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故事》指 间
发布时间:
2019-06-12
来源:
印象重庆网
作者:
王福梅
从纸到指,十年之间;从十指到单指,不到十年。而今,动根指头,便可获取相关知识。在手机上读取信息,学习,交流,或者办公,我从微信听蒋勋讲《红楼》,听林栖解读《诗经》。时代改变,弹指挥间。从其中出来,又走向远方。
四十年,是人类瞬间。社会变化,弹指一挥。
四十年,是人生漫长的河流。
岁月之河划过指间,从澄澈到混沌,到沉稳,生生不息,从未停止。
那是书信传情达意的年代。纸是唯一信物,色调纯粹。书本、书稿、笔记迄今延绵,书信随着互联网、手机使用,逐渐淡出,失落在岁月里。
那时安装座机需花费几千元,手机属奢侈品,书信传达花费少,在慢时光中记录着岁月痕迹与深情。
先生赴日研修,学习桥梁技术。往来写家书,印象较深的内容莫过于他讲述日本大白米饭又香又糯,不用下菜,可干吃两三碗。跟日本人喝清酒,他撂倒一片,自己却未尽兴。
读着信纸的文字,嗅出米的香味,我有些满足,有些沉醉。那时刚解决温饱,物质生活依然匮乏,米香刺激味蕾,幸福的味道令人咀嚼。想起年幼吃不饱饭的情景,我为先生高兴,鼓励他多吃,以致后来回国体重增加十多斤。
2000年我用钢笔在纸上写草稿,创作首部长篇小说《凡尘天使》,草稿堆积约半尺厚。那时我不会电脑,遂请曾姐帮忙打成文档。曾姐堪称快手,手指灵巧翻飞。修改文稿期间,我写一行字,最后一字未落笔,她已将我的文稿全部敲打出来。
曾姐真是“一双十指玉纤纤,不是风流物不拈”,令我佩服。
后来发生一件事,促使我学习电脑。有次调整工资,单位近千名员工工资标准按政策变动,我带领人事处几名同事手工填写报表。表格繁多,时间紧迫,只得加班,一份份填写。次日其他处室同事来上班,方觉已到天明。如今,办公系统实现软件设置、联网联机,填表自动生成,无需耗费更多人力时间。
电脑使用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也带来快感。我尤其享受十指敲打键盘的过程,从中获得快感。万籁俱寂时,坐书桌前,手指敲击键盘,发出均匀有节奏的声响,如乐音,听了头脑兴奋,思绪万千。指间拨动,仿佛轻抚清风明月,流淌着潺潺溪水。
互联网打开人们认识世界的窗口。我在博客结识各地博友,生活中不曾遇见。博客上传自己的文字、图片,博友相互交流、评论、探讨,彼此学习,开阔视野。又从线上到线下,又转入微信,开启交流新模式。
2012年,儿子到英国留学。此时手机普及,要想知道亲人的音讯,只需拨通电话,时间由漫长等待缩短到分分钟。
孩子初次离家求学,遥远如斯。有现代通信,无须长久等待,依然不舍担忧。电话拉近时间,对于未知世界,却无力丈量时间与空间交织的阻隔。十余小时后,孩子便发来视频。隔屏相见,甚是惊喜。孩子犹在眼前,方知时间和距离已进入多维空间,遥远不再是距离。
孩子发来他在图书馆看书、教室上课、宿舍做菜的图片,我们常在视频里见面。过去他上中小学的情况,作为家长了解也不过如此。上学路上,沿着一条河流,他每天骑自行车从宿舍到学校。河水清澈见底,映照他青春的身影。那时刚开始使用微信,他在朋友圈发了一张那个城市的图片,天空蔚蓝,纤尘不染。
孩子发做菜的视频过来,勾起我对美味的遐想。对于食物,他有更多选择,比如三文鱼,做法多种,可生吃,还可跟酸菜、番茄、芽菜搭配,做出的味道属于中西合璧。如今,白米饭的江湖地位被丰富的食物取代。不仅如此,食物不只用来填饱肚子,更是堂而皇之演绎舌尖上的口味文化。
我畅想,头顶有片纯净蓝天。
从纸到指,十年之间;从十指到单指,不到十年。而今,动根指头,便可获取相关知识。在手机上读取信息,学习,交流,或者办公,我从微信听蒋勋讲《红楼》,听林栖解读《诗经》。手机如移动电脑,逐渐动摇电脑地位。
而今众生喧哗,信息过剩。各种连接,各种朋友圈,形成紧密又疏松的多维空间,360度旋转连接无死角。多维空间拉近有形距离,也让无形的心灵距离变得遥远。
在湖边咖啡厅,我眼前呈现这样的景象,无论是一家三口还是三五朋友聚会,每个人手里都捧着手机,他们低头翻看手机,头也不抬,没有语言,似乎谁跟谁无关,谁也不认识谁。
我朋友是计算机工程师,叹息说她几乎不会写汉字了。我理解她此种心境。中国方块字魅力无与伦比,我惧怕与养育自己的文化越发遥远与陌生,在使用电脑同时,依然保持手写习惯,用笔记录,用笔修改初稿。我儿子习字时,曾经反复训练他写字,其字体的端庄与优美终未能如我意。如同快餐时代的某个符号,不清楚是谁抛弃了谁。
我的工程师朋友甚至担忧,智能化带来许多方便,全身活动减少,只要动个手指头,就会解决诸多生活问题。不幸的是,老年痴呆将来也许会越来越多。
从缺吃少穿的年代到多元化的指间,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发生改变,如今更自我、自由、开放,人与人情感纽带呈多元化空间,内心孤独感加大。人们已唤醒自觉意识,比如怀旧,崇尚经典,比如呼唤慢生活,寻找迷失的精神。
时代改变,弹指挥间。从其中出来,又走向远方。
《乡愁故事》指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