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开花 笑乐农家:贵州省黔西县坝区农业产业发展见闻
发布时间:
2019-06-24
来源:
印象重庆网
作者:
通讯员:魏立卫 章寓杰
贵州省黔西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以500亩以上坝区产业为主抓手,以调减传统低效玉米种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为主线,以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为方向,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专精特优”农产品,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农业产业高效发展。
“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黔西县雨朵镇扯泥村牢牢把握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抓住发展500亩以上坝区产业契机,从市场里找产业,不仅实现了产业选择精准,更一步到位解决了销路问题,打开了群众脱贫致富的门路。
走进雨朵镇扯泥村,一栋栋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花园式的庭院干净整洁,一处处美景尽收眼底,一户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迈向小康的福音响彻耳旁。
村民刘磊一家上有老下有小,原来在外打工期间,不仅照顾不到家庭,而且一年开支下来,也剩不了什么钱。现在他一家在家门口一年就可以找到八九万块钱,而这一切,都要从一缕小小的韭菜连片种植说起。
扯泥村在脱贫攻坚期间,虽然不是贫困村,但也有贫困户64户198人,为了让这个村的脱贫成效能够巩固提质提效,让百姓持续增收。该村经过市场调研,因地制宜找准以韭菜为主产业发展项目。
在扯泥村,像刘磊这样在家种韭菜的群众共有240户,少则一两亩,多至十几亩,种植规模达600余亩,连片的田间地头,碧绿的韭菜随风飘荡如绿色海洋。这个村农户争着种韭菜,这和村支两委从市场入手,以500亩坝区产业为主抓手,落实产业发展“八要素”有着根本关系。从市场里找产业,不仅为群众找到了一个市场前景好的产业,而且农户再也不会为销路发愁。韭菜一成熟,农户一个电话,蔬菜批发商便会及时到村口收购。村民王甸鹏说,有这个销路方便多了,他家最高一天就卖了整整650元钱。说起种韭菜的好处,王甸鹏是深有感触。
韭菜一年可以割十茬,一亩一茬保守都要卖到1000元,算下来,一亩韭菜一年至少都要卖到10000元。由于种植效益高,又不愁销路,扯泥村韭菜种植从去年的300多亩发展到今年的600多亩,仅靠韭菜,就可为全村群众带来600多万元的收入。
黔西县有500亩以上坝区27个,涉及本县金碧、雨朵、钟山、素朴、谷里、甘棠、中坪、中建、重新、洪水、林泉、锦星12个乡镇,总面积33736.3亩,涉及农户12069户49321人,其中贫困户3753户14682人。坝区有效灌溉面积20535.9亩,建有大棚6095个5334.94亩,坝区连户路、通组路全覆盖,建成机耕道147.62公里、生产便道245公里;可服务于坝区的冷链运输车2台,冷库库容4230吨。
入夏的黔西县金碧镇红寨村,放眼望去,上千亩稻田地上绿油油的香葱映入眼帘,正直抢收抢种香葱好时节,当地农户正在香葱种植基地里劳作,收割、起垄、种植、除草正有序进行,田地间,呈现一片农忙和农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景象。
2017年金碧镇开始发展香葱产业种植,当年规划发展1000亩,经过两年运营,香葱产业具有亩产值高能带来高效益、用工需求量大能解决本地就业、市场前景广、可持续发展性强等特点。为了实现商品化、特色化、绿色化、规模化坝区农业产业发展目标,金碧镇决定把香葱产业作为全镇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之一来抓,将本镇土地较为集中连片的红寨、双寨、荷花、中同、杨家店、中寨等村作为坝区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样板点,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落实相对集中连片的坝区产业5280亩,达到示范带动的目的,今年初种下的2080亩香葱陆续进入采收期。香葱每年可种3季,亩产量约1.2万斤,亩产值约2.5万元,种植1亩香葱需要约100余个工,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帮助当地村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金碧镇双寨村香葱基地负责人何耀学说,“香葱种植实现与农户良好的利益链接,一是香葱基地务工人员年人均工资8000元以上,即能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的目的,还能解决脱贫后的长效性收入。二是整合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作为村集体资产入股企业,每年固定分红10万元给项目村,再由村根据实际按比例与贫困户建立利益分配机制。三是在企业盈利后,提取利润的2%作为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构建“公司能发展、合作社能壮大、农户能脱贫致富”的三方共赢的利益链接机制。”
