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广斌在长寿湖的岁月
发布时间:
2020-03-27
来源:
印象重庆网
作者:
余亚文
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龙溪河电站大坝建成蓄水后,形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长寿湖,湖内有203个大小岛屿,分别分布在60.5平方公里的水域中。从国民党时期修龙溪河下硐电站开始,多年以来就有过移民搬迁。湖中有190余个岛屿荒无人烟,一片荒凉而且死一般的寂寞。那里荆棘丛生,野兽、蛇虫众多,积年累月覆盖着枯枝、败叶,随处可见被搬迁撬毁的坟墓,撒落的棺木、人和动物的尸骨,腐烂的衣物、鞋帽,留下断墙残壁的村庄、古寨遗址以及移民搬迁丢弃的一些木器、石器及不知名的旧物件。岛屿间的湖湾处浅蓝色的水面上偶尔飘浮着腐烂竹木家具、发臭的动物尸体,偶见岛上掘墓人遗弃的旧工具斜竖着插在哪里,……夜里在十里之外都能听见岛上的动物和抛弃的野狗的哀鸣,散发着死亡的气息,呈现着一种虚伪的平静。当地人们把这里的一些孤岛叫做“棺山坡”。

1957年,长寿湖农场建场初期的场部(图片由长寿湖企业联合公司档案提供)
1957年12月,著名小说《红岩》作者之一,时任共青团重庆市委统战部部长的罗广斌和他开发长寿湖的拓荒团队,带着热情与激情,来到长寿湖。
罗广斌,一生曲折多难,他在长寿湖倾心战斗了5个年头,这5年给他短暂的人生增添了光辉的色彩。他和杨益言在这里作为主要阵地,完成了享誉中外的著名小说《红岩》的创作,由他牵头规划了长寿湖农场的整体规划,使荒凉的长寿湖诸岛焕发了勃勃生机,突破了内河不能自然繁殖草、鲢鱼等数十个科研的课题,引进和试验成功了从国外引进的柑橘栽培技术,他的一片赤诚之情深深地扎根在长寿湖。在这里,笔者根据前些年搜集的相关资料,档案记述,整了罗广斌在长寿湖工作5年的点滴事例,以飨读者。
一腔热血绘制长寿湖宏伟蓝图
1957年整风运动和反右运动席卷全国,时任共青团重庆市委统战部部长的罗广斌,早已厌倦了机关天天学习批斗的工作方式,一腔热血的他只心想去一个能锻炼自己的新天地闯一闯,搏击翱翔。当时,他从市委秘书处听到消息,位于涪陵专区的长寿县境内的龙溪河拦坝建成的湖中有诸多岛屿和空地,省里要交由重庆市牵头开垦农场,要从市级机关、市区的学校、工矿企业中抽调青年去开发(注:当时长寿县的区划从涪陵划归重庆市管辖的方案已由四川省人委报请国务院待批。筹备工作正在进行中,长寿湖农场的开发筹备四川省已委托重庆市管理)。得到这一消息,罗广斌主动向组织请缨,提出了青年人应该主动到国家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锻炼的书面申请。

1962年12月,罗广斌(前排右)调离长寿湖农场时与场部人员留影(图片由长寿湖企业联合公司档案提供)
不久,罗广斌的申请得到市里批准。中共重庆市委决定:由共青团市委书记向洛新、统战部长罗广斌,市农林局局长卢子贵和专业人员陈民和、向福安、贺太贵、陈冰云等7人组成长寿湖农场筹备建设委员会,先期到长寿湖勘测、规划和筹建。
1957年12月27日上午,向洛新、卢子贵、罗广斌,带领专业人员和工作人员11人带上行装,在朝天门码头乘轮船,历时三个小时,在长寿羊角堡码头上船,然后乘坐由长寿县委向当地工厂协调来的中吉普车,向长寿湖大坝的所在地狮子滩进发。
罗广斌一行当天下午到达狮子滩后,长寿发电站工程善后工作组指定了一幢修建大坝时民工住的土墙草屋,作为农场筹备组的办公和住宿地。这栋房子约十多个单间,大约有200来平米。里面有些旧家具和桌子,还有十几间单人木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当晚,他们就铺上行装在这里住下,晚上,他们在这里开了农场的第一次工作会。
第二天一早,罗广斌一行不顾风雪严寒,在向导的带领下,乘坐两艘租来的大木船,带上行李,在烟波浩淼的长寿湖上摇浆穿行,每到一处,按照分工,观察、测量、打桩、绘图、记录。

