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传统文化辨识“新冠”-精淮抗疫系列谈之六
发布时间:
2022-12-03
来源:
印象重庆网
作者:
丁华乾
作者:丁华乾
一场新冠肆虐,搞得周天寒彻、全球不寒而栗。面对这“怪物”,各国医界争相研判,八方人士众说纷纭。然而,笔者从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的视角来观察和解析,倒是别有启示和获益。
天地万物、相生相克。中国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世界的本原。它们既相互维系,又相生相克。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其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和发展。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循环不已,才能生化不息,并维持着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
现代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矛盾体,事物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是对立的统一。故此,动物与生物、人类与病毒相生相伴、相生相克,自古皆然。科学家发现,早在人类之前,细菌病毒就存在了。历史上,人类经历了多少次病毒、温疫的侵袭,席卷欧亚、浸淫全球、饿蜉遍野、万户萧疏,前后吞噬数亿人的生命。魏国时,诗人曹植就在《说疫气》中描述了当时的惨状:“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可见,瘟疫是始终伴随着人类而存在着。
一位名校教授在《中国古代疫情年表》中统计:仅从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发生重大疫情就有352次,平均6.1年发生一次重大疫情。仅秦汉时就发生了34次重大疫情,其中建安22年(217)的大瘟疫,就使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五位在同一年永远倒下。
但每一次温疫横行,最终的胜利者仍然是人类。为此,我们要以“常态化”心态,看待细菌、病毒和温疫,乃至于新冠和奥密克戌。可以预见,“人类注定要‘与毒共舞’”。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愚以为,大可不必太惊慌,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度、“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智慧,既来之,则安之,顺势而为、巧妙歼之。如注重中医与西医的结合,双管齐下、优势互补,围而聚歼。更重要的是,注重平时的身体锻炼,如习练中华传统武术、打太极、长跑、登山、游泳等;还要运用自然健康疗法,通过食疗、运疗、心疗、香疗、音疗、经络疗法等来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与毒共舞!百毒不侵!才是王道!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对温疫的来由溯源,原文是这样的: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这段话对瘟疫的描述和目前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型冠状病毒何其相似!在古人看来,抵御瘟疫的关键,在于体内要蓄积“正气”,用现代的话说要有“免疫力”,免疫力越强大,内心的正气就越“强大”,就越能抵御邪气,拒邪毒于体外。
敬天爱民、生命至上。我以为,敬天,乃敬畏天道,敬畏自然,敬畏规律。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做违逆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虐杀动物、疯狂吸吮自然资源之恶。爱民,即提倡仁爱、施行仁政、尊重人权、保护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正是源于此,今天我们党提出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古今的理念,一脉相承、遥相呼应。抗疫三年,中国政府的抗疫政策都是着眼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经济社会正常秩序,即便花费巨大的成本也要保生命、保民生、保安全!
过犹不及、矫枉过正。孔子曰“过犹不及”,“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真理向前一步,就会成为谬误。任何事物都遵循这样一个哲理。我们对不断变异的新冠疫情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对联防联控的措施也在探索中不断精准,前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出现了“过度防御”、“层层加码”、“简单化”、“扩大化”、“一刀切”,甚至还有个别核酸公司“做假”等情况。老百姓怨声载道……凡此种种,不仅有经验不足、“过犹不及”的问题,还有懒政、怠政甚至违法违规之嫌。
《汉书》说,“矫枉必须过正。”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出台二十条,对简单化、扩大化、一刀切、层层加码、久封不解等“过”及时纠偏,提出“精淮防疫”要求,督促基层“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做到应封快封、应解快解,让疫情防控更精准、更科学、更人性、更有温度,从而获得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
综上,换一个视角,用中国传统文化观看疫情、析原因、找规律,就能明原理、解困惑、增信心,树立长期抗疫的思想准备,沉着冷静、淡定从容,以精准换效率,以时间换空间,打赢这场史无前例的防疫战!
(注:本文承蒙重庆市孔子儒学研究会创始会长鲜于煌指导,特致谢!)
系列谈,疫情,人类,人民,正气,中国,病毒,生命,瘟疫,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