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在渝中的丰碑
发布时间:
2019-07-16
来源:
半山隐士
作者:
半山隐士
今天我们来摆个龙门阵,说的是民国时期遗留在重庆的五座丰碑。能立碑纪念的,不论是纪念某个人,还是英雄们以及民族精神,都是我们重庆的骄傲!
抚今追昔,对现存于重庆母城的民国先烈纪念碑进行梳理,让更多的人们充分了解曾经在我们重庆城所发生过的先烈们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首先介绍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沧白路上(沧白路原名炮台路,只因在洪崖门上有炮台得名)的张培爵烈士纪念碑。1943年,当时在陪都重庆的国民政府及国民党中执委决定筹建纪念碑,并于1943年12月举行奠基仪式,1944年5月23日才开工修建,1945年12月6日完工,历时4个年头。这座纪念碑用青硖石砌成。碑高7米55,宽1米85,碑座正面刻有张烈士培爵的生平事迹,共28行,计532个字。隶书体是由但懋辛亲笔书写。(但懋辛,字怒刚,四川荣县人氏。民国陆军上将。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地位仅次于熊克武。追随孙中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坚持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与熊克武,刘文辉,邓锡候起义。全国解放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65年在成都逝世)。
这座碑,在1982年、2000年、2011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三次修复。目前风化得相当严重,很多题字已残缺不全,本来在沧白路上,没有修建洪崖洞景点前,这里很清静。没有什么大的污染和噪音。也没有汽车尾气污染。洪崖洞景点修建好后,而且道路的改变,这里每天人满为患,车水马龙,但去凭吊的人几乎没有,都是冲着网红打卡而来。

那么张培爵是谁?张培爵,字列五,号智涵。1876年生于重庆荣昌荣隆场一大户人家。幼年入私塾学习,1899年中秀才。1906年加入同盟会重庆支部,与四川各地革命党人一起参与和领导了四川保路运动以及清朝川东政权的武装起义。在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时,张培爵秘密潜入上海,罄尽万贯家财,协助黄兴等革命党人。
1915年被袁世凯设圈套,诱捕并杀害,时年39岁。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追赠他为烈士。1944年荣昌人民在城南卧佛寺为他建了墓园。在辛亥革命前,张培爵在重庆府中学堂任学监,并为义军的军运、交通、做联络工作。蜀军政府成立后,张培爵任都督,并应四川省军政府聘请到成都任四川省军政府副都督。重庆是张培爵从事革命的起点。

2000年9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将张培爵烈士纪念碑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虽然是市级文保单位,但并没认真保护。就目前为止,纪念碑文字模糊,风化相当严重。碑的塔基已与道路齐平,并有陷下的趋势。原因在于修建洪崖洞景点后在原来石板路上加了道路砖,从而抬高路面,使其塔基低了下去。而相关方没认真保护。在纪念碑四周大量停车。又破坏了道路砖,然后再修补,再加厚,形成现在这样子。让人疼心。两张图比较,就很看出问题。前图还用铁链护围着,后图是汽车包围着。
碑文斑驳变色,基座下陷,保护用的铁链不见踪影,四周被汽车包围。纪念碑离马路仅仅咫尺,下穿道全部都是上行车,在此必须加速,加油门,震动特别大。最危险的是纪念碑前还变成停车处,(见图上汽车离碑仅半米不到,几乎紧贴碑体)。随时随地都有被碰撞,擦挂之患。能不能请洪崖洞相关管理单位,认真保护这处文物?不然的话,有七十四年的文物,将毁于一旦。
+

在重庆市渝中区靠近菜元坝火车站附近有条联接上下半城的路—南区路,这是一条典型的盘山公路。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要转五六个大弯,呈之字型,坡度较陡,而就在这陡坡上,有一个很著名的南区公园,在这公园里有一座纪念碑—邹容烈士纪念碑!
邹容,重庆巴县人,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原名桂文,又名威丹,蔚丹,绍陶。在日本留学时改名邹容。
1885年出生在一个商业资本家家庭,参加巴县童子试,不善八股文,厌恶旧学而被重庆经书书院开除。1901年在成都考取留日官费生,又因思想倾向维新,逐被取消了资格。愤怒之下决定自费赴日留学,好在家庭殷实,父母同意。1902年秋,到达日本东京,入同文书院学习。

在日本学习期间,邹容就开始撰写《革命军》。1903年4月返回上海,住入爱国学社,并与章太炎结为莫逆之交。同年5月,在上海发起组织了中国学生同盟会,与此同时《革命军》由上海大同书局印刷发行,此书请章太炎作序,章行严(章士钊)为它题签。

邹容的《革命军》,是宣传辛亥革命的名著,与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同时出版。以后曾合在一起刊行,称《章邹合刊》。这两篇名著是当时反凊运动,建立民国最有力的姐妹篇。被称为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今天读来仍振奋人心。
《革命军》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为宗旨,从正面阐述了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宣传革命排满和民主共和是这本书的主旋律。这本被誉为中国近代“人权宣言”的书公开问世,让腐朽没落的清政府惶惶不安,并勾结帝国主义查封爱国学社和《苏报》。逮捕了章太炎和邹容等人。这就是l903年震惊中外的"苏报案"。邹容在狱中受尽凌辱,于1905年死于狱中,年仅20岁。
邹容虽然早逝,但其《革命军》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书中写了革命之原因、之教育、去奴隶性等等。敢痛斥历代满清皇帝都是独夫民贼,无赖之子,慈禧更是卖淫妇……他在书中一再强调中国要自由,富强,独立,不可不革命。号召人民以华盛顿为榜样,高举卢梭等人宣传的自由民主旗帜,彻底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中华共和国。并高呼革命独立万岁!中华共和国万岁!

