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临江门街巷如迷宫
继续说临江门,今天说的是临江门的巷子,0.11平方公里的地方,住了2万多人,竟然有几十条街街巷巷,何地能与之相比?
20世纪40年代的 临江门东侧,图上的道观后来损毁变成了好几条小巷。其它空地也成了好几条小巷
北京有胡同,上海有里弄,重庆有小巷。吊脚楼当然是重庆老民居建筑的一绝,但如果单说吊脚楼,其文化意味就会失去大半。正如说到北京的四合院,就不得不说胡同;说到上海的石库门民居,就不能不说到里弄一样;要说重庆的民居建筑,就要把吊脚楼之类与小巷结合起来。二者是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互相依存,互相映照。
临江门的小巷,就是重庆小巷的代表,而且极有特色。
按古时的分类法,街是指比较宽阔的两边有店铺的城市道路,巷是指比较狭窄的仅供居住者通行的城市道路。古时候的所谓宽阔,也不过三五米而已。临江门除了那条正街,几乎都是小巷。临江门的地形地势,以及那“重屋累居”的格局,让那些小巷千姿百态,韵味悠长。其最大特色就是依山而建,或顺山势而起伏,或如云梯向上攀,或随房屋弯来拐去,几乎找不到一条笔直平坦的。变化多端,有曲线之美,且风格每每不同,几乎难以找到相同的两条小巷。
一是云梯小巷。陡峭的石梯,动辄几十步上百步。那石梯随山势而建。每步高二十公分,宽却只有十多公分,坡度可达五六十度。那小巷两侧的房屋也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大多为吊脚楼,但已将那“吊脚”隐藏于下面房屋之后。那房屋门朝小巷,门外常用条石垒一个平台,可供背、扛货物的人歇肩。例如吉祥寺,起于临江门正街一个拐角处,止于现临江门车站那转弯处。当年,我挑十多匹砖,不知爬过多少次。
二是一人巷。临江门人口拥挤,土地珍贵,修房建屋见缝插针,小巷就异常狭窄,大多数不超过两米,个别的连半米也不到。进入小巷,窄的地方,两人对面,就可能撞翻一个。不少小巷仅供几家人进出,虽显得狭窄但也并无大碍,反而给人封闭、神秘、温馨的感觉。那飞仙岩(现重医附二院外侧的那道悬崖)下,就有好几条这样的一人巷。
三是半边巷。或者半边向江,可望嘉陵江风景;或者半边向城墙,被城墙上的黄葛树掩映,给那小巷增添浓浓的诗情画意;或者半边向山崖,“面壁而居”,别有—番风味。不少半边巷都建在江边,靠江一面建房,以吊脚楼为主。洪水来时,一般难淹进小巷,却可淹没那“吊脚”,使小巷成为“水上人家”。
四是巷中巷。当年,城市建设没有规划,修房建屋往往都只能视地形地貌而定,建筑规模往往不大,由此而形成的街巷也就错综复杂,临江门城外就更甚。走进一条小巷,里面往往还有更小更短的小巷。这种巷中巷,或者可以通往其他街巷,或者就是死巷。也有的小巷,入口处极其狭窄,巷子中间又突然开阔起来,另有一番天地,甚至形成巷中街。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方,这种巷中巷相当普遍,有的小巷里竟然有好几条这样的巷中巷。不同的巷中巷,可能有不同的形态和格局。一条小巷除了本身的形态和格局所具有的独特性之外,往往还有多种形态和格局的巷中巷藏于其中,真能让人惊叹。
五是屋中巷。这有三种情况,一是因过街楼形成的。“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所谓穿心店,就是道路从人家的店铺中间穿过。穿心店上有楼,楼横跨街道,称为过街楼,于是那穿心店就形成了屋中巷。二是因吊脚楼形成的。临江门的小巷大多依山而建,不少巷道从人家的吊脚楼下经过,如果那吊脚楼够长,或连排,也会形成屋中巷。三是因房屋挡了巷道形成的。迫于地形地貌,有的房屋不得不修在巷道中间,占了巷道,但又不得不留出过路的地方,于是只好让人穿屋而过,从而形成屋中巷。
临江门的小巷都很短小,数十米,甚至十几米而已。但那错综复杂的小巷,像蜘蛛网,像毛细血管,密布临江门外那一片山坡谷地,复杂而又神秘。外人走进去,很可能就走入了迷宫,甚至走不出来。
临江门虽然住的大多是穷人,没有文化,但他们给街巷取的名字,却极富文化。别的不说,只说洒金坡。那洒金坡是一坡很陡峭的云梯巷,一边是悬崖,一边是陡坎,分布着零星的吊脚楼。靠江一侧不少地方都不能修房屋,只有用栏杆挡住,靠山一侧也往往只有岩石,岩石上披着野草,偶尔有一两棵黄葛树。夕阳西下,那阳光把那吊脚楼和那岩石那野草那树木照得金灿灿的,远远望去,闪闪烁烁,于是取名洒金坡,充满着多少诗情画意!此外,诸如九道拐、丁字口、磨子巷、兴隆台、莲花洞、象鼻嘴、吉星巷之类,听起来就让人感到有一种舒服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