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七月的乡村
作者:龚 耕
时值三伏,在城里犹如蒸桑拿。热得实在受不了,我便随小何来到乡下一个叫三线岩的地方。
(一)
山脚,缓缓地流淌着一条小溪,溪水清悠能照见人影,石斑、马口、溪哥、还有一些叫不上名来的小鱼小虾在水中嬉戏追逐,随便翻开一块石板,准能抓到一只肥美的螃蟹……
“太阳出来照白岩,白岩上面落干柴;干柴打在妹头上,不怪哥来只怪柴……”循着歌声望去,眼前是一片绿油油的桑园,一块接一块新栽种的桑田沿着小溪一直延伸到山沟深处。桑园中,一群人正在为桑苗锄草施肥,“啊火连天”干得正欢,领头的是一个赤裸着背膀的年轻的土家汉子。
小何告诉我,那年轻汉子叫周松人称周老板,本是一个民间艺术家,自己开办有石雕加工厂……这时,叫周松的汉子走出桑园,他先是跳进小溪里往身上浇了几捧后,再把脑袋猛地扎进清凉的水中——好一阵才抬起头来,连呼痛快!
周老板是一个爽快人,他的老家原本就在这三线岩下的新安村,在外打拼多年有了一些积蓄,早已在黔江城里买了房子,每天喝点小酒打点小麻将,陪陪老婆带带娃,小日子过得也蛮滋润……一天家里来了亲戚,也是村里的干部。村干部一边喝酒一边长长地叹气,日子过得好好的叹么子气?亲戚诉苦村干部难当压力大,说村里缺少劳力,大片的好田好土都撂了荒,特别是镇上下达的五百多亩蚕桑计划落实不下去,没人愿意栽桑,心焦啊!
村长的再三邀请,周松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当看到一块块良田好土不见庄稼而全是茅草时,他的眼眶湿润了!作为一个祖祖辈辈都是以种田为生的农民的后代,对土地是有着城里人难以想象的眷念。
三月的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杜宇鸟在林子里声声呼唤。周松和侄子周康在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披荆斩棘,开垦出二百多亩荒地。村干部也帮着组织村民上山栽种桑苗,本村人手不够,又到附近村寨去请。半年过去了,桑园里新栽种的桑苗绿油油的长势很好。
到了七月,周松在加强桑苗田间管理的同时,又开始平整地平,搭建蚕棚。他带领二十多个村民加班加点每天都忙到深夜,有时通宵达旦。经过半个月的艰辛努力,一座占地八百平米的蚕棚,高高地耸立在这青山绿水之间。看来春蚕是来不及了,夏蚕和秋蚕他绝不会放过。周松说干就干,绝不拉稀摆带!
崭新的蚕棚,犹如一座丰碑!面对笔者,村长不无感概地说:“周松他们投资五十多万元,开垦了二百多亩撂荒地栽种桑苗,不仅为村里完成了种植任务,还为村民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也大大激发了村民们搞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听了此话我有些犯迷糊,农民种地难道还要“城里人”来带动?
(二)
烈日下,我们走在曲曲弯弯的田间小道上,伴随着山风吹拂,田野及时地送来淡淡甜甜的稻花香,我不由得抽缩了一下鼻翼:久违了,田园!久违了,村庄!久违了,山泉滴空谷,久违了,这稻花送来的阵阵清香……也许,城里生活得太久太久,以至迷失了我这个“农二代”的生活方向!