邹容烈士纪念碑,石碑通高5米5,碑身高3米52,为八角形塔。碑的东,南,西,北四面,都镌有邹容烈士纪念碑七个鎏金隶书,并镌刻碑文。落款为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重庆市市长张笃伦敬立。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邹容烈士纪念碑曾数次遭到严重破坏。1982年为纪念辛亥革七十周年,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对邹容烈士纪念碑进行维修。重庆市人民政府将邹容烈士纪念碑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庆直辖后,在2000年再次由重庆市公布为直辖后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背靠青山,面朝长江,隔江望去,故乡巴县就在前面,让烈士英灵在长江边安息吧!

在重庆母城,有一条称为脊梁的城际线,就是从朝天门上来一直到凯旋路口,这一长段城垣。顺着这段城垣有一条主干道,叫新华路。最早称大梁子,民国时期,重庆作为陪都时,改名中正路。
1929年,时任重庆市市长潘文华,指定并主持修建一座公园。取址在明郡守张希召筑的全碧山堂附近,也就是巴渝十二景之首的“金碧流香” 处。公园建成,取名为中央公园,是国内最早公园之一。公园上联大梁子,下接二府衙,地处联接上下半城的主要通道上。公园内有游泳池、溜冰场、观赏动物,假山喷泉、绿树成荫是市民休闲的好地方。同时还有茶馆、饭店。茶馆内还有四川清音,折子川剧等。
但公园内有两座纪念碑更加有名气:一座是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三名四川籍先烈。另一座是纪念抗战时期八十一位英勇的消防队员。
先说这三位先烈的纪念碑吧!1911年4月27日,由黄兴率领的120名敢死队员攻打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第十次武装起义,起义军与清军展开激烈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多方设法收殓烈士遗骸72具,并合葬于广州城东黄花岗。故有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浩气长存,后人敬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三位四川籍人士:喻培伦、饶国梁、秦炳。这座碑就是纪念他们的。纪念碑坐北朝南,长方形,用上等青峡石建成。纪念碑通高7米18,正面锡刻着喻、饶、秦三烈士纪念碑九个大字。背身背面用小隶镌有26行碑文,叙述记录三位烈士的革命事迹。
喻培伦,别名王光明,尤国楠。(1886一1911)清末民主革命家,四川内江人,出生在一糖商家庭。光绪三十一年留学日本。三十四年加入同盟会。专攻化学,研制炸弹,组织暗杀团,密谍剌杀两江总督端方和摄政王载沣未果。1911年在黄兴率领下,随林觉民、方声洞等革命党人攻入广东督暑,被俘后从容就义,时年25岁。
民国建立后,孙中山肯定喻培伦的烈士精神:气振风雷,三日血战,虏胆为摧。南京政府追任他为大将军。
饶国梁(1888一1911年),重庆大足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毕业于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新军56标见习官。信仰三民主义。1907年为寻求救国真理,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投身民主革命。1911年受黄兴派遣,饶国梁联络组织并筹备广州起义。同年4月27日辛亥广州起义中,饶国梁身负重伤,4月30日英勇就义,年仅23岁。为中华民国建国捐躯,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现重庆大足区国梁镇就是以他名字命名。
秦炳(1883一1911),四川广安市广安区龙台寺镇龙台老街人。从小读私塾,会武功,精拳击和剑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与余英,谢奉琦,熊克武参加杜甫草堂会义,商讨在成都、泸州、叙府发动起义。失败后,于1910年去广东加入新军,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先后在四川、云南、香港、广州等地谋划革命。1911年4月27日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8岁。

纪念碑碑体风化程度相当严重,镌刻图案剝落,精美的云朵已掉了不少,塔底较为完整,损坏得相对好点。最可惜是碑文的损坏和缺失,如此美丽的隶书碑文巳风化得无法辩认。
纪念碑正面的文字更是糟糕,这座纪念碑不知该谁管,这里有真凭实据的辛亥英雄纪念碑,但缺少管理。

在人民公园里,还有一座纪念碑,全名称“重庆市消防人员殉职纪念碑”。这座碑在全世界都是少有,记载着那难以忘记的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法西斯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无差别级的大轰炸,这种轰炸是令人发指,惨无人道!1939年的“五三”、“五四”大轰炸,还不是最凶恶、最惨烈的!1940年开始,特别是8月19日—20日的两天轰炸。日本强盗着重轰炸市中区,并且大量使用燃烧弹,从而不光炸毁房屋建筑,而且引起火灾。当时市中区除部份砖混建筑,还有大部分是木质结构,穿逗结构,捆绑房子,这样一烧就是火烧联营。日本强盗欲在轰炸中吓倒人民。使我中华民族屈服。重庆市人民是吓不倒的,中华民族是不会屈服的!!!

