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碑:街街巷巷故事多
发布时间:
2021-02-04
来源:
印象重庆网
作者:
李正权
作者:李正权
说明:解放碑周边地势虽然较为平坦,但当年却没有什么大建筑,街巷依然密集。例如那来龙巷里,巷中巷就有好几条,还有好几个“里”。毕竟位于城区繁华地段,毕竟经历过数百年的历史,特别是经历过抗战那段悲壮的历史,这些街街巷巷的故事也就蛮多蛮多的。
说到解放碑的街巷,就不能不说到杨柳街、会仙桥、炮台街、都邮街、关庙街、夫子池、白龙池这些消失了的老地名,以及这些老地名的故事和传说,也不能不说到邹容路、五四路、青年路、中华路、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这些现在还保留着的地名的由来,还不能不说到新华路、八一路、五一路、宏声巷这些解放后更名的地名的来龙去脉。一个个细写起来,文字就太长,读者可能就没有耐心了。毕竟重庆人大多也知道一些,很多人还能说出个一二三来,我只好从略,简单提示一下。
杨柳街是现中华路的一段,就在解放碑附近。传说明末张献忠带兵攻入重庆,见人就杀,重庆人只好纷纷外逃。一个逃难的妇女抱着一个六七岁的娃儿,后面却跟着一个四五岁的娃儿。张献忠看见了,觉得奇怪,就叫人喊住那妇女,问: “你为什么抱着大娃儿,却让小娃儿自己跑呢?”那妇女答道: “大娃儿是前房姐姐生的,我是大娃儿的后娘,大娃儿的亲娘死了,我要对她的娃儿好生照顾,不能只顾亲生的就丢下大娃儿。”
张献忠听了很感动,对她说: “你不用害怕,也不用逃跑了。”说着,顺手折一支杨柳枝条给那妇女说: “你回去把这杨柳枝条插在门上,就没有人敢来伤害你了。”随后,张献忠下了一道命令,凡是插有杨柳枝条的人家,一律不得骚扰。那妇女于是回到城里,把那杨柳枝条插在门上。左邻右舍的老百姓听说了,也学她的样儿,在家门插上杨柳枝条,大家果然平安无事。从此,那条街就被改称为杨柳街。重庆人几乎都知道这个故事,虽然杨柳街的街名早就没有了,传说却在继续。
会仙桥的传说有多个,只说其中一个。古时候,从大梁子流下的那条小溪,顺着如今的正阳街,经大阳沟,在洪崖洞附近跌下悬崖,流入嘉陵江。那小溪上有一座桥,长不到两丈。传说有个老头在那桥头开了个冷酒馆,南岸老君洞的道长经常来他馆里吃酒。混熟了,那道长便请老头到老君洞去耍。有一天,老头去了,那道长招待他吃豆花,端了一碗豆花出来,两个人不管怎么吃,那豆花都没有减少,总是吃不完。下午,老头回到酒馆,老婆子好惊奇,说:“你啷个好多年都不回来哟?”老头说:“你脑壳昏了哟,我才去耍了半天嘛。 ”但老头一照镜子, 发现自己竟然长出了雪白的长胡子,这才明白, 自己遇到的是神仙。 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便把酒馆门前的那座小桥叫作会仙桥。 会仙桥在现民族路上, 离解放碑不过一两百米。
炮台街在洪崖门东侧, 离解放碑的直线距离不超过400米。 明末时,张献忠自鄂入川,威胁重庆,明守军铸了三门大炮,从江津运来重庆。哪知在朝天门下船时, 不知是因为太重还是有人故意,其中一门竟掉到河里去了。一门弄到南岸鸡冠石放置,另一门搬到那城墙边安起。于是,那条街就被叫作炮台街。本世纪初,那安放大炮的炮台遗址都还可以看到。1943年,为了纪念重庆辛亥革命的元勋杨庶堪(字沧白),更名为沧白路。
都邮街就在解放碑西侧, 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 那附近有个车站都还叫都邮街站。都邮本来是指邮驿总站,后来也成为官职名称,不过改为督邮。 督邮是朝廷派到各地去监督考核下层官史的官员,近似于钦差大臣。《三国演义》就有张飞鞭打督邮的故事。 重庆这个都邮街是因都邮还是督邮得名,已经难以考证。不过,都邮街那地方繁华起来,还是抗战开始后的事了。也有人说,那都邮街就是猪油街,可能因为不太好听才以讹传讹成了都邮街的。想想这后一种说法也有道理, 督邮制度到唐代后就没有了,唐代重庆城还限于朝天门小什字一带,解放碑一带还在城外,怎么会有个督邮街呢?没有资料可以佐证, 只好存疑了。
