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底部版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重庆新印象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19006879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重庆
  
您的位置:
首页
>
>
>
重庆抗战面面观

重庆抗战面面观

作者:
庞国义
来源:
印象重庆网
发布时间:
2020/03/25 15:02
浏览量
【摘要】:
重庆抗战面面观

  

 

  抗战时期日机轰炸重庆的老图片

 

  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国全民参战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是一场中国人民取得完全彻底胜利的战争,是值得大书特书、永远纪念的战争。然而,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

  1931年9.18事变后东北沦陷,白山黑水打响了抗日的第一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全面抗战爆发。在日寇侵华硝烟战火中,大片中国国土沦于敌手,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亦未能逃脱被日寇侵占的命运,形势十分险恶。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继续坚持进行全民抗战。

  重庆人民肩负重任,同全国同胞一道,筑起一道道血肉长城,经历了一场场血火考验,谱写出一曲曲气壮云天的抗战之歌。

  为民族牺牲的川军

  重庆原属四川省。川军是当时的一支地方杂牌军,他们手持低劣武器(一个连仅一挺轻机枪和五六十支步枪,有的步枪机柄用麻绳系着以防失落),身着布衣草鞋,身背斗笠,面黄肌瘦,营养不良。他们却在抗战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在为民族生存的外战中表现得十分“内行”。

  他们怀着“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的坚定信念,在寒冷的冬季穿着单衣草鞋,踏出巫山夔门,义无反顾,一路向东,舍身亡命、异常勇烈,表现了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

  

 

  三峡石刻:踏出夔巫,打走倭寇 冯玉祥(题字)

 

  在八年浴血抗战中,四川(包括原西康省和现重庆市)是抗战中提供军力最多的省份,略占中国抗日军队中的五分之一,故称“无川不成军”。常年在前线对日作战的川军建制保持6个集团军(共12个军,约30万人),先后出川抗战的总兵力达350多万,有64万多人伤亡,其中:阵亡263991人(包括饶国华、王铭章、许国璋、李家钰4名上将),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

  在正面战场上,他们参加了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抗战相持阶段的长沙会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和桂柳会战等重要战役。作战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淅江、山西、山东、安徵、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和河北。

  另外,四川每年还向正面战场输送10万到30万壮丁支援前线。

  

 

  重庆市民欢送子弟兵上前线

 

  在淞沪会战中,首批出川的川军26师被评为战绩最好的五个师之一,全师四千余官兵,到撤离战场时仅存六百多人,伤亡85%以上。

  在枣宜会战中,川军作为主力参战,与兄弟部队一道,歼灭日军1.1万余人。第一支出川抗战的川军20军杨森部,从淞沪会战开始,无役不从,是三次长沙会战的骨干兵团,曾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珠影山战斗中全歼日军独立混成第九旅团山崎大队。

  宋美龄多次在对外谈话中称赞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英勇殉国的川军133师398团2营营长王超奎为中国军魂:“中国只有断头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守卫长沙的王超奎就是例子。”以此抨击驻缅甸、新加坡的英军。

  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川军122师在敌重炮飞机猛攻下坚守滕县直至弹尽粮绝,为大本营调兵遣将围歼敌寇争取了宝贵时间。师长王铭章舍生取义,受重伤的300多川军官兵在城破之时不肯被俘集体就义。李宗仁叹曰:“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

  身处西北窑洞的毛泽东闻讯后,也为王焕章的壮烈行为所感动,亲自提笔写下一幅挽联:

  “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抗日川军塑像

 

  有一段故事在四川民间流传:

  在一个寒冬腊月沉沉深夜,一位衣衫单薄的穷军人走到省城城门洞边卖汤圆的小摊子前,看来是又冷又饿,埋头呼呼呼地只顾吃汤圆。眨眼间,穷当兵的却不见了!卖汤圆的小贩恍然大悟:当年出川抗战的川军苦啊,是哪个赴国难牺牲的“无名英雄”从阴间来吃汤圆了!

  消息传开,百姓们都哭了:“天冷了,他又冷又饿,莫让他在阴间受苦啊!”于是一家又一家,流泪端来一碗又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到川军铜像前祭奠。

  讲述这个故事,讲述者和听者无不泪流满面,悲怆涕下。这哪里是传说?这是家乡父老对千千万万出川抗战阵亡将士的深切悼念啊!

