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界英豪——重庆僧侣救护队
发布时间:
2020-04-01
来源:
印象重庆网
作者:
庞国义

重庆慈云寺正门
重庆慈云寺位于长江南岸玄坛庙狮子山麓,始建于唐代,重修于清乾隆年间。大门墙上写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个大字。“庄严国土”指佛国净土,“利乐有情”即心存慈悲、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在抗战时期的重庆,所有的中国人都怀着满腔热血投身抗日救亡活动,也包括“看破红尘、不问世事”的僧侣们。
1940年3月18日,市内各大报纸以“脱去袈裟换战袍”为题,以显著位置报道了重庆第一支僧侣救护队正式成立的消息。这支僧侣救护队由慈云寺方丈澄一和尚为首,觉通和尚、乐观法师为副,担负出世宗教和入世社会的责任,兼有清规和队规双重约束,战以止战,兵以弥兵,救护伤病,掩埋尸体,收容救济难民,运送战备物资等。不久,江北佛教会僧众救护队和华岩寺僧众救护队也相继成立。他们活跃在长江嘉陵江的两江四岸,出没于山城的大街小巷,勇敢地为护生而战,倍受广大市民关注。
慈云寺从120名备选人员中挑选出的60名队员,均为身强力壮的青年僧人,身着黄色圆领短装,佩戴红色“佛”字袖章,分为四个小分队,在参与了短期的医护、军事、政治常识培训后,便投入紧张激烈的工作之中。
6月12日,日机轰炸江北一带,但见那里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身处南岸的救护队员们抑制不住愤怒心情,尚未接到出征命令,不待警报解除,就背起担架、药品、器材等,蜂拥到江边。刚刚踏上渡船,就听到第二批敌机来袭的消息,他们不顾自身安危,依然朝既定目标驶去。
船到江心,敌机群已经临头,一排排炸弹倾泻而下,大家在隆隆的炸弹爆炸声中奋力前行。船到北岸,跳下渡船,扛起器材物品,不顾头上盘旋的敌机,冒着硝烟烈火,踏着崎岖道路,奔向被炸地点,从滚烫的瓦砾中,从垮塌的断垣残壁下,抢救被炸的受害群众。清洗伤口,敷药包扎,喂水送食,抬上担架护送到附近救伤站。警报解除后,又把伤员转移到正式医院。当天,救出被压在倒塌房架下和封锁在火海里的受伤百姓100多人,其中20多名重伤人员转送医院急救。
第二天,敌机又狂炸市区。他们又紧急出动赶赴现场,从火海里抢出一个个伤员,先行包扎,然后运送转移到安全地带,又回来运送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直到抢送完毕。

1941年6月5日,因敌机轰炸造成较场口大隧道惨案,上千名无辜百姓窒息死亡。在完成抢救任务后,这群僧侣在法师主持下,在群众遇难的洞口施放焰口三日,设坛祭奠遇难同胞,梵诵经文、超度亡灵,在市民中反响巨大。
僧侣救护队以血肉之躯投身抗战,实现人人抗战的神圣誓言,显示了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体现了佛教徒可贵的爱国热情。仅1940年至1941年,救死扶伤人数就达3000余人,市民对他们赴汤蹈火、视死如归、救死扶伤、舍生取义的精神交口称赞,称其为“菩萨兵”。由于成就卓越,国民政府明令嘉奖,并颁发“青天白日”奖章36枚,而其他救护单位最多没超过5枚。僧人救护队工作了5年,一直到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才回到寺庙继续农禅生活。
1943年12月,国民政府征募驻印远征军运输队,僧侣救护队主动请缨,结果有22人通过考核录用。参加出国服务的人员,按照当时规定每人有5000元的安家费,而救护队员皆是出家僧人,无家室牵累,他们“视人如己,以国为家”,没有领受这笔钱财。出国之前还在佛前庄严宣誓,立下军令状,“不斩楼兰誓不还!”
1944年5月,随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时,在密支那战役中,印宏、圣亮、光华三位僧人以身殉国,其余僧众队员仍坚持在缅甸前方服役,信守“国军一日不撤,我们也是一日不返的”誓言,足见其爱国赤诚忠心。他们在前线高效的工作成绩,受到驻印国军官兵的高度赞扬。
当年田汉先生曾写下《轰炸诗》,讴歌佛门弟子这种赴义救亡的慈悲热肠和抗暴除恶的入世宏愿:
警报忽传成底事,顿教日月暗无光。
太虚浮海自南洋,带得如来着武装。
今世更无清净地,九天飞锡护真光。
【责任编辑:憨憨】
声明:本栏欢迎各种题材的纪实文学、人物传记、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写实书画;凡投稿必须为作者原创,在报刊杂志公开发表过的稿件请注明出处,文章后附300字以内作者简介,发表时署名听便。投稿后不得再投向在其他微刊(公众平台),20日内未见刊用或者通知,作者可另行处理,来稿严禁抄袭、侵权,文责自负,本平台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投稿邮箱: 憨憨:101024125@qq.com
胡笳十八拍 :184000193@qq.com
佛界英豪——重庆僧侣救护队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