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底部版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重庆新印象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19006879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重庆
  
您的位置:
首页
>
>
老重庆逸闻(二)

老重庆逸闻(二)

作者:
李全生
来源:
印象重庆网
2021/02/26
浏览量
【摘要】:
回锅肉是重庆城最简单但也有名的打门锤菜。当娃儿时,副食品和肉类紧张,定量供应,菜油不够用,家家户户吃肉都是清一色的做回锅肉,煮肉的汤又可以煮萝卜、白菜了。老重庆人中如果哪个回锅肉炒不好,可以说他是受了潮的火药打不响——孬。

  

 

  重庆独门火锅馆(天林春)

  儿时,我家住重庆市市中区通远门内,经常从七星岗下面的火锅馆路过,闻到火锅馆的味道飘香,好闻极了。我记得那是六二、三年的事了,那时七星岗长途汽车站对门的“天林春火锅馆”热闹得很,听大人说那是重庆仅剩的一家火锅馆了。

  那儿中午、晚上人都多,在我的记忆中有九张桌子,进门左边有四张桌右边有五张桌子。

  那时的火锅当中的隔板全是用木板做的,一般一个锅里有六个格子。互相不认识的都是坐到一桌,在一个锅里烫火锅,可以各占一、两个,或两、三个格子。后来的客人有时只有一个格子空着,只好先克服到用,等别人吃完了走了才有多的格子。一般一个桌子的食客有两至三泼人,大约坐四到六个人,因为互不相识,所以各烫各的火锅也再正常不过了。

  那时候的人都是一本正经地吃饭,吃完自己点的菜就走。像现在这样一边烫火锅,一边吆五喝六的情形是极难看到的。

 

 

  那时火锅店里的菜品都用筲箕装,个别菜用碗装了放在筲箕里。火锅馆可以自带鸡、肥肉、鲫鱼等去烫不另收钱。因那时的人普遍都缺油水,火锅里只放牛油和菜油,火锅馆子巴心不得你拿鸡去烫,可以给火锅提味。

  火锅馆自己规定三天换一次锅底汤料,那馆子前、后门都是在大街边上,我们看到经常在后门倒锅底汤料,由收潲水的人担走。

  记得那时制火锅底料的大料一定要用老姜、花椒、海椒、牛油、猪油、菜油,醪糟,还要用啤县豆瓣、豆母子等,现在好多都不用啤县豆瓣和豆母子了。

  现在的火锅馆都说自己是几十年的老店,是陈年老招牌,就算是断了档的,祖上做过的都算吧,其实都是新开张的,半中拦腰学做的。提提劲倒不要紧,可以理解,因为商业上的广告效应需求嘛。但不管怎么说,只要味道搞好点,价格公道点,不管你在哪个旮旮角角,现在的好吃狗耍耍娃多的是,弯都要弯上门去送钱,恐怕这才是做餐饮的真谛。

 

 

  回锅肉——重庆人的打门锤菜

  回锅肉是重庆城最简单但也有名的打门锤菜。当娃儿时,副食品和肉类紧张,定量供应,菜油不够用,家家户户吃肉都是清一色的做回锅肉,煮肉的汤又可以煮萝卜、白菜了。老重庆人中如果哪个回锅肉炒不好,可以说他是受了潮的火药打不响——孬。一般重庆人做了几十年的回锅肉,再不好的手艺都有七、八成把握,但真要把回锅肉炒出水平又确实不是简单的事。

 

 

  现在炒菜馆里的大师傅好多都炒不好,甚至都炒变样了。难怪有个浙江人说现在重庆的回锅肉不正宗,说得我笑也不是,气也不是。我只好给他解释,全国只有重庆的回锅肉是正宗的。

  回锅肉现在制作的水平和档次相差悬殊。路边小馆馆的档次当然最低了,确实不容易吃到好味道。而如果你有幸到老重庆人家中作客,那往往可以吃到色香、味美的正宗回锅肉。做正宗回锅肉,要口感好,就得采用潲水猪的肉。那肉在锅里爆不巴锅,肯出油,油香味浓,那肉吃起起来糯唧唧的,不伤人。如用饲料猪肉做回锅肉,口感肯定是要差些。当然,饲料猪肉做啥菜味道都要差些,这是大家都公认的理儿。

 

 

  飞机坝和穿道拐

  重庆城靠南岸的江中有一块陆地叫珊瑚坝,又叫飞机坝,据说原是国民党时的飞机场,所以有了这个名。

  儿时下河洗澡最爱到飞机坝了。枯水时节飞机坝和市中区是连在一起的。

  春天到了,可到岛上去捡鸟蛋。有次捡到一窝麻雀,拿回家里辛辛苦苦地把它喂大,第一次放出去,飞回来了;第二天就全部飞走了。为此我难过了好几天。现在想起就好笑,我还指望把它喂家(驯化),天天飞出去又飞回来。后来才知道,它终究是野东西,是喂不家的。

