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曾经的重庆少年宫你还认识吗
作者:王小迟(半山隐士)重庆文保志愿者 老重庆发烧友 自由撰稿人
五一长假过后,一位曾经的叉叉裤小伙伴从成都回重庆,他上山下乡后就去参军当兵了,以后复员就在成都定居,结婚生子,他每年都要多次回重庆看望他父母亲。这次又回重庆,约我在文化宫,枇杷山公园和少年宫看看,说是回忆一下曾经的少年时代,这些地方给我们的少年时光带来无穷的欢乐。
“文化宫,少年宫,里头有个老公公”,这是我们老邻居老外婆经常说的,这次文化宫没能进去,因为文化宫正在大规模修缮。少年宫倒是进去了,我们是从枣子岚垭正街进去的,也就是儿科医院后门那边。从少年宫停车场进去,就直接走到了少年宫的那个地标“梭梭滩”!
怎么这么近呀?记得“梭梭滩”旁边还有好大的一个广场哟,广场上还有翘翘板,小飞机,小火车……再仔细一看,这个广场早已经修建了商品房,再举目看,整个少年宫的地盘商品房林立,见缝插“房”。巴倒这个“梭梭滩”,是一栋两层楼的房子,整个少年宫能从1949年(这栋楼修建于1928年,至今已有93年了)到现在还保留着的建筑,就只有这栋房子了!
据了解,1949年,重庆市政府就在现在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办公(住院部这里),当时叫作“曙楼”。但随着重庆市政府的机构部分逐渐增多,仅仅一座“曙楼”完全不够,于是就把离“曙楼”不远的原民国时期重庆市市长杨森的公馆“渝舍”,也就是现在少年宫的部分房舍、空地、绿化、坡坎,作为市政府机关。
杨森是民国时期重庆的最后一任市长,这位市长的任期,从1948年4月到1949年11月,一年半的时间。但杨森曾两度主政重庆,他也是广安人,与邓小平同乡,和朱德是结拜兄弟,现如今的人民公园(民国时期称中山公园),也是他创建(后期交潘文华),少年宫这栋房子是川军将领范绍增为杨森修建的,还是仿哥德式建筑哟。
少年宫这个又高又长的“梭梭滩”是几代人儿时成长的记忆,当年跑到这个梭梭滩耍的娃儿,裤儿屁股上好多都遭磨出了洞洞。可以提个劲,目前为止在重庆市市中区(渝中区)的室外“梭梭滩”,没得哪点有这么高、楞个长,几乎有四层楼那么高的高度。
我们在少年宫一直寻找刘文学的雕像,我们清楚地记得,在重庆市少年宫,肯定有一座刘文学的雕像。每年六一儿童节,我们都要来少年宫,向刘文学雕像献上红领巾,新入少先队的小朋友,也会在少年宫刘文学雕像前宣誓。
找了很久很久,在一条支马路边终于找到了,刘文学的雕像一身区马之黑,身上还长得有青苔,少先队中队长的两条杠杠也没得红色了,刘文学是上世纪50年代全中国学生学习的榜样。
渠江水呀弯又长,
有颗红心闪光芒。
少先队员刘文学,
英雄事迹传四方。
刘文学呀刘文学,
你是我们的好榜样,
我们要做毛主席的好孩子,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959年11月18日晚,合川县(现重庆市合川区)云门区(现为云门镇)双江村双江小学四年级年仅十四岁的刘文学,为维护集体财产,被地主分子王云学杀害。
少年英雄赖宁的雕像矗立在长长的“梭梭滩”旁,以前不在这里,也应该在广场某处。赖宁也被树立为全国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他的照片曾经挂在全国各中小学校的墙上,他为扑救森林大火而牺牲,牺牲时也只有十四岁。
我和叉叉裤小伙伴在少年宫里寻寻觅觅,近一个钟头最终找到三处曾经熟悉的地方: 杨森官邸、梭梭滩、刘文学雕像,变化太大了。走出少年宫后门时,碰见一位孃孃,问及曾经少年宫和广场时,她盯了我们一会说道: ”你们有好久没来少年宫了”?我们大概毛估一下说到: “当娃儿时来过,有点久了,怪说不得哈”。
上了一大坡梯坎,在中山二路上看到少年宫大楼,球型状玻璃建筑,旁边还有一个红领巾雕像,似雄鹰展翅之状。
在回家的路上,我俩默默无语,突然朋友“飘”出一句话: 唉王欻欻哟,(欻的一下,多快呀)有些事情和物件只能怀念,不可再见,等再见的时候已经是沧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