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乡村振兴:思路决定出路
巴南区大舜部落林海茅草亭
近日,趁到乡下避暑,顺便走访了几个村,与村干部聊了聊乡村振兴的事儿。原以为,这样大的事儿,乡村的同志定会激情满怀、成竹在胸。殊不知,他们一脸茫然,摇摇头说:“不晓得啷个搞。”
换句话说,就是莫得思路。
为什么莫得思路?
江津区大圆洞河福山庄
分析起来,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是学习不够。没有深入学习、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这一新的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不少基层同志,只知道有“乡村振兴”这一名词,也知道是国家大战略,但分不清“乡村振兴”与“三农工作”的相同与“不同”,更不知道有哪些“振兴”,如何去“振兴”,自己有那些“责任”、国家有哪些政策支持。也就是说,没有思路,没有“方向感”,只有”等靠要“。
二是调研不够。乡村振兴,是对“三农工作”的延续,也是对“三农工作”的“加强”。也就是,要补短板、强特色、聚优势、后发力、可持续。没有对本乡本土、本村本社产业结构、资源禀赋、乡风民俗、历史人文的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行么?不少同志,是“凭着感觉走”,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更不会剖析问题、深度思考、比较选择,这样自然就找不准问题,找不到切入口,找不到发力点。
三是思维枯竭。一些基层同志,缺乏学习、知识匮乏,同时,也缺乏“比较物”、“参照系”,自然两眼茫然、两手空空,眼前没目标,足下没路子,心里没招数,有力没处使。
培育中国特色小镇工委会西南执委会主任唐丽(右二)一行到江津河福山庄调研
改开时期,有一句名言:“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这句话,对于乡村振兴仍然有效。那么,正确的思路、科学的决策,从何而来呢?
从上头的精神与下头的情况了解中来。简称“吃透两头”。把中央文件关于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主要内容、政策措施、实施路径领会透彻,把本乡、本土的情况,特别是优势劣势找对找准,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制定出站位高、方向明、措施实、特色明、路子对的乡村振兴规划,从而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实施推进。
从典型的借鉴与创新的思维结合中来。推进“乡村振兴”,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坐井观天”,必须拓展视野、放眼全球、善于比较、善于借鉴。比如,美国的“现代农业”、英国的“永久农业”、德国的“绿色能源农业”、 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日本的“一村一品”、韩国的“新村运动”、法国的 “领土整治”、荷兰的“农地整理”等做法。此外,如国内四川崇州的“天府粮仓”、成都的“田园综合体”、寿光的七彩庄园、盘锦的“5G农业”、巴南二圣的“四万(亩)”产业基地……虽然区域不同、业态不同、路径不同,但都各有特色、各具风采、各领风骚。它们既具共性,也有个性,还难以轻易“克隆”。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乡村范本和业态标本,只要我们深悟其内涵,把握其精髓,吃透其方略,再结合本地、本村的实际,以创新的思维去借鉴谋划,以缜密的思路来建构开启,是一定能冲出思维的禁锢、并独辟蹊径、独树一帜,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
江津塘河古镇荔枝园丰收时节
哲学认为,人类对于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总是由未知到可知、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呈现螺旋式发展轨迹的。从“大鹏”到飞机,从“千里眼”、“顺风耳”到收音机、电视、手机,从飘飘欲仙的“神灵”到无所不能的机器人……,莫不都是演绎了人类社会从想象到变成现实的过程。
故此,我们认为:乡村振兴,关键在思路。思路正,则路子顺;路子顺,则乡村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