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拾遗—— 话说重庆中山一路
发布时间:
2023-02-27
来源:
印象重庆网
作者:
王小迟
作者:王小迟 网名半山隐士
龙门阵前面的话
还是那句话,今天说的中山一路,是说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的这段时光。
在重庆市市中区,有一条中山大道,是从上清寺一路电车经中山三路、中山二路、中山一路、民生路、解放碑、民族路、新华路、一直到朝天门,一共有十华里左右的路程,而中山一路只是其中的五分之一还不到,毛估估有两华里左右吧(千米不到)。

照片来自影展
在冬季少有的阳光下,我和朋友边晒着太阳边喝茶闲谈,天南海北的神吹武吹,最后吹到三年新冠又扯到医院,又从目前重庆的医院现象,提到曾经在中山一路上的那家公社医院(现在渝中区第二医院),就是在保节院口口(后来又叫三八街)那家小医院,那阵的医生和护士对待病人的态度,真称得上是白衣天使,一切都是为了患者,给病人开的药是用纸药袋装上三天的量或者一周的量,为病人着想能省则省,不像现在从医院开出的药都是大瓶大瓶,大盒大盒,都要用背兜来背了。感叹之余又摆了一些老龙门阵,他问我说从中一路门牌一号到外科医院止,你还能记得街面上有哪些门面不?

半山隐士摄
于是我们俩中一路的老板凳就开始了“点指梅棠,玫瑰花糖”了,就从中一路一号开始吧,大概还有点记得,他提议: 他说单号,我说街对面的双号,然后互相补充可以不?哈哈,当然可以!
于是他一口气从端头民生路、金汤街和中一路交界处的中一路一号开始(小门面可以忽略)但重庆较老较有名的山城火锅馆(中山一路3号)必须记得,那高板凳,长筷子,煤炭灶,九宫格,竹筲箕……难忘呀!隔壁是一个老虎灶,然后是重庆字模厂和字模厂门市部(中山一路19号),这个单位有点大,是特殊行业,你想嘛那个年代在路边替人刻私章,都是经过公安局考查审核后,才可以批准发营业执照,如今这个单位不知道还在不在?离开重庆字模厂橱窗就是依靠通远门城墙的堡坎为后壁,一大排又矮又旧的街面房子,都是民国时期留下来的,到陡梯坎止,这梯坎就是通远门进口,上完梯坎左边有一座官茅斯,这个官茅斯在民国时期就有了,陡梯坎上面就是金汤街、领事巷、五福宫……这通远门建于明洪武初年,在重庆老城的正西方,瓮门东北向。正门横书“克壮千秋”四字;其瓮城门上书“通远门”三字。也是重庆九开八闭城门唯一保留下来的开门(作者有《通远门轶事》较详细描述)。因为本文主要说中山一路,在中山一路边边的各个枝枝丫丫的路口就不展开了。

照片来自影展,没有修缮前的通远门,笔者童年上学每天经过这里,就是这幅相观。贴有四川省重庆市中医学校小房子就是民国时期的官茅斯。
朋友说了一个街区,我早就按捺不住了,你歇口气,喝口茶,让我说双号这边,也说一个街区如何?于是我从老七星岗出城车站开始追溯: 中山一路双号的2号是和民生路末端相接,重庆市家具总店的门牌是市中区民生路340号,在邮局投递段属解放碑邮局管辖。

戴前锋老师作品《故城》,去上下安乐洞大梯坎,也是民生路与中一路分界处。
下安乐洞有一陡梯坎(重庆特色,爬坡上坎)为界,往解放碑方向走是民生路,往两路口方向走是中山一路,首先是一家茶叶店(应该是市中区茶叶公司门市部七星岗茶叶店),往上走是几家小门市,店老板经常换,反正是做漆包线的商店,另外还有一家日杂门市;过了一家小馆子就是中一路上著名的上海三六九餐厅,顾名思义这家餐厅主要是经营江浙菜的,但后来入乡随俗也是融贯川渝菜了。隔壁是七星岗牙科医院,经营得比较久,一直到修财信广场的大面积拆迁为止。

