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王德懿 | 民主湖之恋 | 百岁老人的重大眷恋

王德懿
物化世界,生命呈现一种流动、灵现的状态,与时空照应,伴随着昨日、今天、未来,奔腾不息。我迄今102年的生命历程,即是如此:流年似水,穿梭放歌。
面对深积人间岁月、阅尽世上烟波的民主湖,我打开记忆的闸门,心潮澎湃,追溯往昔,滚滚滔滔,久久不息。
1937年,那是古老中国外遭侵略、饱受蹂躏,永远不能忘却刻印在华夏历史一道苦难深重伤痕的年轮。祖国大片河山沦陷,百姓生灵涂炭,我作为上海交通大学西部唯一的女生,随东三省的流亡学子历经艰辛辗转,涌向大后方温暖慈母般的重庆大学,从此与“民主湖”接下了不解之缘。
湖水源头寻踪
据有关史料记载:重庆大学诞生于1929年,立足在“头依浮屠、面临嘉陵、环山带水、风景极佳”占天时地利人和的渊薮地。
当初主持创办者刘湘、杨芳龄等从拥有这一片土地的刘、王、饶、窦四位地主手中购得所有权,共计900多亩,作为校园。虽然在重大前身的“四大家族”中,刘继陶作为重庆近代第一个百万富翁,土、田产最多;但历史上唯一保留下来的却是另一个地主的家产——150年多前为纪念祖上兴家富贵的雍容、昭示自己立业彰显的地位、庇荫下代安居太平的处所而修建的“饶家院”,处含“紫气东来”仪向方位,传承着重大的地脉、史脉和文脉。
其主人饶耀南:安徽旌德人氏,清朝参加科举考试三甲九十四名中进士,随“湖广填四川”的先民落户巴渝,在此架书香门庭,筑人文院落——开采光、集雨、通风、关财的四方天井,吐呐天地阳阴之气;寓“通天接地”,体现了中国文化天圆地方的原理。同时承袭古代西周时前园、中殿、后院的庭府风格,通过层层门、廊、墙、栏、径婉转曲折的点布,形成东方古典特有的含蓄、朦胧之美,颇得儒家思想“登堂入室”具形,写照出一重天井一重厅“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三重堂的房、厅、室主体建筑,多为穿斗式木结构,粉墙黛瓦、飞檐翘角、落地门窗、镂空花牖、青石铺基,集秀、幽、静、雅为一体,被环绕的朱栋绛梁所支撑,逍遥闲适的走廊串连,贯透着 “阴阳枢纽、人伦之轨模”的天灵地气,展示出一种与世不争的境界。

晨映早春(王德懿、后一,1937年与流亡学生摄于重庆大学理学院门前)
最显赫的还是饶家院门楣上炫耀的那一块书有“一邱一壑”遒劲字体古朴的勒石横匾。完整地解读内容:它不仅取庄周“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邱,则天下不易其乐”之意,也寓有“邱为魂的形体,壑是灵的姿态”之涵,为镇院之宝。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根据对这周围一带环境——地貌、地势、地理的考证,获“重大”的新发现,并具有非常难得的物证人证,该“壑”就是民主湖的渊源。
30年代中期,重庆大学从菜园坝迁来,刚完成新校址初具规模的工程。主教学楼除有古典中式群阁平铺、殿宇连袂的理学院和近代欧型独体嶙峋、庄穆耸首的工学院外,寥寥可数的还有一个教学办公楼、一个图书馆、一个食堂、二栋学生宿舍,以及一个“散装”的大操场,最后的角隅就是这个“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饶家院”。那时附近阡陌纵横,一派畴野,原本归属饶家领域。地质学表明:凡邱多壑,凡壑多沟,凡沟多溪。院外,大自然包容、领养“邱壑”的一股分支——“沟溪”流水,灌溉进了“民主湖”前身的那一片芦苇稻田。解放后的50年代初,全校师生用义务劳动挖湖砌坝,在此完成了改造,最终以“五·四”青年运动所追求情有独钟的“民主”——重庆大学革命历史光荣传统的精髓命名了此湖。这也是新中国刚成立后,重庆大学校园建设的第一件大事。
湖光烽火剪影
迎着抗战的狂飊,高昂起为拯救祖国勤奋学习的额头。1937年,我跨进了新开设由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任院长的商学院,成为首批学生。
我们在这学校扩大,师生增多,管理加强“流亡学生的摇篮”里,以战争年代空前规模的“借读”形式,谱写了人类教育史上一段特殊的篇章,与中国教育界西迁的长征称誉共耀千秋。
男生宿舍在文字斋、女生宿舍在饶家院,在这个温馨的家园,生活在造就未来的精英。虽学生们处居在那“三合一”(即:一床一桌一椅)简单的物质条件中,但大家师生关系非常亲密,同学感情十分融洽,怀着一个共同的愿望,打败侵略者,收复我河山,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拼搏。

