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底部版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重庆新印象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19006879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重庆
  
您的位置:
首页
>
>
酉阳火烧溪的圣旨碑

酉阳火烧溪的圣旨碑

作者:
王小迟
来源:
印象重庆网
2021/10/02
浏览量
【摘要】:
参天的古树,潺潺的小溪,古老的木屋,淳朴的山民……在酉阳县苍岭镇大河口乡,坐落着一个古老的苗寨。
  这个美丽的苗寨原来叫火烧溪,整个古寨分上、中、下三个寨,寨子里住的村民全部都姓石,因此这里又称石泉苗寨。

  作者:王小迟 网名半山隐士 重庆文保志愿者 老重庆发烧友 自由撰稿人

 

 

  参天的古树,潺潺的小溪,古老的木屋,淳朴的山民……在酉阳县苍岭镇大河口乡,坐落着一个古老的苗寨。

  这个美丽的苗寨原来叫火烧溪,整个古寨分上、中、下三个寨,寨子里住的村民全部都姓石,因此这里又称石泉苗寨。

  将近有80多栋纯木结构的苗寨民居,大约有130多户人家,有500余名村民仍在这里居住。据调查发现,这是重庆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原生态苗寨,比贵州郎德苗寨还要大,而且没其他姓氏人居住,全都是石家屋头的人。

  

 

  酉阳石泉苗寨,我们去的时候是立冬以后,但寨里寨外的美景让我目不暇接,一年四季,都是美景如画。

  石木青瓦,错落有致,古寨美。

  百年大树,直指苍穹,古树美。

  层层稻田,倒映日月,梯田美。

  纯朴大妈,粗犷汉子,人性美。

  山清水秀,古风犹存的苗寨,如同世外桃源,这里是整个酉阳的灵魂。

  

 

  石姓是这个古寨的大姓,也是这里唯一的姓。他们的老祖宗是从江西迁徙过来的。据《石氏族谱》记载,酉阳石姓一世祖石宦曹是北宋开国元勋石守信六世孙石士器后裔。有族谱就有传承,而石泉苗寨的石姓从“才”字辈传到“世”字辈,至今已经有十五代。十五代人,就有近500多年的历史,这500多年的风霜雪雨,朝朝夕夕,人事变迁,变的是年轮,不变的是古寨人永恒的淳朴、厚道。我们去寨里,不论男女老少,熟悉还是陌生,都是微笑地招呼,搬凳请坐,沏茶还是双手捧上,让你感动得不行。

  

 

  矗立在石泉苗寨后山的垭口(三岔路口)旁,有一座石碑,高约二米,宽约一米,这座碑是清朝皇帝下旨所立,是石泉苗寨石姓族人引以自豪和骄傲的历史见证。

  为什么皇帝要下旨立这座石碑呢?其中有一段感人肺腑的孝心故事,这故事绝非虚构,要知道,如虚构故事欺骗皇上那是犯欺君之罪,是要灭九族的。

  大约在百年前,寨里有一个青年,叫石合昌,幼时父亲早亡,他母亲一直没有再嫁,把毕生精力都用在孝敬当时还健在的公公婆婆身上,并为公婆送终;同时含辛茹苦把自己的两个儿子抚养成人。

 

 

  本以为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但母亲石周氏却积劳成疾,卧病在床,加上那年地里收成不好,一家人顿时陷入困境。守着操劳一生重病在床的母亲,水米不进,两兄弟痛苦极了。一天,久卧在床的母亲对儿子说,想吃肉,但因灾荒年间,到处饿殍满盈,到哪里去弄肉呀?

  大儿子石合昌站了起来,对兄弟说,“弟弟,割我的肉,割我的肉给母亲吃,但别告诉她是她儿子身上的肉”。随即用刀在自己左手臂割下一块,速速烹制端到母亲病榻前。母亲吃了他的肉,病竟然奇迹般地好了,而石合昌用草药包了伤口,也并未留下后遗症,随后伤口也渐渐愈合,真是奇迹!

  石泉苗寨寨民知道这一切都是真的,就发生在他们身边,所以一传十,十传百,故事传得很远很远,最后传到当朝皇帝那里。

 

 

  石合昌的孝心,以及他母亲石周氏的节孝感动了苍天,也感动了皇帝,皇帝便下旨修建了这块圣旨碑。圣旨碑修建在寨子后山土地庙前,用当地整块大石,圣旨两字明显,字迹遒劲有力,此碑虽是清朝皇帝所旨,但在民国三十一年才立起来,原因很简单,当时火烧溪地处崇山峻岭间,交通十分不便,战乱期间,寨民相当赤贫,完全无钱竖碑。

  石碑文字依稀可辨:

  旌表节孝石母周氏老安人千古,钦奉前清圣旨总督院核准XXXXXXX正气并日月之光伴,准其建坊。后因战乱XXXXXX男XX孙XXX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XXXXX合旦。