照片来自网络
曾经的稻香村食品店(是区糕点公司的门面,改革开放后稻香村做的大土司和起酥食品很好吃,卖得较早也卖得好)然后就是做电机生意的门面,卖漆包线的门面,隔了一个门洞就是七星汪眼镜门面(当时还是与别人合伙在一个门面营业),然后就是一家比较大的油腊铺,店里的货品比较齐全并且还卖香烟,往下三八街大梯坎边上就是建设文具店(我们当学生的时候,学习用具都是在这里买的);过来一点就是重庆市市中区炊事厨具门市,这个门市部也有点大,三四个开间门面,门市部里有位朋友姓吕,我一直还在打听寻找呢,已经失去联系好多年了(愿拙文刊出朋友能看到,看到来找我哟),记得市中区炊事厨具的生产厂址在十八梯下面的厚慈街;路过一个饭馆后就是中一路旅社了,这是民国时期留下的旧房子,木楼板墙壁多半是竹篾片、灰板条的夹壁房,一点都不(关)隔音,记得有三四层楼高,走在木楼梯上一晃一晃叽叽嘎嘎地响个不停,毕竟是老旧民国房子,又是旅店,人流量相当大,老旧磨损大也是理所当然;旅馆隔壁是华山玉糖果门市部,就是街对面重庆市华山玉糖果厂的门市部,我住家院子2栋有一位马孃孃在这里工作。

照片来自影展
朋友说,他歇气歇够了,他要继续讲了,好嘛,我也休息一下,于是他接着又追溯街对面中山一路单号的门面。
匆匆地过了通远门两个隧洞(和平路隧洞是潘文华在1929年为修建第一条出城马路,将筑城几百年不破的通远门城墙打通,才有了现在的隧洞,从此车辆可以来回通行了下和平路到较场口了)。
不上陡梯坎不进通远门门洞,也不去金汤街了,直接过马路,迎面就是兴隆街菜市场和兴隆街粮店(兴隆街也是老重庆通往省府成都的必经之路),经过转弯处一家水果店后就是两家药店,一家是专卖西药的,木质大门上有一小洞,是夜间售药窗口(后来的和平药房),另一家是抓中药的中药房,除配中药外,还有各种丸、散、膏、丹的成品药出售(后来的桐君阁大药房),过去一点有一家修电机的商店,然后就是一家剃头铺了,重庆市市中区食品公司中一路肉店、侧面是一家油腊铺,这家油腊铺门面也比较大,承包油腊铺的老板后来出人头地,在重庆基本上是一位家喻户晓人物。

半山隐士摄
双龙巷巷口(通三星巷、普灵寺、双龙巷、兴隆街菜市场)作者拙文《旧城拾遗——消失了的双龙巷》有描写;经过一家日杂商店就到了裕和彩中一路洗染店,中一路浴室和中一路理发店紧相联,中一路浴室在那个年代算是市中区几个主要浴池了,每到春节前,浴室会排很长的洗澡队伍,七八十年代,市中区的人们洗澡相当困难,拙文《洗澡》有祥细描述。

