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上游•读书丨应娟:民法典:青少年扬帆起航的法治保障

民法典:青少年扬帆起航的法治保障
应娟
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正式颁布,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部民法典的颁布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民法典由7编加附则共84章1260个条文构成,有14万字之多,相当于一部长篇小说。很多人会说,这么“大部头”的法律看起来太累了,还是交给专业人士吧!可是,这部法典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被民法典所保护,不然怎么称得上“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呢?民法典的内容丰富,包含民事主体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绿色原则,在原有法律制度上增加了见义勇为免责制度、英烈保护制度、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收养评估制度等,真正实现了多方位、多层次地保障公民的民事权益。
2020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该纲要明确指出,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民法典颁布后,国家也强调要“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可见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是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的重要环节。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小迪的父母因工作长期不在家,一次小迪在与同伴玩耍过程中,与同伴抢玩具发生了争吵,小迪一生气就动手打了同伴,造成同伴受伤住院。同伴的父母要求小迪的父母承担医药费等,而小迪的父母以自己不在家为由拒绝承担。小迪的父母可以拒绝承担吗?根据民法典第22条和第1189条的规定,小迪的父母显然是要承担责任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至关重要。而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应通过家庭培养、学校引导、社会宣传“三位一体”的实施机制落地生根。西师出版社出版的“青少年民法典教育丛书”旨在为青少年答疑解惑,指点迷津,让他们能更好地了解民法典,了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规定,更好地成长成才。
丛书包括《民法典让青少年有“德”》《民法典让青少年有“智”》和《民法典让青少年有“力量”》,通过梳理民法典中有关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趣味性、实践性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青少年民事“权利束”,妙趣横生地分析主播打赏、霸王条款、信息泄露、姓氏选择、亲子认定等社会热点问题,系统介绍青少年参与民事生活的权利表现、基本方法和维权途径。书中还极具特色地杂糅历史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知识,融入《论语》《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精髓,力求实现“有德”“有智”“有力量”的育人效果。

《民法典让青少年有“德”》,张力/主编,定价:20.00元 《民法典让青少年有“智”》,张力/主编,定价:28.00元 《民法典让青少年有“力量”》,张力/主编,定价:28.60元
培养青少年“有德”。民法典所记载的为人处世之道主要体现在几大民法基本原则:意思自治者,有选择自由,更要为自己的选择后果负责,方可证明其成年、自立;诚实守信者,创造放心不欺的交往(交易)环境,才可以有“朋友圈”;公平者,中庸容让,体恤弱小,舍得让利,促进长远共赢;公序良俗者,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保持公心,尊重传统。
培养青少年“有智”。民法典集中记载了许多待人接物的基本法律技巧。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避害之术不可无。通过了解民事权利使青少年知分寸,了解自身利益之所在,了解其与他人及公共利益的边界;通过了解民事合同使青少年知进退,了解生活中常用的合同,并防范合同欺诈;通过了解法人与非法人组织使青少年知团结,初步了解未来经商的基本组织与运营智慧。
培养青少年“有力量”。此力量并非孔武之力,而是能自觉寻找法律之力维护自己、家人与他人的合法权益,掌握安身立命之法律手段。具体而言,了解各种人格权与财产权的保护救济方式,了解被违约以后的基本救济路径,了解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救自身与他人于恶行(正当防卫)、助自身与他人于水火(紧急避险与其他救助行为)的法律方法,了解对未成年人负有直接保护职责的机关与其组织职能等。
丛书主编张力是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西南政法大学民法典宣讲团”的核心成员之一。该宣讲团采取线下讲座、线上公开课、情景剧、法规清理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民法典知识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网络,旨在发挥学校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功能,宣传好民法典,积极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获评第三届“重庆市十大法治人物·特别奖”。
丛书编写者充分汲取了相关普法宣传的有益经验,精心编写了这套“培养青少年为人处世的‘有德’之道、待人接物的‘有智’之法、安身立命的‘力量’之术”的丛书,希望为培育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特定环境中的守法意识、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引导青少年的行为模式和处世原则,全方位涵养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贡献一些力量,为青少年介绍扬帆起航的法治保障。


版面欣赏

编辑:罗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