  

 

  大背桶,是底部小于上部的一个空心柱体,适用于山区背运水、肥料或粮食的背桶。当地寨民仍在使用的大背桶,是背人畜粪的,他们仍然喜欢用土法施肥,不用化学肥,原始生态保留较好。

  

 

  寨子里都是些老人,偶尔有年轻人也是在外打工挣钱返乡建房的。这栋地道木质房屋,是一石姓帅哥在外打工挣钱后修建,都修建六年了,出门挣点回来建点,钱完了又出门挣,打工最近在酉阳,其次是重庆,最远是马来西亚,出国了,劳务输出!我们碰见他,他刚好从马来西亚回来,他还会园林艺木,树木嫁接,盆景制作,景观设计,完全是个能人。

    这是一栋大户人家的朝门,里面房子因久没住人,垮了,而门洞木材特别好,还竖立着,盼望房主人在外挣钱后回乡再塑辉煌。

  

 

  巨大的石碾让我们涨知识,现存于寨中。在重庆有地名叫石碾盘,总觉得是个地名是称谓,现在看到真正的石碾盘,还是全套也。

  

 

  高架,是酉阳农村特有工具,因山区,山路狭窄,陡峭,不能挑担,只能靠背。这就是专门设计的高架背,但不全,还差一根打杵,打杵是用来歇稍的,广泛流行于云、贵、川等山区。

  旧的朝门,新的房屋,全木结构,一般都是三间正房(有的是五间正房)。但有一个共性,就是不用一铁一钉,全部是榫卯结构。

  

 

  石家的房屋中间是堂屋,两边是厢房,堂屋里有祖先牌位《武威堂》。

  

 

  认识这棵树吗?反正不挂牌我是不认识,只知道是参天古树,原来是皂荚树。重庆有句老话:喊你好好读书不读,一天就晓得爬皂荚树。这是说小孩调皮不好好读书,今后没出息。

  石泉苗寨古树很多,品种也很多,还都是成材木,保护得很好。据当地寨民说:这里上百年古树多达千余棵,祖先有规定,绝不能砍伐,以免破坏寨子风水。

  最先在石泉苗寨落户祖宗的祖屋仍旧在,只是长期无人居住,房屋的柱子、横梁保持完整,墙壁和青瓦差多了。祖先选址是很有讲究,从祖辈开始,就对整个寨子今后的布局有长远规划。

  石泉苗寨,左有青龙山,右为白虎岭,前绕火烧溪,后靠求雨堡。

  你说这风水如何?真是块风水宝地,难怪经数百年而不衰。本地姑娘不愿嫁远,外地姑娘嫁过来,几年滋润,更加漂亮。

  

 

  楠木,虽非金丝楠木,这也珍贵得很。这么大的楠木也是经过几百年的生长才行,楠木是我国特有,常绿大乔木,最高可达30米,又称香楠,紫楠,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而石泉苗寨的朝门柱子,都是这种楠木构造,并且祖先在建筑布局上,合理安排,使其每家都有一定规模的院坝。

  

 

  丝栗栲是一种速生用材树种,木材纹理通直,是当地寨民建房的主要木材,但不用于梁和柱。

  

 

  这是朴树,这是生长在山林中植物,榆科朴属落叶乔木,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其根、皮、嫩叶入药可消肿止痛,解毒治热,水火烫伤,是苗药的首备。

  

 

  最后再介绍一下老鹰茶:老鹰茶非人们常识里的茶树,而是樟科的木本植物,属常绿乔木,其老叶富含多种对人类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天然解暑饮品,可生津止渴,去腻减肥,降压醒脑,被称为"长寿茶"。

  涨知识了,原来老鹰茶其属科还和香樟同亲呢。

  如今,石泉苗寨空心化也很严重,留守在家的都是老人,年轻人和壮年人都外出打工,这栋房屋,看到时还真有点凄凉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典型的酉阳火盆,冬天,在那遥远的岁月,一家老少围着火盆烤火取暖,上方吊着腊肉,铁架煨着铁罐,老人抽着叶子烟,妇女绱着鞋底……

  祖先在数百年前,被迫从他乡来这穷山恶水生活,顽强地扎根下来,在清政府"赶苗拓业"时期,顶住强大势力,仍然安居生存。但是现在他们的子孙却走了,离开祖祖辈辈的风水宝地,走向外面世界。

  

 

  这究竟是为什么?桃花源般人间仙境,带院的木头房,高大的朝门,吊脚楼,牛角灶,高火盆……

  

 

 

 

  这里有如此精美的花窗,是先人留下的美丽,木的房,青的瓦,洁净的泉水,纯洁的空气。为什么留不住人呢?在大重庆,国家已确定74个古村古镇要保护,并开启传统村落活化与复兴,让我们真正体会巴渝山水浓浓的乡情,苗乡的子孙,你们家乡也在其中,回家吧,回家一样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