照片来自7788收藏品水果糖糖纸
在中一路理发店门口,随时都能闻到诱人的糖香,因为隔壁就是著名的华山玉糖果厂,曾经与冠生园、兰香园并驾齐驱的三大糖果厂,是重庆人最重要的糖果盒子;然后这一排街面房子就没有商店了,是属于原省安装二公司的职工住宅,也是民国建筑,高窗户、高大门、木楼板、木楼梯;接下来有个走廊过道,有人在这里修理钟表,隔壁就是中山一路上著名的青年餐厅,这家餐厅不卖早餐,中午晚上都供应中餐,不卖小面也不卖火锅,我们单位上的同事们,那时都还很年青,经常在这里打平伙,山吃海喝山城啤酒,就是那种铅筒装的50斤重的山城生啤,直接从重庆啤酒厂拉来的。青年餐厅隔壁是中国工商银行中一路储蓄所,但在1984年前叫中国人民银行中一路储蓄所,以后才改为工商银行。
在银行隔壁是一家殡葬用品门市,现在想想也觉得不可思议,在主城中山一路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有这么大一家殡葬用品门部,柜台上卖骨灰盒,香烛和火柴(火柴是大封大封卖,上了岁数的人称火柴为洋火,在任何物品都凭票的年代,火柴也凭票,那阵楼上楼脚的邻居还有借火的习惯)。但仔细想想也释然了,因为从通远门出来后,潘文华没修中山大道时,这一大片全是乱葬岗,为此就有了金刚塔,这条街上有卖殡葬用品也就不奇怪了。

戴前锋老师作品《故城》,图中白房子曾经是殡葬用品商店。
重庆早年有首儿歌: 左、左、左右左,西药瓶子牙膏皮子左洋火。

戴前锋老师作品《故城》,这是三八街路口,拱门是曾经的保节院。
好了好了,关山坡卖麻布——鬼扯,打住打住,该我说了,接到起中山一路双号的华山王糖果厂门市部开始,过来是三八街巷口,进巷口可以到上下三八街(以前叫上下保节院),也通上下归元寺,我们就不进去,只说大街上的门面。七星岗公社医院(要说明的是在大搞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1958年到1960年,在七星岗地区就是有人民公社,全称七星岗人民公社,管辖地方有点宽,兴隆街一大片,安乐洞一大片,归元寺和四德村几大块)。七星岗公社医院一直到医疗改革才被其他医院兼并,这家医院有一位姓倪的医生,我们喊她倪孃孃,她是我妈妈的朋友。
过了一个门洞就是重庆市中区百货公司中一路门市(以后这个门面又改名了,叫两路英雄)边上还有一家布店紧相联(布店里有高高的收银台和柜台用一根根铁丝在空中相联,营业员扯好布,把顾客的钞票和相应的布票用铁夹子夹好,通过这根铁丝用力一滑,如同溜索一样,滑到收银台上,收银台的店员核对正确后把小票和找补的零钞夹稳后,用力一滑,又滑到营业员那里,然后交给顾客,一笔买卖才结束,我最喜欢看这个西洋把戏了。
布店旁边记得还有一家钟表店,即卖中低档钟表,也修理各国钟表,侧面又是一坡又陡又长的梯坎,上面是重庆市粮食局,过了粮食局就是中一路茶叶店了,邻居张婆婆在这家茶叶店当营业员,她教我们喝花茶就喝三级花茶,经济实惠并且味道不错,也还耐泡。经过一家五金店门面后还是一坡大梯坎,这条大梯坎上有市中区交通局和七星岗税务所,我有三位小学同学住在上面院子,而且还是一个暑假学习小组的呢。
一家橡胶制品门市后就是一壁比较长的大堡坎,全部都是“连二石”筑成,(上头就是市中区交通局和七星岗税务局),“连二石”堡坎很长一段时间都有带玻璃窗的宣传栏和张贴栏,重庆市市中区自来水公司的库房和重庆市市中区自来水公司(有办公室也有加工房)就在隔壁,然后就是重庆市市中区小百货,在小百货隔壁就是小有名气的凤凰服装店,隔壁又来一坡陡梯坎,上面有很多住家户(梯坎边边摆过娃儿书摊,以后也卖过小百货,比如百雀灵呀、友谊牌润肤霜、牙膏、小镜子等等)跟倒就是新光照相馆,隔壁是一家水果店(具体店名记不得了,记得经理姓陈,采购姓左,隶属市中区水果合管处)。