黔西县林泉镇地处高海拔、低纬度地区,地形属于丘陵缓坡、土地肥沃,境内山塘水库星罗棋布,水资源丰富,且光照足、积温多,种植水果、蔬菜的糖分和口感等优于其他地区。根据这一实际,林泉镇在坝区 产业结构调整中,确立了“果蔬之乡、农旅林泉”的发展定位,制定了发展“四个万亩”(即万亩猕猴桃、万亩李子、万亩蔬菜、万亩烤烟)产业发展目标,形成了“山上果园、山下田园”的产业布局。
林泉镇人大主席张浪介绍,按照省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镇里一方面加快调减低效经济作物,帮助百姓“换穷业”;另一方面,加快调增蔬菜、水果、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实现传统产业升级。
“现在,全镇包括猕猴桃、花卉、辣椒等多个万亩产业都已初具规模,有的逐渐成为助推全镇脱贫,实现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柱。”张浪说,过去“一根玉米独大”的传统产业格局正在被改变,呈现出多元的新气象。
目前林泉镇已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猕猴桃基地1万亩、李子1.2万亩、其他经果林及中药材1.5万亩,年种植以大葱为主的蔬菜3万亩,基本实现了“村村有产业,一村一特色”的农业发展格局,带动全镇15个村的百姓筑通了致富道路,1031户4335人的贫困户实现巩固脱贫。
在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中,黔西县雨朵镇龙场、小水井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率先迎来了羊肚菌的丰收。初夏,在已收割了羊肚菌大棚里,务工村民正在紧锣密鼓地接茬种植西瓜。基地技术管理人员介绍,食用菌种植基地每个大棚可采收鲜羊肚菌近150公斤,每公斤市场价150元左右,每个大棚产值可达2万多元,而经过深加工后的干货,售价更高。
雨朵镇龙场和小水井两个村,有连片大棚512个,主要种植羊肚菌接茬西瓜。该坝区总面积502.9亩,覆盖农户836户3009人,其中贫困户187户735人。坝区基础设施完善,有机耕道3条2.3公里,田间便道6.8公里,排洪沟1.8公里,有效灌溉面积502.9亩,占比100%,有农机20台,还有冷库及喷灌设施。目前已流转土地385亩,其中种植羊肚菌接茬西瓜385亩、优质水稻+油菜117.9亩,年产值可达1.6324万元/亩。该镇在坝区产业发展中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围绕公司能发展、合作社能壮大、农户能致富的发展思路,带动贫困户以土地、大棚入股的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和入股分红的方式,农民成了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并兼任股东,在一份土地上可以获得三份收入,确保群众“以地入股不失地、以股分红不失利、以股务工不失业、以股为本不失权”的目标,这种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提供了保障,有力地巩固了脱贫成效。
黔西县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提升农业综合产值为目标,因地制宜优选主导产业,规划种植蔬菜类15094.2亩(其中香葱3568亩,辣椒1054亩,南瓜634.6亩,食用菌385亩,其他蔬菜9452.6亩)、粮油类12310.3亩、优质烟叶2655.2亩、水果1000亩、育苗等其他作物种植2676.6亩,5月底已完成种植2.65万亩。2019年拟创建省级样板坝区2个、达标坝区5个,其余坝区力争周年亩产值达到8000元。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进入六月,放眼望去,黔西县27个坝区田间地头都是一派繁忙景象,老百姓欢声笑语荡漾在阡陌,一片片种植规模化、特色化的绿色产业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带来了美好的丰收憧憬。
(文、图:通讯员:魏立卫 章寓杰)
本文编审:墙宁川
农家,种植,产业,发展,韭菜,农户,实现,贫困户,黔西县,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