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底部版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重庆新印象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19006879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重庆
  
您的位置:
首页
>
>
太平门码头往事

太平门码头往事

作者:
杨耀健
来源:
印象重庆网
2021/02/21
浏览量
【摘要】:
太平门的兴盛,源于它成为水码头。自宋代起在峡江正式设置水驿,即水码头驿站,供朝廷派往各地处理公务的文武官员及传递文书差人过境专用。

作者:杨耀健

  

重庆城的门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重庆只是一座军事重镇,太平门森严壁垒,最初功能主要是防御。它位于母城东南,从清光绪年间张云轩刊刻的《重庆府治全图》上看,太平门是一座开门,建有瓮城,城门上书“拥卫蜀东”四个大字。顺时针方向有箱子街、普安堂巷子、鱼市口、四方街等街巷。1990年代,人们在太平门修建房屋时,曾发现南宋烧制的城墙砖,砖上有“淳乙巳东窖城砖”和“淳乙巳西窖城砖”等字样,由此可见该门至迟建于宋代。其城门旧址在今太平门大码头,2013年7月被发掘出来,得以重见天日。

  太平门的兴盛,源于它成为水码头。自宋代起在峡江正式设置水驿,即水码头驿站,供朝廷派往各地处理公务的文武官员及传递文书差人过境专用。《明史》称其作用为:“驿,驿丞典邮传迎送之事。凡舟车、夫马、廪糗、庖馔、帱帐、视使客之品秩,仆夫之多寡,而予供应。”每处水驿都设有专用码头,所置船只一般为7到10只,驿站设驿丞一人负责。

  

1920年,太平门城门,高大雄壮。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重镇,在太平门马王庙设有朝天驿,而未设在朝天门。这个驿站下接夔州瞿塘驿、巫山云阳驿、巴东万年驿、峡州覆盆驿、夷陵水馆、松滋江亭、江陵临沙驿、江陵驿等,直到宜昌。

  清末,随着重庆水运贸易日益扩张,太平门成为大码头,主要停泊从长江上游乐山、宜宾、江安、纳溪、泸州、合江、江津等地来渝的船只。上述地区盛产窖酒、竹器、酿造调味品、山货等,在重庆出售或转口长江中下游。因过于密集,在太平门码头停靠的船只,上下货物后限期驶离。

  太平门地处下半城中心地带,石台阶宽敞,从码头爬坡上来,走进城门是一条平街,重庆府署和巴县县衙就在附近,水马龙,市面繁华。在没有钟表的年代,这里的鼓楼为全城报时中心,故有民谚唱到:“太平门,老鼓楼,时辰报准。”重庆开埠成为通商口岸后,外商、洋行集中在城门内白象街,一时成为金融中心。

  早年货币为银元,兑换铜元1000枚,日常需求量极大。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经四川总督锡良奏请朝廷,光绪皇帝批准在重庆设置铜元局,由道台沈秉坤主持建厂,购置南岸苏家坝田土200亩,购买英制、德制设备各一套,铸造银元和铜元,成品运到太平门,又专门设置了铜元码头,与客货码头相邻。1920年8月,16岁的邓小平与82名川东学子,在太平门码头乘坐法商“吉庆”轮,转道上海赴法勤工俭学。

  从抗战时期的老照片看,太平门码头石阶梯上人山人海,走路都嫌拥挤,从宏大的气势可以想象其当年的繁华,所以它至今仍被称为“太平门大码头”。

  

1920年,太平门城门内的老鼓楼,熙熙攘攘。

 

  太平门也并不太平。

  1930年8月25日,储奇门发生大火灾,波及周围三四华里,受灾民众逾万家。药材帮损失惨重。参加投保的药商联合起来,向英商白理洋行索赔,将洋行围得水泄不通。洋大班威尔逊迫于压力,派查验员调查损失,但每日只查验三五家就要收工,数百家药材铺受灾,何日才能验完?

  急需资金重整旗鼓的药商们心急火燎,得知白理洋行总部代表沃尔特来渝,周懋植、朱子廉、毛言志、段裕华等人,一大早守候在太平门码头,俟其刚下轮船,就把他挟持到茶馆去“吃讲茶”,当面评理。沃尔特威胁中药商,声称这是挑起外交事端,闹不好要动刀兵。不料闻讯而来的成百灾民一拥而入,推的推,搡的搡,有的还大声吼叫:“把他龟儿子拖下河去吃水!”沃尔特魂飞魄散,答应停止查验,按保费90%赔偿。

  

  1942年,抗战时期的太平门石阶梯。遭到日军大轰炸后,原有老房屋被毁,两旁大多是重建的简易住房。

 

  抗战期间日军狂轰滥炸,太平门多次遭受重创。《新华日报》1940年8月21日报道:“太平门和新丰街也着了燃烧弹,顷刻之间火蛇爬上了商业场,西大街西二街也着起火来,火焰成为全城最猛烈到一处。”

  新中国建立,太平门码头走向新生,这才真正太平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