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底部版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重庆新印象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19006879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重庆
  
您的位置:
首页
>
>
老重庆逸闻(一)

老重庆逸闻(一)

作者:
李全生
来源:
印象重庆网
2021/02/26
浏览量
【摘要】:
好不过重庆城,山高路不平。重庆城一共有十七门,九开八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单说开起的九道门:不靠水的是通远门。过去通远门外没有人家,是一片乱葬岗,从旱路出远门只有这一条必经之道。

  

 

  重庆城

  好不过重庆城,山高路不平。重庆城一共有十七门,九开八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单说开起的九道门:不靠水的是通远门。过去通远门外没有人家,是一片乱葬岗,从旱路出远门只有这一条必经之道。

  

 

  重庆城三面环水,由长江、嘉陵江两江环抱,其余八门全是水门:南纪门、储奇门、东水门、望龙门、朝天门、东升门、金紫门、临江门。

  

 

  嘉陵江段,重庆人叫小河。临江门逆水往上走,到一号桥、大溪沟、相国寺、董家溪、李子坝全部是城外乱坟山。重庆城开阜以后,成立了自来水公司,取水口在大溪沟,在城市外边的上游水质比较好的地方。一号桥是粮食码头,临江门是粪码头。重庆城有句俗话叫:粪船靠下码头。所以粪水至临江门往下只有金紫门、东升门、朝天门就流入城市下游的长江了。临江门以下的码头除了乘船、过江的,其它的很多船都不愿到那儿去停靠,一句话——臭。

  

 

  长江段,重庆人叫大河。朝天门是有名的客货混用大码头。东水门、望龙门是楼、堂、馆、所、巴县衙门、白象街商业地段的主要交通运输码头,储奇门码头是大型过渡码头,重庆的马帮从这儿出发,经黄葛古道去云、贵、川都要从这儿过。南纪门是大型木料码头和屠宰场。

  

 

  重庆城的第一条公路是从中山四路到西来寺(后叫胜利大厦,现在叫重庆宾馆),逐步延长到邹容路(解放碑),又延长到朝天门。其余的路是后来陆陆续续修建起来的。当时建筑技术落后,听老辈人说一号桥都修了好几年,通车时还举行了盛大的剪彩仪式。如果对比现在,城区道路且不说它,仅仅看看内环、外环的高速公路,以前的哪一条公路比得?再看看已成为中国“桥都”的重庆,数完了哪一座桥,恐怕也轮不到“一号桥”吧!真是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啊!

  当年不得了了不得的“一号桥”现在也早已不存在了。现在的年轻人没办法比了,遗憾!

  

 

  回望储奇门

  重庆城两江环绕,我们称长江为大河,嘉陵江叫小河。夏天天热,小时候的我们都爱下河洗澡。那时候,河边每年都要淹死些人,学校老师警告,孩子家长阻止,国家还要派水上派出所的警察巡逻,禁止小孩下河洗澡。可是我们几个同学经不住河水的诱惑,还是经常悄悄地下河,回来就津津乐道地摆谈洗澡的趣事。

  

 

  我们下河洗澡的事被女同学知道了,跑去告诉了老师(我们称这种叫铆三),但由于我们经常变换洗澡地点,所以一直没被抓到。直到有一次,有个女同学悄悄跟踪我们,发现我们在储奇门河边洗澡,马上回去当了“铆三”,给老师告了,老师赶到河边把我们的衣裳、裤儿抱起就往学校走,我们只好用手遮住小雀雀跟在后面走,河岸边老大一坡都是这样光着屁股走上来。一直走上马路,老师才给一条短裤。当时四、五个同学都哭笑不得。

  儿时在储奇门河边闹的笑话,让人记忆深刻。都过去了好多年了,现在儿时的同学们有时摆谈起这些往事,开心之余,大家又很感慨,过去的老师确实责任心很强,为了学生的安全如此不辞幸苦,真的是真心对待学生。总之,学生心里还是有个打米碗的(心里有数),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还经常去看老师。

  储奇门┄┄我喜欢你!

  

 

  莲花池

  重庆城的梯坎多,坝儿多,消防水池也多。莲花池坝儿就有一个消防水池——莲花池。

  从我记事起,印象较深的就是大跃进。那时候,七星岗坝儿到处都挂得有“七星岗人民公社某某某”单位的挂牌,到后来也一直搞不清公社的领导机关在哪点,从来也没有问,也没得必要搞清楚。今天想来可能就是区委吧。

  七星岗马路边有几块大招牌,啥子明月皮鞋厂、六一童鞋厂等都在那儿。

  

 

  那时候每天吃了晚饭都要出去到七星岗底下去走一圈。一般的人都不说到重庆宾馆,而是叫胜利大厦。转了回来从德兴里口口下去,有个院子是一个大茶馆。每天茶馆都有说书的,喝茶的人坐得很散,坐到院子外面来了,基本上就是围到“东周巴蔓子将军的坟墓”的那个洞口坐。那点要凉快些;大约是一条一米五左右的巷道小路,喝茶的人坐大半边,还要给过上过下的人留一条路,继续往前走就到了莲花池。

  莲花池是个消防水池,修得早,究竟是哪一年修的我就搞不清了。我当娃儿时就经常偷偷去钓池子里的鱼。那个池子的鱼好像没得人喂。在那点住家的一个地段代表恶得很,每次最多钓一两条就要遭她吼起走,从来没有钓安逸过。据说莲花池的水用三根晾衣竿绑起都戳不到底,深得很。莲花池是正六角型的,一面靠楼,另外三面是三米高的围墙,有一个两开的木门,木门两边各有一个二指宽的缝,进门一两米距离就是池子。我们钓鱼就全靠门两边的两条门缝。那个池子从来就没有听说淹死过人,大概和居委会管得严,管得好有关吧。

  

 

  那是“文革”中的一九六八年,由于生活物资特别是食品供应紧张,派出所的两个民警便拿起气枪,把莲花池的门打开,用气枪去打鱼来吃。池子里的鱼太多了,看到的全是白鲢,由于马上打的鱼沉下去后要过一会才会浮起来,所以他们打得多拣走得少,等他们走后大量的鱼浮了起来。

  这下不得了,远远近近的人都来拣鱼。莲花池边围了上百人,围墙上也站满了人,只要一有鱼浮起来,就有十几个人从三米高的围墙上跳下去抢。那么深的水都成了泥巴水,水越浑、死的鱼就越多,池里的小鲫鱼都呛得在边边上面游,好多人拿撮箕都搞了好几斤。我觉得有点奇怪,鲫鱼有黑的、红的,都是二、三两大,白鲢的大小都在一点五到两斤,好均匀呀没有大的,也没有小的,那么多年呀!

  

 

  有一家三兄弟捡了五十多斤鱼,只要去捡鱼的最少也捡了四、五条,即六、七斤,完全没有打空手的。真的,多惨了。那时家家户户都没有冰箱,多了拿回去又放不得,只能送给邻居享用了。莲花池虽深,但不大,据当时看热闹的人计数,那天起码捡走一千五百斤鱼。后来想那么小的池子,鱼那么大的密度,从来没有看到死鱼,也没有看到缺氧造成翻塘。

  不晓得鱼长不大是不是缺乏食物?没有翻塘是不是因为太深不缺氧?因为太深,受外界气温影响小吧?现在养鱼的动不动就要遭死鱼,我想池子搞深点可能要好一点吧?

  再往前走经过一个白铁社,就到了正宗的莲花池坝儿了。

  莲花池是我的老窝子,是我儿时经常玩耍的地方,他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