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底部版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重庆新印象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19006879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重庆
  
您的位置:
首页
>
>
重庆母城历史第一名街∣中山四路

重庆母城历史第一名街∣中山四路

作者:
曹庞沛
来源:
印象重庆网
2020/11/08
浏览量
【摘要】:
重庆母城历史第一名街∣中山四路

 

 

  中山四路是一条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得名纵跨三个世纪风雨的历史文脉悠长之路,也是一条橫联海峡两岸同胞族情的血脉之路。它驻立在重庆母城渝中半岛城市原始核心——抗战陪都时期闻名遐迩的上清寺地带,当年称谓“首府办公区”,曾设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中国指挥总部。800米的小街浓缩、承载和复制着泱泱大国长长80多年一个个不可磨灭民族的记忆,挑起传播民族精神大梁,锁定了来自世界的瞩目;并以它独一无二的城市地位代言着相关历史的前世今生……

 

 

 

  中山四路起步于“民主之家”的“特园”(今中国民主党派陈列馆),斜对面则为原川军将领范绍增(“傻儿师长”)的私宅“范庄”。顺道穿越:有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诞生的桂园,中共中央南方局居所的周公馆,蒋介石的曾家岩官邸;同时沿线散落的国民政府行政院,潘文华公馆、戴立公馆、张骧公馆,早期张大千、刘伯承从教的百年历史名校等。影响中国近代历程重要事件的风云人物纷纷聚集于斯: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鲜英、张治中和国民政府最高掌权者蒋介石、李宗仁诸多高官要员,尤其遗留下20世纪光阴中唯一一张国共两党巨头的并肩合影;还有民主党派的张澜、黄炎培、梁漱溟、罗隆基等也在此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以及文化艺术界的郭沫若、老舍、柳亚子、陶行知、徐悲鸿等名流也在此创作、寄居,他们从中山四路了解并传播重庆,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不乏名篇佳作。后来解放初主政大西南的第一书记邓小平、第二书记刘伯承、第三书记贺龙也都在此工作生活过,领导了西南地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揭开了建设人民生活新重庆的新篇章。在这些“俱往矣”时代的天空中、历史文物的建筑里,记载着名人风云的荟萃,重大史实的产生,深厚文化内涵的蕴藏,传递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刻画出一部中山四路风雨如晦的历史。

 

70年代上清寺转盘

 

  1891年重庆开埠后,法国天主教和基督教卫理公会美籍牧师锐璞陆续在这一带购置房地产,修建了真原堂等建筑。随着20世纪20年代晚期重庆新市区的建设和扩展,便兴涌起高级公馆、住所和别墅,典型的是“德安里”宅院。

 

重庆解放时的求精中学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20日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最高统领机构行政院就安居在中山四路36号(德安里)8号楼。该楼始建于19世纪末,系德国人在这里最早修造的建筑物,当时为意大利教士雷明远主持的法国天主教堂,后为“明诚学校”办公室兼医务室。原国民政府实行五院(即行政、立法、监察、司法、考试)制度,来渝前就决定国民政府主席不再负实际政治责任,其主要大权集中于行政院,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行政院下设内政、外交、财政、经济、教育、交通、农业、社会、粮食等部,又设蒙藏、侨务、振济、水利等委员会。因而抗战期间,行政院是整个国家动脉的枢纽。

 

抗战时的国民政府大楼

 

  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入住7号楼,即原德安里101号。其李宗仁等国民党、政、军的办公地和要员的官邸,军事委员会侍从室也在院中。

  政治上,政府的迁至向世界表明中国抵抗到底的态度。有了统帅部,面对强敌可完整保存中华民族的火种和实力,把精干部门转移到后方,发展力量,进行持久战。敌人来了,拳头比不了他的硬,那就缩回来积蓄力量,然后再击出去,对抗战胜利是战略之本。

 

中山四路盟军中国战区总司令部

 

  军事上,中国东西跨度大,日本被迫进入长期拉锯战。以“空间换时间”、“持久消耗”和“苦撑待变”的对日战争总方略得以实施,中国正面战场与大后方的战略纵深得以建立,一场民族解放圣战的时空格局得以形成。

  经济上,陪都的确立,重庆为西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与西南各省联系密切,以四川天险为屏障,西南、西北两大国际交通线为依托,带动当时的西部经济大力发展,给长期抗战提供了丰富坚实的物质基础,成为抗战中国最强固、最辽阔的大后方。

 

 

1941年上清寺被轰炸后的情景

 

  由此重庆从一座古老的内陆城市一跃而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成为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党各派参加其中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活动舞台;从一座古老的军事城堡一跃而发展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外交活动与统治中心,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区的指挥中枢,于整个国家的政治事务中发挥着首脑、中枢和灵魂的重要作用。

  1938年1月1日,蒋中正辞去行政院院长兼职,由孔祥熙任院长,张群为副院长。1939年11月,蒋中正再次兼任院长。至1945年6月,改由宋子文接任。

 

曾家岩50号周公馆

 

  中山四路的东端尽头,便是曾家岩50号周公馆。其占地面积364平方米,建筑面积882平方米,为中共中央南方局设在城区的办公地点,其军事组、文化组、妇女组、外事组和党派组均设在这里。

  周公馆依岩垒石而建,原是重庆地方人士赵少龙的宅院。抗战初期,他将此房租给国民党立法委员陈长衡等人居住,1939年国共合作期间,中共南方局考虑到此处靠近国民党政府,会客访友和与各界人士接触都很方便,十分有利于开展工作;同年,邓颖超以周恩来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名义,租下这栋小楼。