我停步田边捧起一穗稻禾,迟迟不愿离去。索性脱了鞋,在稻丛中漫步前行,陡然记起儿时跟着大人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那是多么令人难以忘怀的时光……不多会,感觉脚脖子痒痒的好像有什么小东西在嘬。难道有蚂蝗虰脚?急忙跳脚上坎,小何见状呵呵笑了,说那不是蚂蝗是泥鰍,接着他给我“摆起了”这稻田养泥鰍的故事。
返乡青年孙小华,2017年回老家过春节时,看到大片良田长满一根根刺眼的芭茅草,像利箭一样刺痛了他的心。整个春节,孙小华似乎变了一个人,不是沉默寡言就是心事重重,整日自个关在房间里。节后他又到处疯跑,先是去了区上各部门,特别是农委和科委,随后又跑到湖北、湖南、贵州等地走访。
回乡种田当农民!一语惊四座,人们无不以怪异的目光打量他。在新安村莫说90后的年轻人罕见,就是70、60后的都少有。有的说他脑子进了水,有的说他吃错了药。特别是他父亲更认为这是大逆不道,说儿子是“熟铁不打旋去开矿”,在福建打工年薪十多万,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现在回家种地不仅断了生路,还要往外砸钱。祖祖辈辈种地哪一个发了财?到头来还不都是连肚子都难以填饱……
孙小华是一个相当有个性的青年,他一旦认准了的道就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布谷声声,烟雨蒙蒙。2018的早春,从未种过地的孙小华捞脚挽裤地下了田。他在新安村租了几亩田,特地请了几个老农来帮着犁田打耙栽秧苗……
在区农委技术员的指导下,孙小华选好了稻种,严格进行田间管理。底肥、追肥全是农家肥,除草、杀虫不用农药,只用手工除草。
秧苗发蔸转青后,农委水产部门给每块田里放了几千尾泥鰍。技术人员说,水田养肥了泥鰍,泥鰍粪反转又肥了田,这叫稻田绿色有机环保混养。只有像新安村这样的生态环境,才能发展好“绿色”农业。
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一年的汗水没有白流,一年的辛劳迎来了丰收。一亩稻谷收割完后吹干簸净达到八百公斤,折合大米五百公斤,这种有机米市场价是20元一公斤,每亩稻米收入达到一万元。一亩水田里的泥鰍有一百公斤左右,每公斤按一百元计,收入又是一万元。除去成本一万,每亩纯收入一万元。
小何说,按照传统的耕作方法搞农业,每亩农作物收入达到一千元就很不错了。每亩收入过万,当地村民想都不敢想!
初战告捷,极大地增强了信心,孙小华决心沿着绿色有机农业这条道一直走下去,为山区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闯出一条新路子。
在新安村,孙小华的有机稻从最初的几亩逐年扩大到今年的二百多亩。
望着山湾里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禾,我猛地记起很多年前一位诗人写的诗句——十月的清风,吹得田野里的稻谷翻金浪……
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夏日的山风,吹得满坡满岭的稻禾涌碧波……
(三)
竹木成林的山间小道,清风送爽、知了和鸣、风景如画……不知不觉已在山中转了半天。
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路旁松树下有一丛菌,黄灿灿的很是喜人。小何指着说那是香菌,土鸡炖香菌可是土家人美食中的一绝。“今天晚上我们可以一饱口福了!”小何说完嘿嘿笑了。
谈笑间,我们来到了一块山间坝子,成片的桃树林,一直从坝子延伸到了山脚。小何带着我钻进了桃林,他指着一颗汤粑大的小桃说:“这是去年春上栽种的,特地从山东农科院拉来的优良果种,属于反季节冬桃”。
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小何也一直在外打工,去年回老家过春节正赶上疫情无法外出,便动了种果树的心思。在网上购了果苗后,一口气就种了三十多亩。同时还动员本村的族家也种冬桃,到现在,全村已发展了上百亩。“目前看来效果还不错,三年可发展上千亩…… ”小何憧憬道。
望着他我插了一句,数以万吨计的鲜果出来后怎么办?他笑了笑没作答而是反问了我一句:你说呢?!见我答不出话,小何哈哈笑了。
他说思路决定出路,根据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三农”发展决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要有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现在不是提倡观光农业、旅游农业、订单农业、体验农业、庭院农业……他想做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小何向我详细地介绍了他经营果园的新模式:首先,在村里成立一个专业合作社,按每个人的特点进行分工。有负责果树栽培管理的、有负责策划宣传的、有负责市场营销的等等。
今年三月,小何牵头举办了一次桃花节,经电视台播出后,吸引了不少市民来此摄影游玩;等到十月,冬桃成熟时,他准备再搞一次采摘节。桃园里不仅有香甜可口的桃可摘,还有鸡蛋可捡,土鸡、土鸭、小香猪可捉,玩够了、乐够了、也疯够了,这时香喷喷的农家菜、柴火洋玉锅巴饭早已摆上了桌……
当晚,我入住在小何家的山庄。
月儿早早地挂上树梢,地上洒满了银辉。山村的静夜,是那么的美,是那么的令人作迷。这一夜,我睡得香甜美好!
(编辑 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