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底部版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重庆新印象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19006879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重庆
  
您的位置:
首页
>
>
报告文学连载:远上南山石径斜(一)

报告文学连载:远上南山石径斜(一)

作者:
龚 耕
来源:
印象重庆网
2021/11/01
浏览量
【摘要】:
阿蓬江,土家语意思是壮丽的大河,发源于湖北省利川市茅坝乡境内海拔一千七百多公尺的星斗山,最先叫芭蕉溪,到咸丰县境称唐崖河,流入重庆市黔江区就叫阿蓬江了。阿蓬江从酉阳县龚滩古镇注入乌江,经涪陵汇入长江后便直奔武汉……湖北人曾以此为骄傲,说此河从湖北走出去三千里又回到湖北,最是有情有义。

  作者:龚 耕

  武陵山区深处,一条自东向西的大河冲破崇山峻岭,穿过峡谷险滩,倒流八百余里,无拘无束地游弋在恬静和谐的山水画卷之中,这就是被称为土家族的母亲河——阿蓬江。

  阿蓬江,土家语意思是壮丽的大河,发源于湖北省利川市茅坝乡境内海拔一千七百多公尺的星斗山,最先叫芭蕉溪,到咸丰县境称唐崖河,流入重庆市黔江区就叫阿蓬江了。阿蓬江从酉阳县龚滩古镇注入乌江,经涪陵汇入长江后便直奔武汉……湖北人曾以此为骄傲,说此河从湖北走出去三千里又回到湖北,最是有情有义。

 

 

  在黔江境内,山高谷深、绝壁对峙,阿蓬江以神龟峡的景致最为独特,生态环境极其优美。特别是在雨季,峡内相隔百米就会有一道山瀑倾泻下来……绝美的风光,让阿蓬江拥有“不是漓江,胜过漓江”的美誉。

  有一个乡,原名两河乡,因地处阿蓬江畔而改名阿蓬江镇。阿蓬江镇的​柒​坨村有一座大山叫五岭山,最高峰海拔1300多米。 这是一片未被开发的森林,气候温润,植被丰茂,孕育出了庞大而多样的物种生态,山间万物依靠着水的滋润,因此而繁育壮大。

  五岭山的半山腰有一座明代遗留下来的古村落--张家古寨,全村人心存善念,孝字当头,民风古朴……供奉一个祠堂——百忍堂。

  三十多年前,张家古寨走出去了一个子弟,大名张南山。如果说阿蓬江是世上奇观,他便是如今的奇人。

  张南山出生清苦,家境贫寒。打小,在父亲熏陶教肓下吃苦耐劳且精明能干。十六岁那年,无事可做的张南山便跟着父亲贩牛。俗话说“天上的鹞子,地上的脚子”。牛贩子被称为地上的“脚子”,是“人精”。初出茅庐的张南山自命不凡,很快就赚到了人生第一笔钱,一头​牛比​跟随父亲多年的徒弟要多赚几百块……“嗨,这娃儿将来是一块做生意的料,很有出息!”——父亲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暖风吹拂大地。改革开放,潮涌神州,让祖国大江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张南山跟随父亲与时俱进、乘势而上,放弃了贩牛生意,开始承揽房屋土建和修桥筑路的工程,毅然决然融入了城市建设的大潮。

 

 

 

  从和水泥砂浆做小工,到提砖刀砌墙当师傅,张南山跟着父亲一步一步地走,一点一点地学。一天天摸索学习,一年年锻炼成长,一直到承揽工程当起了小包工头。二十多岁的张南山,不仅积累了搞建筑的丰富经验,也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年轻的张南山正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时,哪料祸从天降,在修筑一条盘山公路时,一块飞来的山石砸中了父亲的头……因伤势过重,操劳一生的父亲离开了他。

  张南山忍着巨大的悲痛掩埋了父亲的尸骨,擦干眼泪,独自一人走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失去了父亲的坚强臂膀,独自面对风雨,漫漫人生路还得靠自己一步一步地走。九十年代初,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张南山来到举目无亲的贵州省铜仁地区打拼。

  初来乍到,一切都是那么地陌生,只要一想起日夜操劳的母亲,一想起三个嗷嗷待哺的儿女,面对从零开始的艰辛,张南山只能咬牙坚持。

  三年的苦心经营,张南山从一个小包工头,成长为一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房地产开发商。扯旗挂帅,张南山亲自带出了一支施工队伍;独创天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他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张南山的事业有成,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生他养他的故乡和故乡的亲人。一天,张南山给千里之外的胞弟张南海打电话,让他在老家带一批人到铜仁来务工。几天后,张南海带着一帮老乡来到铜仁,这让张南山分外高兴。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他说:“只有把乡亲们都带动起来一起发展才是我的初衷!”

 

 

  在铜仁干了几年,由于远离故土、远离妻儿父母,大家有了恋家的情节……

  此时,张南山的事业正蒸蒸日上,需大量人手帮忙。“打虎亲兄弟。”他多么希望兄弟在这关键时刻不要离开。张南山挽留弟弟是真诚的,希望他能留下来助自己一臂之力,更希望他以后能带着队伍独当一面。

  张南山的深明大义、诚实守信,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除少数人外,多数来铜仁务工的乡亲都决意留下,愿与他一起打拼闯天下。“莫说他出的工钱比别人多,就是不给我们都愿为他出力!”工地上,大伙儿异口同声。“良言一句三冬暧”,家乡人的真情,让张南山的干劲更足了。

  责任编辑:李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