不屈的中华儿女,顽强的重庆人民,日寇,看你横行霸道还有几天!中国人民是不会屈服的,《愈炸愈强》!!!

每次空袭火灾发生后,全市各级消防队员,立即奔赴火场,不畏艰险,倾力救援,使用水和沙,与市民、军警一同救火救人。往往还在救火同时,日寇飞机又来轰炸。在历次救火抢险战斗中,有王海元、徐剑等81名消防队员英勇牺牲在消火现场,另外还有许多牺牲的义勇消防队员无法统计。
为表彰烈士的功绩,1947年重庆各界知名人士胡子昂、唐毅、范众渠、仇秀敏等36人共同发起,在中央公园内,辛亥三烈士纪念碑旁,修建重庆市消防人员殉职纪念碑。纪念碑坐北向南,为长方形方座圆额石碑、通高7米34,基座3米4,碑额1947年8月19日,是重庆市首届消防节,纪念碑也在那天落成揭幕。

最后说的是重庆名片之一解放碑,这座碑也是民国时期修建的。
解放碑最早称之为精神堡垒!起因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迀都重庆。为了动员全国民众抗日救国,于1940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在重庆市中区民族路、民权路、邹容路三条道之交汇处,修建并落成一木质结构,外涂水泥的圆柱型,底座为八角式的纪念碑。八角上分别镌刻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大字。圆柱又分四个平面,各镌刻有精神堡垒,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军事第一,胜和第一。而上方为五角形状,面向朝天门一面有盾形标志,蓝底红边,内设指南针。另外四方分别为礼、义、廉、耻。顶端有标准钟,风向仪、风速器、指北针(重庆人称为汤瓢)。
精神堡垒是抗战时期重庆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所在。精神堡垒高七丈七尺,取“七七”抗战之意。顶端中央还安置一口大瓷缸,内贮棉条,每遇重大集会,即放入酒精,点然后焰火熊熊,象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浩然正气。陪都重庆人民誓言道:家破人亡,血肉横飞,绝不屈服,抗日到底。这就是精神堡垒的精神所在。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8月l5日日本投降)。精神堡垒改建为抗战胜利纪功碑。这里有个插曲。当时重庆市参议会提出几点建议:一,精神堡垒处塑蒋介石全身铜像(当时精神堡垒已因木质结构开始腐坏,全部倒了,后立一旗杆),二,在佛图关建抗战纪功碑,三,将南岸黄山改为‘中正山’,(因抗战时蒋介石在黄山生活工作并领导全国军民全面抗战),四,在朝天门架两座大铁桥,长江,嘉陵江各一座。
蒋介石对此逐一批示:塑铜像,不可行;佛图关建纪功碑,可办(改址在精神堡垒处);将黄山改中正山,不必;建铁桥可行并以林森命名为宜。这样一来,修筑纪功碑就决定了。修筑纪功碑很隆重,是由民国政府都市建委会黄宾勋,刘达仁主持,黎伦杰设计,天府营造厂经过层层考核中标承造。1946年IO月31日(蒋介石59岁生日)那天,在市长张笃伦主持下奠基开工,1947年双十节竣工落成。这是具有伟大历史纪念性的抗战胜利纪功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座碑第三次更名,叫“人民解放纪念碑”。那么问题来了。当年西南军政委员会管辖川,康,滇,黔,为何不定名为西南解放纪念碑或者重庆解放纪念碑?是有很深刻的意义:当时它不仅仅指重庆,以及西南的解放,更想要全中国人民的解放,因而它也是全中国唯一一座纪念解放的纪念碑!
1950年3月2日,重庆市军管会,人民政府请示西南军政委员会要求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经西南军政委员会核准后,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并由刘伯承亲笔题写。
精神堡垒、抗战胜利纪功碑、人民解放纪念碑(解放碑)三个不同名称,代表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起着不同历史作用。
古城重庆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曾经3次作过都城,第一次是公元前11世纪时,巴人在这里定都,史称巴国。第二次是元朝末年的农民领袖明玉珍称帝建都重庆。第三次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于当年11月迁徙重庆,后于1940年9月6日明令重庆为国民政府的陪都。
重庆最早筑城有史可查的却是在公元前316年。当时巴蜀两国相争,巴国受到蜀国侵扰,求助于秦国。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率大军伐蜀援巴,乘机来了巴蜀两国。张仪率军占领巴国都城后,大兴土木,修筑巴邑江州城。
巴文化,筑城历史,移民历史,开埠历史,以及辛亥革命历史,民国历史,抗战历史,以及解放后的建国史,年青的直辖史……一路走来,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可歌可泣。在缅怀先烈同时,不忘初心,也就是不忘历史。保护这些遗址也是我们每个重庆人的责任!
屹立在渝中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