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当代价值
余德福 重庆圣源书院院长
作者:余德福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 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标识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 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时,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我们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创新、转化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
根源性典籍就是五经、四书、三玄。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三礼》
(《周礼》、《礼记》、《仪礼》)、《周易》,还有《春秋》(三传);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周易》。共加起来 11本。因为《大学》、《中庸》是《礼记》中抽出来的,实际是 9 本,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所以,这些根源性典籍是我们把握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必读经典。其次从广义上讲,还包括先秦杨朱墨学、汉初黄老道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及道教)、宋明理学、阳明心学、清代考据学和经世致用的实学等。
释迦摩尼画像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后,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佛典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九经、三论、一录。九经指《金刚经》(及《心经》)、《法华经》、《华严经》、《阿弥陀经》、《涅槃经》、《维摩诘经》、《圆觉经》、《楞严经》、《六祖坛经》; 三论指《中论》、《唯识论》、《大信信信论》;一录指《景德传灯录》。
三、儒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1 、什么是儒家
孔子画像
孔子生于公元前 551 年山东曲阜,他开创了儒家学派。孔子追求的目的是研究怎样传承、弘扬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古圣先贤的经验,用学术思想来治理国家、教育民众。尤其是周公的思想。他认为这个思想与之前的尧、舜、文、武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中庸》曰“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一生主要成就是编撰《春秋》,重订《诗》、《书》、《礼》、《乐》、《易》共六经。
3.2 、奉天法古
儒家非常强调以天为则,以史为鉴,这就是要奉天法古。以天为则就是要效仿自然,顺从自然。对于自然,对于天地万物,我们必须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去理解、体证、落实它,而不应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去随意地改变它。
3.3 、内圣外王
“内圣”就是要提高修养,以君子、圣贤为榜样来要求自己。而仅仅提高内在的道德、修养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到“外王”。“外王”即“事功”,不仅要有内心高明的修养,还要把它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并做出利国利民的成果来。
3.4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实质是经世致用。怎么用呢?《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握以上要领,言行一致,用于工作及生活,才有实际意义。
3.5 、重在体悟
儒家强调学习是为己之学,就是要通过学习、体悟来提升自己的修养。“体悟” 的“体”本身包括实践,即身体力行、言行一致。悟就是通过学习、体证去把握
事物内在的精神实质,并运用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3.6 、执两用中
“中”即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庸”是平常的意思,有“用”的意思。所以中庸就是用中,就是孔子讲的“执其两端,用其中”。强调过犹不及, 要把握适当的度,把握中道。
3.7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尽管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文化,但能保持多元并存和相互包容的胸怀和格局,保持友善、友好的关系。“四海之内皆兄弟” 一个国家乃至于世界只有多元并存才能够互相吸取,互相推动,才能共同和谐发展。
3.8 、守常明变
守常明变即认识到事物都有它的原则性,或者是根本的规律性,但是这种规律性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所以儒家非常强调顺时而变,与时俱进、与时偕行。
四、道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1 、什么是道家
老子生于公元前 571 年河南鹿邑县。他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有史以来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理论体系,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成型。道家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
4.2 、道法自然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道的含义是自然,但不是指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也就是整个宇宙,或者说是天地万物的一个根本的特性。整个宇宙万物的本然状态,就具体体现在每一个具体事物的本然状态中。
4.3 、道常无为
无为就是听其自然发展,无心而为。无为而治是指私志不得入公道,也就是不能把你自己主观的愿望加到事实上面去。公道,就是一种大形势或者事情发展的一种趋势。你不要功利心去做事,但又把事情做好。这才是老子讲的无为而无不为。
4.4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动,“反”是道的根本特征,“动”指相反相成。道的变化是什么呢?就是往相反的方向转换,就是我们常讲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弱者道之用,弱是柔弱的意思。道家是非常强调柔弱胜刚强,或者以退为进。柔的特性是,表现出来是弱,但内心则是刚强的,并能以柔克刚。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五、佛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1 、什么是佛家
释迦摩尼生于公元前 565 年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他开创了印度佛教。主要教义有四谛、缘起、五蕴以及无常、无我等。大乘佛教兴起后,理论上发挥了空、中道、实相、六度的学说。其中主要的有无住涅槃、缘起性空和唯识说。佛教从唐代传入中国后,教义上有许多创新。主要的有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以及顿悟、十玄、六相和三观等。
5.2 、三业八苦
三业即身、口、意。八苦:既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
5.3 、无明与空性
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空性就是依空而显之实性,它是一切法的真实本性。空性的思想,表达了佛教的基本要义。
5.4 、解脱生死之道
《金刚经》教导人要清楚认识这个现象世界的实相。并且提出了一个核心思想,叫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相来了我们就应对,相去了我们就放下,这就叫“无住”。六祖慧能因这句话而顿悟。“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说明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佛法教人要从因上去解脱,不是从果上去解脱;面对现实,精进修行、努力改善自己的命运,如此是真解脱。
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人有四重境界:一是天然的“自然境界”, 二是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三是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四是超越世俗、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美德: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它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使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和一带一路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1 年 10 月 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