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青春力量——对重庆市团校的点滴回顾
作者:黄厚模
2015.1.15.黄厚模老校长(右起第四位)同重庆市团校暨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现任院长黄捷(左起第三位)以及其他教职工们在一起
1979年,重庆市委决定恢复在“文革”中停办了14年的重庆市团校。团市委派我去担任建校筹备工作组组长,之后我担任了团校校长。当时,荒芜的校园亟待修整,重庆上万名团干部因“文革”耽误了学业,多数只具备初中文化程度,他们期盼接受正规培训。一整套与办学息息相关的工作机构、制度、师资队伍亟需建立,资金又严重不足,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团校恢复后的第一期培训班开学了。
建校之初,百废待兴,工作到底从什么地方抓起?校领导班子经过反复研究认识到,团校是为党培养青年干部的摇篮,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一所学校的校风不仅是全体成员精神面貌、思想素质、纪律状况的集中反映,而且也标志着学校教学水平、管理水平的高低。
团校要培养出一批时代需要的青年干部,就必须继承和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全校师生员工中提倡树立“尊师爱生、勤奋严谨、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学校把政治思想工作融入校风建设的全过程。学校的管理、教学、学生培养、后勤服务等工作都积极为树立好的校风服务,调动各方的力量形成加强校风建设的立体网络。这样,期期抓、反复抓、用心抓,经过五、六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学校树立了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升学员素质,强化新校风建设,极大地促进了重庆市团校的迅速发展。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重庆团市委的领导下,团干部教育事业迎着改革的潮头奋起,重庆团校不仅举办团干部短期培训班,还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办了两年制政工专业中专班。1983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与重庆师范学院联合举办了大专学历的团干部中文专修科。经过全校教职工的辛勤奋斗,1985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办成了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由于学校的快速发展,经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同意,重庆团校在重庆日报、四川日报公开登报招聘教学人员。1984年底,全校专职教师已由7人增至31人,教职工总数达到80人。
同时,根据教学和发展需要,团校还聘用数名兼职教师。由于教师们来自五湖四海,我们加强了在教师中进行热爱团校、建设团校的教育,引导教师尽心尽责地搞好教学,以严谨的态度治学。针对社会上“党校团校文凭水分大”的说法,学校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大、中专文科学生应达到的知识水平设置课程,制定教学计划,必修课、选修课一门都不少,课时一节也不拉。教师的备课情况,教务部门定时检查,校领导和组织教学的负责人经常到堂听课,定期组织教学检查,课后进行评讲。由于学校坚持以严治校,教师们教学尽心尽力,讲课既清楚透彻,又生动有趣,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很受学生欢迎。
为了保证良好的学习秩序,学校在大专班、中专班、团干部短期轮训班中建立了党团组织和班委会,成立了校学生会,制定了学生学籍管理,考勤、请假、文明寝室,优秀学员评比条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不是挂在墙上做做样子,我们要求每一条都必须认真执行,落到实处,真正起到约束作用。有个学员年近四十岁了,被大家称为老大哥,家庭负担比较重,但他摆正家务和学习的关系,早起晚睡,发奋读书,为了增强记忆,他把难记的概念用纸抄下来,贴在蚊帐上,起床睡觉都要看几遍,像这样刻苦用功的学员何止他一个。学员们说:党为我们安排了这样好的学习机会,如不好好学,就对不起党,对不起重庆数百万青年。
由于学生中有“三多”:党员多、年龄大的多、县团级单位负责同志多,起初教师们都担心学员有优越感不好教,因此,学校十分注意抓尊师教育,大力提倡尊师爱生的风气。每逢佳节,学校要举行盛大的尊师茶话会,发动学员为老师做一件有益的事情。老师生病时,学员会主动去看望问候;逢年过节学员们会登门致意;授课时,学员们主动给老师送茶水,打洗脸水;课余,师生又在一起打球唱歌。
老师们说:我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尽最大努力教好学生。学生爱戴老师,教职工更加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老师们把对学生的爱倾注在教学过程中,课前认真备课,按照成人特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课堂上,他们以充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教学,既注重知识传授,又重视情绪感染,力求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课后他们又认真辅导,细致批改作业。老师的爱像春雨,点点滴滴浇灌着知识之花,培育着智慧之果。
老师是这样,行政后勤人员同样是这样,食堂炊管人员把学员当亲人看待。不仅一日三餐变换花样,让学员吃饱吃好,还在“服务”二字上狠下功夫。夏日炎炎煮绿豆稀饭、磨豆浆为学员消暑;三九严寒又熬姜汤,办火锅为学员暖心。每逢复习考试时,怕学员累坏了身体,早上煮荷包蛋,晚上弄夜宵供应。中专班一位学员因急性阑尾炎开刀住院,食堂专门为他炖了一只肥母鸡送到医院,吃鸡的只有一个人,温暖的却是几百颗心。学员们感动地说:我们不好好学习,连食堂的大师傅也对不住啊!
在学校良好风气影响下,班级之间、学员之间更加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中专班学员周国志的美尼尔氏综合症复发,同学们送他到医院,轮流陪伴。他家住农村,经济较为困难。冬天,同学们见他穿得单薄,凑钱给他买了棉大衣,还送营养品到医院。小周感动得热泪盈眶,表示病好后一定以实际行动好好学习,感谢大家对他的关心。像这样的事,在我们团校不胜枚举。同学们说:“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同志情谊,什么是集体温暖。”
重庆团校恢复那几年,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校。我们带领学员在课余时间搞建校劳动,修建运动场两千多平方米,筑校内大道,栽花植树,绿化校园。我们一分钱当作两分钱用,新建了学员宿舍、教学图书大楼、教职工宿舍、多用厅、学生澡堂,建了两个园林式花园,建筑维修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其中有不少项目都是我们自筹资金搞的,是我们精打细算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
1987年初,重庆团校被评为市、区城市园林式单位和卫生达标单位,与恢复之初的校貌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新建的教学图书大楼里有设备齐全的阅览室、藏书室、阶梯教室,屋顶还有花园。新建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多用厅旁,是依山而建的波浪形教工宿舍,走进校门,宛如进入公园,有六角亭、蘑菇亭,繁花修竹,书声琅琅,相映成趣。学员们都说:咱们学校真是一天一个变啊!这变,正如当时重庆市委主要领导所说:“市团校的今天,是艰苦奋斗、勤俭创业这个传家宝带来的。”
从1984年以来,我校一批批优秀学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首届大专班毕业生回单位的情况看,他们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期望,结果是令人欣慰的。109名学员中,调到党政部门工作的有102人。有的成长为市政府副秘书长、党委书记、纪委书记,有的当上了总裁、全国劳模。他们毕业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在各级各类报刊、会议上发表和交流的文章共179篇。大家对这批学员的普遍反映是:通过两年的学习,他们思想水平、工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是新时代需要的青年干部。
2019年12月3日,已经85岁高龄的黄厚模校长参加重庆市老共青团工作者联合会(市老团联)年会活动时,同曾经的团市委书记、后任重庆大学党委书记欧可平同志亲切握手的情景.
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能用我们的辛勤劳动,为党培养出合格的干部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和愉快。现在我已是87岁的老人了,回忆那段岁月仍然心潮澎湃。我热爱共青团,热爱青年,只要我生命没有终止,就要去关心党的利益和青年的切身利益。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始终保持“同困难斗争、实现中国梦”的精气神,这就是一个老共青团人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最想对大家说的话。
2019年1月10于重庆
2021年3月28日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