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的红色通信礼赞
发布时间:
2019-07-19
来源:
人民邮电报
作者:
90岁的“老八路”肖江河给年轻记者讲述革命故事。
太行山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在此建立革命根据地,打响游击战。地处山西境内的太行山区成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著名抗战老歌《在太行山上》就生动演绎了当年晋冀鲁豫敌后抗日根据地杀敌报国、奋勇当先的太行精神。近日,记者走进山西省太行山革命老区,寻找革命年代的红色通信基因,记录下通信业从战争中走来并奔向创新发展的瞬间与缩影。
老八路与鸡毛信的故事
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东部太行山区的砖壁村是八路军总部太行旧址所在地。1938年至1942年,八路军总部曾先后三次进驻该村,前后驻扎了248天。朱德、彭德怀、左权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此居住、战斗过。著名的“百团大战”就是在此部署和指挥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报道中写道:“战斗日以继夜,一百个团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
走进村子,记者感觉一下子被带回到了抗战期间的根据地。村子里的墙上贴有标语“欢迎八路军”“村村住过八路军,户户都有子弟兵”。在总部作战室,老一辈革命家当年使用过的黑色电话机、黄色木盒子发报机、电台、文件箱、望远镜等陈列其中,作战地图和指挥沙盘真实还原了当年的作战情景。这里的每一个镜头都在诉说着当年战火纷飞、奋勇杀敌的历史故事。
同样诉说革命历史的还有一位90岁的“老八路”肖江河,他是抗战的亲历者。“老八路”腰板直、身体康健、口齿清楚。小时候,他曾和伙伴们比赛攀爬战备沟,每次都能拿第一。朱德总司令看中了肖江河机灵的优点,便任命年仅11岁的他做了儿童团团长。
据老人家回忆,刚成立的儿童团有30多人,都是9岁至12岁的孩子,主要负责八路军总部的站岗放哨、递送信件和查路条等工作。“百团大战期间,我给驻扎在总部附近的新华日报、北方局送过4次信,每次都能圆满完成任务。”想起当年往事,肖江河依然激动不已。
如今,在武乡讲述革命历史、传播红色文化的不只肖江河老人,他的孙子肖建廷和孙媳栗宇琴分别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和砖壁八路军总部旧址当讲解员。展陈的简陋木床、古董电话、朴素土炕、怀旧油灯,还有彭德怀当年亲手栽种的“彭总榆”,这一切深深地印在肖江河与家人的心中,也感染着无数参观者。
多种手段满足战争情报需求
走进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抗战时期小米加步枪的历史情境立马闪现在记者的脑海里。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情报信息工作在战争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甚至决定成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研究室主任郝雪廷告诉记者,八路军总部当时成立了一个通讯大队,有200余人,负责情报传送工作,相当于邮递员送信。但由于条件艰苦、情况复杂,需要用多样化的手段才能满足需求。“1940年,刚成立的抗大武乡分校及时成立了特科大队,重要职责就是培训一批具有情报传递能力的队伍。此外,大队还开设了旗语班、信鸽班、信犬班,辅助情报人员完成信息传递工作。”
据郝雪廷研究,民间的信息传递方式也很丰富,老百姓通过烽火狼烟、有方向地放倒信号树通知大家日军到来的消息,从而有效躲避了日军的扫荡。
通信成为抗战期间新“命脉”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陈列着两部宝贵的电话机,一部是朱德总司令在王家峪总部使用过的电话机,一部是八路军总部指挥作战时用过的电话机。此外还有一部电台。
郝雪廷告诉记者,抗战期间,除了送信这种原始的信息传递手段,电话和电台等现代化通信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新的命脉所在。
“抗日期间,武乡偏远落后,物资匮乏,八路军面对敌人的严密封锁与残酷围剿,要想运送电台、电线、电池、电子配件等军用物资,很不容易。”郝雪廷说,“但是八路军依然千方百计获得20多部电台,用来发送电报传递信息。”据郝雪廷介绍,当时八路军使用电台有个最大的难题,就是没有电,除了用电池解决之外,很多时候都靠手摇发电机来发电,非常辛苦,同时由于电压不稳定,会造成乱码等问题。
拥有电台后,建设有线电话网络成为新的难题,一方面因为线路容易暴露,另一方面还需要随时跟着队伍战略转移。在想方设法运送电话线的同时,游击队只能通过缴获敌军的电话线、电话不断补充,从而保障总部机关内部以及其与附近的中共中央北方局、129师等单位的有线电话网络畅通。
当时,八路军总部与延安以及其他革命根据地的信息传送主要是靠电报往来;而当地的信息传送,除了信件传递外,还有了有线电话的补充。这些现代化通信网络在百团大战的指挥与决策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民邮电报记者 周振龙 杨扬)
山上,八路军,总部,记者,太行,当年,电台,期间,江河,信息
下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