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不能忘却的精神堡垒
重庆人都知道解放碑,它所在的地区是山城的中央商务区,就像北京的王府井和上海的南京路一样,以繁华热闹闻名于世。可是当代许多人都不知晓,这个巍然屹立于一片高楼大厦之中的“人民解放纪念碑”原名叫“抗战胜利纪功碑”,它的前身则是“精神堡垒”。
抗战期间,日寇对战时首都重庆长期实施战略轰炸,袭击对象不仅包括重要的政治、经济、产业等中枢机关,还直接空袭无辜市民,给国民造成极大的恐怖,以达到他们挫败中国军民抗战意志的目的。为了反击日寇侵略,振奋民心,鼓舞士气,树立长期抗战的斗争精神,时任重庆市长的吴国桢提出,在日机轰炸最厉害的地带,建立一个能体现长期抗战的“精神堡垒”,树立同仇敌忾、坚持对日长期抗战的信念。
1941年12月30日,在重庆市区都邮街广场(即现在的渝中区民族路、民权路、邹容路几条主干道交叉中心)一个因炸弹爆炸形成的大弹坑上,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筑,取名为“精神堡垒”,意指坚决抗战的精神丰碑。它逐渐成为陪都各界及中枢当局举行庆典、集会、宣传的场所。

老照片:精神堡垒
“精神堡垒”为一炮楼形状的木结构建筑,高七丈七尺,寓意“七七”全面抗战。建筑外表涂成黑色,以防日机轰炸。堡垒下部朝民族路方向有“精神堡垒”4个字,其余三个方向分别写着“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军事第一胜利第一”。顶部设置一口大瓷缸,内贮棉条燃油,遇有重大集会,即点燃巨火,烈焰腾空,表明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昭示驱逐倭寇、还我河山的浩然正气和民族精神。
堡垒顶端竖有旗杆,每天清晨和午夜,分别举行隆重的升降旗仪式,一队队警察和士兵在那里整齐列队,向旗杆上飘扬的国旗举手敬礼。此时,乐队鼓乐齐鸣,车马行人止步驻足、注目为礼,表现出崇高的民族自豪精神。
千里迢迢从沦陷区进入重庆的抗战将士和难民,看见精神堡垒,无不倍感亲切;从重庆出发执行抗战任务的人员,在精神堡垒前宣誓赴任,增添信心和力量。山城人民誓言铿锵:宁可家破人亡、血肉横飞,但决不屈服,与日寇抗争到底的意志永恒,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堡垒”。《大公报》推崇它象征“中华民族为一坚强战斗体”,昭示着陪都重庆和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顽强精神。
随着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在重庆成立,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地位越来越高,位列世界四强。1942年10月10日下午4时,蒋介石在精神堡垒前向世人宣布:美英两国自动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及有关特权,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害主权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喜讯传出,全国同胞群情欢腾,精神大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重庆立刻沉浸在欢腾的海洋中。精神堡垒前盛况空前,重庆市民、军人、官员、盟军朋友自发集会游行,数十万人集聚在精神堡垒和较场口广场,鞭炮鼓乐齐鸣,欢声口号不绝,人人脸上淌着喜悦的眼泪。
著名影星金山、赵丹等也在人群中狂欢,赵丹一时激动,在地上打滚,撞坏公信拍卖行的橱窗玻璃,留下了一个“抗战胜利纪念疤”。入夜,万家灯火一片辉煌,四盏水银灯把精神堡垒照射得雪亮,人们通宵达旦狂欢。庆祝活动一直延续到9月上旬才结束。
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市市长张笃伦于1946年10月9日,在市政府第336次市政会上提出并决定在“精神堡垒”地址上,建立雄伟的“抗战胜利纪功碑”,以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纪功碑由重庆市都市计划委员会负责设计,天府营造厂承造。耗资2.17亿元,全部用钢筋水泥建造,十分坚固,即使在10米内投掷五百磅重量的炸弹亦无法摧毁,用16英寸平射炮亦不能射穿碑壁,碑身至少可存百年之久。
纪功碑于1946年12月动工,1947年8月落成,八角柱形,外饰浮雕,碑高27.5米,内有旋梯可达顶端。碑顶设有标准钟、警钟、探照灯、风向器、方位仪和瞭望台。
碑的正面向着民族路,镌有“抗战胜利纪功碑”七个鎏金大字,落款是:“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月三十一日,重庆市市长张笃伦。”
碑座有石碑八面,铭刻有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的全文,国民政府重庆行营主任张群和国民政府文官长吴鼎昌写的碑文,还有张笃伦市长、市参议会的题词,美国总统罗斯福1943年赠给重庆市的卷轴译文也铭刻在“胜利走廊”的墙壁上。
在原“精神堡垒”旧址上建造这样一个建筑,其目的就是要以此告诫世人、提醒国人,八年抗战的殊死拼搏之不易!重庆作为陪都为抗战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之可贵!中华民族赢得百年抵御外敌胜利之伟大!
正如张笃伦市长所说:“纪功碑不但说明了抗战胜利的光荣,而且更保证了今后建国的成功。打败了日本,是中国的功劳,所以才有建筑此碑,以永垂纪念。当我们重庆遭受残暴轰炸的时候,美故总统罗斯福曾赠卷轴,向陪都市民表示敬意和慰问。罗氏说,重庆市民为争取自由的精神,不是恐怖主义所能征服的。这一点是陪都市民永久的一件光荣。纪功碑象征百万重庆市民为建设现代化重庆而努力奋斗!”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1950年10月1日的首届国庆节,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抗战胜利纪功碑”进行改建,原来所有碑文全部铲除,内外另行装饰一新。由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刘伯承将军题字,将碑名改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不断有市政协委员和市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恢复纪功碑的原貌和名称,后来网友也对此呼声强烈。
支持恢复纪功碑原貌原名的理由如下:
1、抗战是中华民族的全民抗战,纪功碑是抗战胜利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的丰碑,具有思想性和重要性;
2、国共合作抗战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它记录的有国民党的抗战,也有共产党的抗战,是国共合作的历史见证,当前两岸需要沟通感情和加强合作的纽带,具有现实性;
3、重庆是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所在地,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抗战胜利纪功碑是属于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融入世界潮流,加强文化交流,具有国际性;
4、它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5、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是唯物史观的必然体现,具有政治性和历史性。
2013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二次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将名称定为“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至此,此碑名称争论尘埃落定,原貌问题就回避不论了。☆


1947年10月10日的“抗战胜利纪功碑”
编者按:知青施君武扬,不善言语又生性好客,朋友相聚多听少说,大家已习以为常。惟有谈及抗战,热血沸腾,怒不可遏。好奇者刨根问底,方知施氏与倭寇乃近千年之宿敌世仇,不共戴天。众人奇之,纷纷劝其诉诸笔墨。武扬以不善文字多次推辞,终拗不过众人之请,答应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