  中共代表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林彪、王若飞等人在渝常住于此。那岁月,他们广泛会见中外各界人士,就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方针政策、国际国内重在问题与他们广泛交换意见;同时向许多进步青年、革命志士宣传革命和抗日的道理,团结广大民主党派、团体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奠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哨阵地。

 

抗战时期上清寺的街景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吞并中国的严酷形势,曾经一盘散沙的民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紧密团结起来,不仅实现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并且以此为中心,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抗日组织、工农商学兵各界和所有爱国人士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都集合在这面伟大的旗帜下,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人民参加抗战,最大限度地孤立顽固势力,组成全民族反对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的钢铁长城。

  为了维系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南方局还以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群众》周刊为阵地,积极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南方局的存在不仅巩固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为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上清寺-重庆抗战时繁华的富人区

 

  在这场争取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的正义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领导并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汇聚起全民族抗战的宏伟雄力,最后通过英勇顽强地浴血奋战,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是近代中国人民百年来受尽屈辱、辛酸历史中反对外国侵略,全面抵御敌寇,第一次取得历时最久、范围最广、规模最大完全彻底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无不显赫着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和闪耀其伟大的光芒。

  它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由失败到胜利、走向复兴的的转变点,是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史和人类发展史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

  综上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系战胜凶恶日本侵略者的法宝,是中国人民取得八年抗战伟大胜利的光辉开篇,在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创造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1945年8月,周公馆的历史上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抗日战争接近尾声,为争取停止内战、民主自由,毛泽东同志来重庆与蒋介石谈判。谈判地点就是距“曾家岩50号”仅一公里左右的桂园。期间,毛泽东曾在“周公馆”底层会议室接见中外各界人士,为“双十协定”的签订营造了有利的舆论环境。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诞生的桂园

 

  “一唱雄鸡天下大,万方乐奏有于阗。”现在大隐于市的中山四路,不仅集萃天地、城市菁华,更有挥之不去的浓郁人文气质。这里也是世人熟知的近、现代重庆文化发源地之一,蕴育了城市希望——重庆最为出色的重点本部教育:人民小学、德精小学(原中山四路小学、前身1892年“德精学堂”)、求精中学(抗战时内住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中国的指挥中心)顺途历史铺展,串连起无数家庭的高度景仰。那传播出的书声朗朗和欢歌笑语,不仅是世上最动听的音符,更启迪了孩子对学问最虔诚的信仰。后来走向中国各大高校的莘莘学子,深受此地渊源历史、学风谨然所影响。可以说,溯源山城人文历史,难离中山四路这片丰饶的求知故土。中山四路在为这座城市输送更多活力的征途上,地位和影响注定更加深远。她作为重庆文化的典型标签,在培育和积聚重庆文化人气,提升城市整体文化活力,增强重庆文化的对外影响力、辐射力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共重庆市委大门

 

  如今,中山四路仍是西部唯一直辖市的政治首脑中心,20多年一个又一个英明发展决策续写着未来新的传奇。而橫空蝶变的“巴渝文化会馆”,“中山文化产业园”——荟萃了王琦美术博物馆、绘巢私立美院、OliverBrown咖啡馆、卡珀意大利餐厅、重庆“百年字号”名小吃“九园包子”等;还有去年利用清末书院、民国警察局旧址创办的“曾家岩书院”,特别是在享誉全国“联圣”之称钟云舫故乡与古老华夏第一副春联发祥地的重庆,其省一级专业学术研究团体——重庆市楹联学会(成立17周年)均立足这片厚重的热土上;除着力打造一个以民国文化为主题的重庆著名文化地标外,更主要是将开创集文旅、文企品牌为一体的新高地、新名片,成为海内外民国文化爱好者、外地游客的必到之处。让这些都焕发出重庆再复走向国际化进程中又一轮崭新的青春,实现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商品化,传承人文历史血脉,引领时代的风骚,成为重庆这座英雄之城历史的见证与窗口,火爆全国文旅线路新的打卡地!

 

 

  现中山四路评为“重庆最美街道”,名副其实的抗战文化一条街,重庆市的“历史文化名街区”。

  明天,她必将在进一步深化提炼和弘扬重庆历史人文精神,继承巴渝文化艺术优良传统的同时赋予全新内涵的注释,真正代表具有“行千里、致广大”重庆品牌历史厚重积淀中心首脑第一名街身份,以包容天下而又与时俱进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更有作为,再创辉煌!

 

 

  作者简介

  曹庞沛:著名多元文化学者,国学工匠。世界围棋智道、人类太极文道创始者。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国五体书法研究会(行书)副会长、东方文化馆重庆分馆馆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兼书法专委会委员、重庆市楹联学会副会长。重庆弘道智艺围棋社社长。重庆市南岸区政协所聘文史专家。

  楹联、书法、摄影艺术家。民间地方史、抗战史、文史研究专家、作家、策划家。“首届全国书香家庭”成员。

  重庆市第一个(唯一)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南滨路人文历史代言人,全国唯一开埠文化AAAA文化旅游景区——弹子石老街历史文化顾问,“万里长江第一街"——西沱老街“中国西沱文化设计”策划打造方案,西部最早洋人街——《龙门浩老街故事集》总审。

  双全球(文学与艺术领域、分别各现金 10万)大冠奖殊誉者。

  全球华人围棋文化节(中国峰会)征文金奖(并列)荣获者。

  荣获2018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首届国际微电影展播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