  一到夏天涨水,飞机坝和市区之间就形成一条河,我们就叫清水溪,有些也叫清水沟。水涨得越大,清水沟就越宽,飞机坝就淹没得越多,直到全部淹没,我们就叫封顶了。能在封顶之前游到飞机坝去的人,一般来说能游过河是不成问题的。在小崽儿当中那就是游泳得行和不得行的标志。封顶就是水最大的时候,水就最危险,大家就不下长江了,就到嘉陵江去洗澡。

 

 

  穿道拐就在飞机坝挨到的清水溪边边上。穿道拐是专门宰牛、杀羊的宰房。放到河边的牛、羊多得很,我们那时还是有点千翻,有牛就骑牛,有时没得牛,羊都要拉来骑一下,那些羊还是乘不起人,跑两步就要趴下。

  穿道拐那些杀牛的屠夫力气大惨了,杀水牛用一根绳子把两个后脚一栓,使力一推牛就倒了。杀黄牛就更简单了,根本不需要拴绳子,用左手抓住右牛角,用右手抓住左牛角,口中说:“来,来,来,小黄我们来摔个跤!”突然使劲一扳,黄牛就倒到地上去了。不管杀水牛、黄牛都要一人拉住尾巴,另一人用刀,三刀两刀就把牛头割下来了。

  那些牛辛苦了一辈子,老了、拉不动了就被卖到宰房,被宰杀了吃肉。那些牛好通人性,到川道拐宰房去的牛都要从南区路过燕喜洞到达宰房。牛可能闻得到味道,只要一进入南区路,那些牛都在哭,都在流眼泪,看起来好惨。

  牛为什么那么惨?传说是牛犯了一次错误,就祖祖辈辈要辛苦好多代了。不晓得玉皇大帝为啥子要把它整到住,我觉得早就应该换班了。

  当时盘古大王开天地的时候,自从有了人,牛就是天上的传令官。那天玉帝叫牛到人间传令,叫人“一吃三打扮”,牛传令时传成了“三吃一打扮”。由于传的是玉帝的圣旨,代表金口玉牙,说了不能变。玉帝冒了火,说:“叫你传一吃三打扮,你要传三吃一打扮,人一天要吃三回,哪有那么多来给人吃,只有你去帮忙做。”从此牛就到人间来拉车、犁田了。

  我觉得其实是玉皇老儿口齿不清,冤枉了好人了。这里还有一个佐证。

  当初,苏妲姬下凡来害殷纣王的时候,就是奉了玉帝的圣旨。玉皇大帝叫苏妲姬到纣王那儿去是要:“伤他的心,败他的神”。因他口齿不清,苏妲姬又不敢问,就听成了伤他的君,败他的臣。这就是后来天庭判她违抗圣旨,乱整,还敢回来报完成任务请赏的原因。

 

 

  聋子书摊

  记得儿时,从莲花池坝儿到新民街的街口上有一个小人书摊,摊主耳朵聋,说话要对着耳朵大声吼,才能听得见。你把要看的书名,

  在他耳边大声喊,他一会就给你找出来了,所以大家都叫那儿为聋子书摊。

  聋子书摊的书很多,大家都爱到那儿去看小人书,一分钱看一本。

 

 

  那时我们去看小人书一般都要约上两、三个人一起去,以便看完了好互相交换着看;这种交换一定要私下偷偷地进行,因为被发现了就要被摊主把书收回赶走,否则你就要另外拿钱才能看。

  书摊里一般都有一、二十人看书,聋子摊主一天到晚嘴里不停的嚼花生、瓜子、胡豆、豌豆,也许是这些杂粮吃多了不消化吧,好像任何时候都可以听见聋摊主打屁。他的屁实在太多了,我从来没见哪个有恁个多的屁。他自知耳朵不好,常常把屁夹到夹到地打,以为慢慢地把屁气放出来,别人听不见,其实大家都听见了,笑得不得了。那个屁声就成了“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

 

 

  我们偷偷交换着看书,难免被聋子摊主发现。一旦被发现,他便叫我们快走。此时,我们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说,我们早就想走了,你一天到晚打屁恁个臭,我们看书都看不清静,聋摊主只是笑笑,谁知是他没有听到,还是听到了装聋?

  当路过那儿想去看图书又没得钱的时候,想起聋摊主的屁,几个娃儿就一边走一边唱:“屁,屁,屁,是一种碳酸气,它在肚皮里钻来钻去。一不小心,放了出去,污染了世界上的新鲜空气。打屁的人洋洋得意,闻屁的人提出抗议。这就是打屁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