1937年抗战时重庆大学。摄于“民主湖”前身小溪沟
我和彭淑贞同学(卢作孚先生的财务“大臣”彭瑞成之女)两人一间同寝室便住在饶家院后院,管理员是一个颇有知识文化的蔡老师。清晨,我们在她的哨声中起床,集合在大操场参加晨练;白天,全身心投入紧张的学习;老师有丁洪范教授、专授英语课的美籍教师Miss taber等先生,另外开设了第二外国语——德语选修课;同学中还有一起借读的傅鸿志(上海商学院、重庆公路首任工程师傅有舟之侄女)等,其他同学有温厚媛(化学系、重庆工商界名士温少鹤亲属)、徐尚志(土木系,后任四川省人大副主任)、陈季贤(体育专俢科);下午,大家一般在图书馆或实验室钻研、习作;黄昏,漫步在理工学院旁沿江的小路上,关视时事,议论前方战况,偶闻东北同学触景生情“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的悲歌低吟,平添了几许哀婉与凄凉;晚上,仍然挑灯夜读;此情此景,辟出了大后方“文化三坝”之首——沙坪坝“迷人黄昏”的“鸳鸯路”,点燃起陪都八景中的“沙坪学灯”。
平时,我和彭淑贞、东北刘敏之几个同窗好友也常去那一片芦苇塘,看金谷扬穗、闻稻花飘香,最爱在那关拦溪流的石墩上听哗啦声响。这里是一片净土,远离战火的硝烟、枪炮的轰鸣,充满着大自然纯朴的地象和悠怡的天籁;清风徐来,沁人心脾;叠加鸟鸣鹤唳,更觉空谷旷然。我们在此或吟背功课、或眺目遐思、或纵情畅谈,可谓:风声水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校事国家事,事事关心。享受着人生黄金岁月那一段最经典的时光。
周末或节假日,三五个同学总还要相邀成群跨出校门,去尽情领略那“学府风光”坝上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光顾“三多”(书店多、文化茶馆多、大众化川味小吃多)特色。尤记得“沙坪书店”,买的均是进步书籍,在这里可以获取反法西斯的火种与精神食粮;还有那山城的担担面、磁器口的花生、歌乐山的地瓜,一解同学们的嘴馋。
我们如要去稍远处的市区,就是搭乘停在理学院前学校专门接送的大客车,这更主要的是方便了沦陷区来渝的同学走亲访友、采物购书等,让大家在战乱学习生活忙里偷闲,获得青春年华难得的一点愉乐。

夕照晚秋(2014年王德懿77年后再摄于重大理学院)
湖 色 晚 霞 映 彩
世事似烟,日月如梭。个人际遇随着国运而簸动,至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年近古稀的我又受聘到重庆大学奉献余热,一直工作到75岁。
在重大财务处,自己以当年商学院所学的知识,涌泉相报滴水之恩,用8年夕照晚霞之情还1年朝阳晨曦之愿。我担任会计,每日不是在外跑银行,负责往来收支核算,风里来、雨里去,不辞辛苦;就是对内管理学校的经费、支票、账目,与师生员工打交道,倍感亲切,忠诚服务。有时年终做报表工作,我还要加班加点;特别是每逢秋季招生,更是钱账“大会餐”,办理各种财务手续忙而不乱、条理有序。我还曾受熊孝葳处长分派,为学校一部分会计人员的岗位达标考试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授和上课铺导,以及监考等。自己对待工作,始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未出现差错,把好学校的“金大门”,受到好评。
那时,我家住在市区解放碑一带,不论天晴落雨,仍是天天坚持起早贪黑,乘坐2路月票电车来回往返2小时,遵守8小时上下班制度;并与科室的同志们一起工作、一起学习、一起娱乐、一起郊游。
民主湖的光影见证了我渐变衰老尚还矍铄的身影,寅初亭的风骨擎立在我心中超越了半个多世纪,大钟塔的指针引领了我与时俱进、永不停息,就连郊外母校背倚歌乐山上的森林公园,也让我重温了当年风华正茂的气息和感悟到经年累月的沧桑。那校园春天的花、夏天的风、秋天的雨、冬天的雪四季嬗递,年复一年,寄情、象征我人生岁月的轮回。
1999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70周年华诞,我被请回母校,嘱子书撰并献上“满园秾李夭桃,栉风沐雨古稀寿;数代英才鸿儒,继往开来新纪元”的贺联;工商学院纪晓丽书记、孟卫东副院长让我在座谈会上代表该院首批学生进行了回顾校史感慨的发言。
事后,我写了回忆文章,与当年在重大校园中所拍摄的学习生活老照片和装有一段感言:“在自然生活的王国里,变的是容貌和年龄;在人类精神的世界中,不变的是追求与信仰。母校驻我心中永远不老。”的精美小相框,一起被存放在校史陈列馆的玻柜中珍藏。
跨过21世纪,母校在2004年又迎来了75周年的庆典,我胸佩当年的校徽,十分自豪的巡礼着学校每一处日新月异的变化。再回饶家院,追逐往昔的理想,感应少女时代在这里跳动的脉搏,寻回那美妙花季绽放的时光。又徜徉在民主湖畔,重拾青春的足迹。
在校庆活动中,校史顾问陈汝强老师还对我的校徽给予了鉴定,十分赞叹:“这枚30年代1156号校徽太珍贵了,比校史陈列馆唯一保存的那枚校徽600多号还多了500多,是抗战时期学校盛况难得的物证,并且改写了校史记载当时学校仅有1016名学生的情况”。