与都邮街相接的是关庙街,即现民权路中段,因那儿有一座关帝庙而得名,庙里祀奉关公,还有一座关公的铜像。解放后,关帝庙被拆除,那原址就修起了建设公寓, 那铜像也被弄到枇杷山博物馆门外去日晒雨淋。
白龙池在现八一路东端,原来那里有一个水池。传说蜀国大将赵云驻扎江州时, 在那池中饮过马。赵云骑的是白龙马, 于是就把那池叫作白龙池。显然,是先有池,后来才有白龙池传说的。
“五三五四大轰炸” 后解放碑周围重建, 形成了好几条新街道。 邹容路因邹容而得名。邹容是典型的重庆崽儿,就出生在解放碑附近。他18岁时就撰写出被清廷认为是“此书逆乱,从古所无”的《革命军》一书,使重庆人终于能够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这邹容路也就值得重庆人为之骄傲了。五四路由蹇家桥、 鸡街两条街道合并而成, 但不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而是为了让重庆人永远记住“五三五四大轰炸”。还有青年路,也是“五三五四大轰炸”后扩修延伸的,因此路从青年馆(现实验剧场处)旁穿过,故名青年路。中华路也是“五三五四大轰炸”后重修的,合并了旧时的杨柳街、三教堂街、桂花街、油库街等四条繁华大街,为彰显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决心而得名。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来渝。鉴于重庆街道过多过短,名称混乱庞杂,政府采取措施,大力推动街道合并,重新命名街道。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就是那时命名的, 呼应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后来又命名了一条民国路, “民国”肯定很“反动”,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改为五一路,实际上为那家名叫“五一”的电影院打了个免费广告。改了也好,免得有人搞不清三民主义,把“民国”也算了进去,发出怎么有了“四民”的疑惑。
新华路原名大梁子, 当年可能是重庆城内最长的一条街道了, 东接陕西街,西连磁器街。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作为统帅,蒋介石在重庆坚持抗战,受到人民拥护。蒋介石本名蒋中正,于是便将大梁子更名为中正路,体现了重庆人坚持抗战的决心。解放后,当然要改名,于是改为新华路。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破四旧立四新” ,于是就疯狂改地名。好在解放碑三个字政治绝对正确,没有人敢改其名。解放碑周围的街巷就难以幸免,改了的不少。其他地方改了的,后来大多又改了回去,解放碑周围改了的则保留下来,真是不可思议。五一路算是一个,八一路也算一个。八一路原名保安路,解放前市警察局就在这条街上,保安是警察的职责,于是得名。
解放后, “保安”二字好像成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专用词汇,文化大革命中就不得不改。 正好那条街上有解放军剧院,还有一家部队单位,于是更名为八一路。还有宏声巷,也是当年留下的“硕果”。那条巷子本来是两条小街,一名会府街,一名忠烈祠,市聋哑学校就在那儿。文化大革命中有发明,说是用针灸可以治愈聋哑,让耳聋的人也能听见声音,于是就更名为宏声巷。只是不知道当年有没有被治好的聋哑人,他们是否真的听到了宏声了。虽然对聋哑人来说, “宏声” 二字好像有点黑色幽默, 不过, 这样一个地名也能体现出社会对聋哑人的关心,保留也好。
街巷,重庆,解放碑,杨柳,一个,娃儿,传说,于是,老头,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