  建筑史上的奇观——重庆防空洞

  现在,人们为什么把灭火队叫做“消防队”?如果说“消防”一词的诞生是源于日本飞机的轰炸,人们恐怕不太相信,因为国家出版的词典上没有这么说。但我认为这是词典编撰者不敢面对国民政府坚持抗战的事实,有意回避了这个问题。

  在抗日战争以前,文献中并没有“消防”一词。直到抗战开始以后,才有了“消防”的说法。

  《重庆防空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防空当局按作战手段对防空进行划分,主要分为积极防空和消极防空两大部分。”

  

 

  废墟上的标语:愈炸愈强

 

  积极防空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高炮及照测部队对入侵飞机进行阻击,以掩护首脑机关和重要军事、经济设施,有效地降低空袭损害程度。

  消极防空主要是组织民众和地面人员非武装地单纯对空防御,即构建大量防空设施,其主体是防空洞、防空壕,另外加上防护团中的灭火队、救护队参与被炸后的灭火、从废墟中抢救出伤员等工作,尽量减少日机轰炸所造成的损失。

  “积极防空”简称“积防”,“消极防空”简称“消防”,人们习惯地把履行灭火和抢险救灾职责的队伍统称“消防队”,这与我们今天的消防队职责基本相同。

  抗战初始,国民政府空军和高炮部队还能与日机对抗一阵,实施“积极防空”。随着空战失利,制空权被剥夺,与“积极防空”配套的“消极防空”才被逐渐强化。

  

 

  防空信号红灯笼高高拉起

 

  重庆人对防空洞建设的意识是经过血的教训后逐步加强的。

  1938年2月18日日机第一次轰炸重庆时,不少市民还聚在街头河坝看热闹,抬头仰望天空,数天上有多少架涂着太阳旗的飞机。直到飞机“下蛋”落地发出巨响,炸得地面浓烟四起、血肉横飞,才知道这个“机蛋”是“要命蛋”。

  特别是1939年5月3日,日机一次轰炸造成死伤上千人;5月4日,一天死伤超过五千人,创下了世界轰炸史一次性轰炸死伤人员最多的记录,善良无辜的人们才觉悟起来。

  官方组织修建了一条防空大隧道,从1938年开始,历时两年完工,由朝天门开始,经临江门、通远门到达南纪门,横贯主城东西南北,全长3722米,是全市最大的公共防空隧道。

  

 

  同时,政府还号召和发动民众自建防空洞。于是,一场人类史上浩大的开挖工程在重庆的山脊、崖壁、坡坎、路边展开了。

  成千上万的民工、石工、木工、铁匠、泥水匠、砖瓦匠风餐露宿,冒暑热斗严寒,肩挑背磨,以最原始的工具、最笨拙的方法,一手一脚,一锤一撬,开劈山石土方,那阵仗真的叫宏大,“叮叮当当”的凿石声甚至掩没了日机隆隆的飞行声。

  

 

  石工用简陋工具开凿防空洞

 

  截至1943年底,修建了遍布全市城乡各个角落的防空隧道和防空洞1827个(不含非规范的临时性猫耳洞、掩蔽坑),总长83957.3米,总容量达44.5万人,形成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防空工程网,成为人类建筑史上的一道奇观。

  尽管后来出现了“六五”较场口大隧道惨案,但“亡羊补牢未为晚”,随着轰炸中不断积累的血的教训,防空系统不断得到改善,越来越有效和健全,防空洞的作用越来越大,伤亡人数逐年减少。据统计:日机每颗炸弹的死伤者,1939年平均5.5人,1940年平均1人,1942年平均0.3人,成为当时“战争期间全世界最安全的首都”。

  人们这才真正体会到“消极防空”并不消极。

  

 

  一首当时流行的民谣很说明问题:

  让你龟儿子轰,

  让你龟儿子炸,

  老子们有很好的防空洞,

  不怕!

  让你龟儿子轰,

  让你龟儿子炸,

  老子们总要大反攻,

  怕啥!

  重庆的反空袭斗争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惨烈的大轰炸中,重庆人民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实际行动,凝练出了顽强坚韧的“陪都精神”,使日寇“以炸迫降”的战略企图成了泡影。

  正如英国当时驻华大使薛穆所说:重庆“象征中国不屈不挠之意志与决心”,“成为联盟国家所为振奋之精神象征!”

  

 

  废墟上的标语:在废墟上创造新中国

 

  抗战胜利后,这些防空洞大都被废弃,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大量消亡。但也有一部分保留下来,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防空洞,许多还被派上了新的用场,叫做“平战结合”。

  八年全面抗战,陪都重庆是日机野蛮轰炸次数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期最长、损失最惨重的城市。

  这些遗留下来的防空洞,就是日寇血腥罪恶的见证,将永载史册。


  【责任编辑:憨憨】

  声明:本栏欢迎各种题材的纪实文学、人物传记、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写实书画;凡投稿必须为作者原创,在报刊杂志公开发表过的稿件请注明出处,文章后附300字以内作者简介,发表时署名听便。投稿后不得再投向在其他微刊(公众平台),20日内未见刊用或者通知,作者可另行处理,来稿严禁抄袭、侵权,文责自负,本平台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投稿邮箱: 憨憨:101024125@qq.com

  胡笳十八拍 :1840001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