竹木、畜禽等。每天从这里来往附近几个县的运货骡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因此当地盛传民谣:“白日千人拱手,入夜万盏明灯”,正是松溉码头热闹景象的真实写照,犹如一幅生动的清明上河图。

  说松溉是千年古镇,没有半点史料可考。但据清嘉庆《四川通志》记载;南宋陈鹏飞(字少南,与苏东坡,张子昭被誉为当时注经三杰),因被秦桧诬陷遭贬。丢官后偕妻在松溉设馆教学,死后葬于松溉。从这点推断,当时已有松溉了。

  我无意纠缠于松溉的起源,她曾经繁荣昌盛的背影辗转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那些根植于松溉的名门世族却值得我们敬仰和追忆!

  

 

  陈少南,宋代著名经学家,永川松溉人。九岁读《易经》,著有《晁氏诗解》和《五经通解》。与苏东坡,张子昭被称为注经“三杰”。南宋,曾为秦桧馆客,颇受敬重,但在与金抗衡之际,因上书高宗,请诛奸臣,从而得罪秦桧,被贬惠州。又因讲学,被秦桧诬为结党朋、讲伪学。少南偕妻回到永川松溉故乡,自谓潜溪散人,在松溉讲授理学,直至去世并葬于旗山之阳(也就是现在的夫子坟)。另外一个名人也姓陈,陈文贵(1902—1974),6岁进私塾,12岁进江津聚奎小学,1917年进江津县中,次年转重庆求精中学。1922年进湖南湘雅医学院,参加了1927年的南昌起义。以后进入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并获博士学位。1936年春赴印度南部考察鼠疫防治措施。是他最先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进行的细菌战。解放后,为中科院生物学学部委员,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四川医学院教授,副院长。陈文贵的数件珍贵藏品,现藏于永川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里。其中有朝鲜政府颁发的二级国旗自由勋章及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爱国卫生运动模范奖章…… 出生在上海,现居美国的著名影星陈冲祖籍就在松溉!陈家大院就是陈冲的祖屋。陈家祖上也是悬壶济世!明末清初从湖南武岗迀入巴南。其中一位后人陈朝钰做行商,后定居于松溉。之后办花纱商号,油、酒作坊、酒精厂、钱庄等。辛亥革命前后,这个望族送陈文镜等三名子弟去国外读书,而陈冲就是陈文镜的孙女。

  三个陈氏家族的荣耀、罗家祠堂的显赫,不得不说松溉真是块风水宝地!现如今的松溉古镇多了些落寞,少了些生气!年青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家里老人和小孩,与那些原始、破败的老宅一起静候这时光清浅……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中央政府迁都重庆时,许多达官贵人也相继来到松溉。利用这里地形地貌以及长江流向貌似重庆的特点,借用市中区一些地名来命名松溉部分街巷,如两路口、大阳沟、菜园坝、临江门……这就是松溉小重庆的由来!听朋友说:这里马上要进行大规模的改建扩建了,欲打造全新的古镇,吸引四面八方游客来松溉旅游。我很愕然!当打造之风以燎原之势席卷大江南北的今天,松溉古镇的改造会不会不落窠臼?松溉古镇会不会在官员的政绩、商人的钱包中丧失她的古韵?其实,松溉古镇不需要打造,她本身就是一张名片。古朴端庄、温婉风情、不矫揉、不造作,以“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焰火”般的骄傲,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坐在江边,呆呆地听着潺潺的流水声,静静地喝着醇香的盖碗茶,安享着古镇带给我的惬意。只是这份惬意还能延续多久呢?

【作者介绍】王小迟 网名 半山隐士 重庆文保志愿者 老重庆发烧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