戴前锋老师作品《故城》,前面左边是进四德村路口。
隔壁是一家小五金商店,这排街面房子是四德村11号大院的临街房子(街面房子是当时我们院子的居民对这片临街房子的称呼)进这一大面街面房子的楼上,有着四五个通道口,靠近捍卫路上第一个通道口,有一个卖烧饼的个体摊贩,紧接着又是一家修补鞋子门市,这家铺子还修理各种皮具、皮箱等等,经过一个通道后就到了中一路上最有名气的餐厅——红玫餐厅(拙文有专门写红玫餐厅)。路过一家卖纸张的门市经过一处官茅斯(公共厕所)就是重庆市市中区邮电局中一路支局(3支)然后又是一个大院子的进口,门口有一家个体洗照片的摊摊(记得小老板姓简)隔壁是一家小百货(应该是区百司)一家油腊铺兼营冷酒馆,过了一家小小的百货店后就是捍卫路路口了,在这个路口上,曾经还有一个高高的交通警察的岗亭,警察上去暸望指挥,都要上三级梯坎才能上岗亭。四德村(新德村)路口进去可以通达上下归元寺街,华一路、华一坡直通一号桥中医研究所,这就不下去了,不进四德村路口了,还是顺到中一路往出城方向走。四德村路口边上第一家是修补各种鞋子的门市,从业人员都是残疾人士,我在那里看他们补鞋,学会用锯条在煤炭灶上烧红后补塑料凉鞋,也学会用木头做板板鞋(穿过板板鞋的岁数不小了,古时又叫木屐)

照片来自影展
我让朋友多歇歇,把最后一点“点指梅棠”点完吧,于是接到捍卫路路口第一家戏剧服装服饰门市开始,隔壁一家是挑花绣花厂的门市,中一路工商银行(这家银行比较大是个支行,以前也是中国人民银行),一坡相当陡的陡梯坎可以直达临华村,梯坎口子上有一李姓的老人(是抗日战争从浙江逃难来重庆后,没有再回故乡的老人,一口浙江话改不了口)在梯坎口子上卖重庆广播电视报、文摘周报和新民晚报。再过去一大段(在中国银行和水晶石大楼没建好时)就没有什么大的铺面和餐厅了,之后就是著名的外科医院了。

半山隐士摄 外科医院
这座医院是在1935年,由自贡绅士李义铭兄弟俩修建的,取名为义林医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时,曾多次征用这座医院,分别是国民政府司法院、蒙藏委员会、内政部、立法院等的办公用房。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2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这栋大楼还给义林医院,1949年后又不是私立医院了,改名叫人民医院,以后就叫外科医院,外科医院叫了很久很久,以后才叫中山医院、现在又叫人民医院。在整条中山一路的街面上,几乎没有什么高质量的建筑,只有这栋建筑的历史最悠久,故事也最多,同时也是中山一路的尽头了,是中山一路312号(门诊)-314号(住院)再过去一点有两个下陡坡梯坎,一条通往张家花园,一条通往枣子岚垭,著名的私立幼儿园——景德幼儿园就是在中山二路上了。我歇了口气,喝了口茶对朋友说道: 双号摆完了,该你继续从豆腐车间开始讲单号了。

半山隐士摄 外科医院文保牌

半山隐士摄 景德幼儿园外景
好嘛,那我就接到殡葬用品商店开始摆,你听听看有没有遗漏了的,朋友如此说道: 一大坡陡梯坎到豆腐车间,这个豆腐车间相当有名,生产的豆制品供应七星岗地区和两路口地区,每天有工人将做豆腐的豆渣抬上陡梯坎,堆放在马路边,然后拉到附近人民公社的养猪场,夏天因为天气热,散堆起的豆渣会发出阵阵酸臭。过了大梯坎就是重庆钢家俱厂的门市部了(钢家具厂属重庆市二轻局,这个家属楼也有俩位同学住在那里)。