晚秋岁月---2014年,摄于抗战时期的重庆大学“民主湖”.畔
湖 畔 情 缘 畅 想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百岁寿数过后也会终止;但思想可以超越一切,情愿能够寄予永恒。
重庆大学是在我故乡“树西南风声”的第一个高等学府,不但是我人生早期学业征程中在抗战作为“中国流亡女生”的第一个驿站,而且也是我暮年完结上班工作的归宿。其实,自己的一生与重大情缘太深、情分太浓、情意太厚、情结太多。
首先,屹立在“西部水路门户”前的王家沱,是中国20世纪西部唯一的租界地、重庆开埠史的地域标志,为我祖辈在巴人“以盐立国”潮流创立了“万茂正”盐庄声誉的王氏所冠名,我是投生在这名门的大家闺秀——今全国唯一开埠文化、九级坡度、80米落差国家AAAA级文化旅游景区“弹子石老街”精华“王家大院”(“万里长江第一大院”)大小姐。
1891年四川商人邓云笠、李南城、卢干臣在我的家园——王家沱集股成立标志着重庆近代工业起步的“森昌泰洋火公司”,因而创办了西南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王家沱火柴厂”,其宿舍地带便是重庆大学创立时最早首选的目标,并准备在此建长久校址。其次,创办者之一、图书馆第一任馆长,当过代理校长的彭用仪是我的姻伯;早年受聘重庆大学工学院第一任院长、高科技专家周均时教授也为世交亲属,承接此关系,我们可算四代同堂。我的二女儿曹新初(曾任校长办公室处级干部),二女婿(曾任重大副校长),大女婿(中国改革开放初恢复出国留学及学位制时,重庆大学第一批留学西德电子计算机博士毕业生,当年重庆市最年轻的外国留学博士,回来就参加了重庆市第九届团代会),表侄陈代杰教授和童明伟、童明淑、童明儒、童明微童家四教授,姨侄袁恩培教授,还有黄启翔(资源环境学院工作)等共三个亲外孙全于重大博士毕业、工作。我们均感到是重大人而引为无尚的光荣与骄傲!

回首过往,荡气回肠;展望未来,壮心不已。重庆大学历经90年的沧桑,从风起云涌、翻天覆地、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历史演绎的轨迹中,走过了官立、 省立、国立、中央直属四段逐渐壮大发展的里程,由此凝铸、践行、传承、成就了四句十六字“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一代世纪理念,贯注于每一个重大学子的头脑,镂骨铭心、沦肌浹髓,并作为于天下。同样,正巧我们四代人是这“重大”四段里程最直接的投身者,最完美的见证人!
现在,重庆大学独占西部直辖市教育的鳌头、享誉全国的重点大学,近几年又荣获教学科研重大突破,迈上高水平大学行列的“更高层楼”。
五月的一天,我通过儿子专程去母校献上一幅贺联:“黉缘四代重恩沐”华诞九旬大业兴”。(黉缘即:黉宫——旧指学校之缘、四代同堂;而且此联将“重大”二字嵌入其中,“重”多音,此读恩情“重”。借此联贺寿,祝愿重庆大学再大展宏图、鹏程万里!
校庆进入倒计时的10月8日,“七七抗战大礼堂”纪念展开幕。内设“复兴民族,誓作前锋——抗战烽火中的重庆大学”主题展”,布置了铁血抗战与重庆大学、重庆大轰炸与重庆大学、抗日救亡与重庆大学、文军西迁与重庆大学、沙磁文化与重庆大学五大版块。 然而我作为称誉抗战时期“中国第一流亡女生”,今“中国现代教育史唯一一人”(大型文献史料片《大后方》第九集“流动的课桌”主角标注)的学子,仅管一生历经五所著名大学,即: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原中央政治大学、唐山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但最难以忘怀的是苦难岁月家乡中的重庆大学!在此,我珍藏的五大校徽实物被进行专柜展出。
今朝重庆大学将进一步挺撑巍巍歌乐山的桅杆,又从滔滔嘉陵江畔出发,携着巴山的太阳、渝州的灯火,日夜兼程、乘风破浪,驶入世界大潮汇集的海洋;再开启奔向2029重庆大学建校100周年巨大成就的里程。我已经投入重庆大学90岁生日喜庆的怀抱,年过100岁有生之年分享了母校的光荣和梦想;还争取翘首期盼那更加耀眼壮丽目标实现时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