戴前锋老师作品《故城》,这是下豆腐车间的陡梯坎。
然后是一个小馆子,叫北方味,有一位白案师傅姓陈,住在我们院子;再过来是一家日杂门市部,门面有点大,据更老的老板凳说,日杂店这处门面以前也是一家餐厅,这位更老的中山一路老板凳还告诉我说: 这家餐厅叫老幼餐厅。再过去就是著名的江洲电机门市部了,这个企业的领导人在重庆也是比较有名气。江洲电机门市(之前是市中区禽蛋门市、有一胡姓老人在这里摆摊摊出租娃儿书),重庆市市中区粮食局中一路粮店就在隔壁,这家粮店除了供应大米、包谷仔仔、包谷面面、胡豆、豌豆以外,还要发放中山一路地区各家各户的粮票油票。我住家院子里有位吴妈妈在这里工作。走过一个巷道口(是进黄家垭口菜市场的进口)就到了宵香馆餐厅,这个餐厅我有拙文描写《霄香馆的锅贴饺子》,然后就是中一路糖果店(有一好友失联多年曾经在这里工作,但愿朋友看到拙文,来联系我哟)隔壁就是广香园水果店了。

戴前锋老师作品《故城》,进城汽车的右边是中一支路路口。
黄家垭口支马路路口(又叫中一支路,进去通枇杷山公园、纯阳洞、神仙洞、枇杷山正街、后街、兴隆街)与街又面捍卫路路口形成一个十字路口;这边第一家是著名的重庆市杂技艺术团(重庆市杂技艺术团1951年6月建团),是重庆市的一张亮丽名片,七十多年来代表中国到世界很多地方演出过,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是重庆杂技艺术团的鼎盛时期,高光时期,获奖颇多,给重庆、给中国都争得很大的荣耀。

半山隐士摄 重庆杂技团
走过一排小小的街面门市就是一家叫红宫的理发店,隔壁有一家旅馆,记得店名好象叫春光旅馆,然后是小电机门市、橡胶密封制品门市(我有同学在此做生意)最后来到中一路上最后一家餐厅——华中餐厅(曾经又叫一条龙餐厅)。

照片来自影展
过来就是进出纯阳洞路口(路口上有一座简易的门坊,上书《红旗剧场》),这路口进去,上通金岗塔、下达纯阳洞、远去燕子岩、近至枇杷山,闻名遐迩的抗建堂就在这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笔题写了“抗建堂”三字,取自当时最流行的口号“抗战必胜,建国必成”。1950年因路人皆知的原因改为红旗剧场!1986年才恢复为抗建堂!上面的金岗塔和抗建堂故事太多。然后又是一大排低矮小门面(依石堡坎而建),一直到一大幅石堡坎(有卖棉线缝衣针的小百货门市、家用小电器门市、各种橡胶制品门市,各种橡胶密封件制品、一段时间这一段街面形成橡胶制品件一条街)在上枇杷山公园的梯坎道边有卖家用电器的门市,在凭票买任何物品的年代,每户每季凭灯泡票,买一个15瓦或者25瓦的白炽灯灯泡就在这个门市供应。说是卖家用电器,无非就是灯泡、电线、槽板、开关、插座、插头。那个年辰普通人民是用不到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这类家用电器的。然后又是一排小门面(经营都不太长久,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在渣滓堆和中二路接壤。
冬日的太阳下山得早,茶也喝淡了,我们两个中一路的老板凳在追忆中,早已感慨千万,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四五十年的光阴顷刻之间如白驹过隙,看来硬是都老了,只能记住过去了。



文中有部份图片用于戴前锋老师的巨作《故城》
最后用一首由张德兰演唱的老歌《春光美》结束这个回忆游戏,
我们在回忆,回忆那过去
在冬天的山巅,露出春的生机
我们的故事,说着那春天
在春天的好时光,留在我们心里
我们慢慢说着过去,微风吹过冬的寒意
我们眼里的春天,有一种神奇
啊啊这就是,春天的美丽
我们的故事,故事多么甜蜜
在春天的好时光,留在我们心里
一遍一遍甜蜜回忆,春天带来真诚友谊
我们眼里的春天,有一种欢喜
啊啊这就是,春天的美丽
拾遗,就是,一家,中一,医院,中山,门市,重庆,一路,市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