1959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渔场捕鱼纪录片画面(图片由长寿湖企业联合公司档案提供)
1998年11月中旬,笔者随同一道采访的《长寿报》记者,在长寿湖镇安顺村党支部书记汪金模带领下,找到当年给筹备组划船的船工之一袁大爷,此时袁大爷已经85岁,听力有些障碍,但思路相当清晰,身体还很硬朗。汪书记对着袁大爷的耳朵大声说明我们的来意后,袁大爷对我们讲:“57年年底的晚上,社里的干部找到我,要我明早上把船划到大坝进水口那儿,说国家要租我们社的船用一会,要我带好煮饭的行头,黑了可能还要在船上困瞌睡。当天晚上,我就喊了和我一起划船的罗山明(音),晚上,我们就把需要的东西准备好。第二天才麻麻亮,我们就吃了早饭,然后就把船划到对岸的大坝进水口上面等,一同去的还有东海那个社的一艘船。”
谈到罗广斌时,袁大爷说“罗广斌我认得,个子不高,很年轻,听说他们都是重庆来的官,但是没得架子。和我们相处了10多天。”
袁大爷接着对我们说:“那些年生活很艰苦,他们上岛测量,每人每天就只带了一斤粮食,还有一些咸菜,好像他们11个人这么多天,就带了1斤菜籽油,一点盐巴,白天他们很忙,中午都不休息,上岸后他们就去测量,我们就在岛子边,捡几块石头,捡一些柴禾,放上鼎锅,从河里舀几瓢水,就煮饭。带的菜和咸菜吃完了,就从岛上弄的一点野菜,没有了油吃起很苦,但他们从不叫苦,而且很个个都很醒豁,晚上我们就一起挤在船上过夜,冷了,他们就拿出带的白酒一人喝上一大口,听他们吹的都是长寿湖建设发展的事情。”
袁大爷说:“他们确实吃得苦,这么冷的天气,渴了,就用那个洋瓷碗舀一碗湖里的水喝。”
从长寿湖农场资料中查阅到,罗广斌和他们筹备组的团队,历时12天,勘测了长寿湖有开发价值的包括汪家庙、团山堡等100来个岛,规划出长寿湖农场的产业概况:渔业、农业、果树、畜牧、科研、加工等多种经营。完成了《长寿湖农场1958年----1967年生产规划(草案)》,这里起初是作为重庆市干部劳动锻炼的农场,后来随着形势发展,这里曾经作过改造右派的基地。
1958年1月,经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批准,重庆市人民委员会正式作出决定:建立重庆市长寿湖农场。于是,1958年2月先期进入长寿湖开发的有市级机关、团体、学校、部分工矿企业的青年干部、热血青年200余人,带着理想和热情,来到了长寿湖,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垦荒大会战。1958年11月,四川省下发通知,经国务院同意,将涪陵专区的长寿县、江津专区的綦江县划归重庆市管理。随后一年时间里,陆续有重庆及川东地区的660多名右派分子先后来到长寿湖同心岛、团山堡、三台等核心岛屿劳动改造,进入60年代,又有一些重庆主城的中学毕业生安排来长寿湖工作、参加开发建设。
他向周总理汇报长寿湖开发建设情况
195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李富春、李先念带领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及一批水电专家到刚建好的狮子滩发电站视察,慰问苏联专家和建设劳模,重庆市委办公厅提前一天将这一消息通知了罗广斌和向洛新,并指示由他们具体向周总理一行汇报长寿湖农场的规划和开发情况。
接到通知,罗广斌、向洛新激动不已,头天晚上彻夜难眠,脑子里想到怎么向总理汇报工作,第二天上午10时,按照安排,罗广斌一行3人来到长寿湖大坝上,等候总理到来。11时,周总理一行来到大坝视察,听取电厂负责人汇报电厂建设运行情况,当周总理一行来到罗广斌他们等候的地方,陪同的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市长任白戈向周总理作了介绍,周总理和他们一一握手,亲切地问道:“你们是下放到这里来劳动锻炼的机关干部吗?”“你们的农场办得怎么样?”罗广斌、向洛新向周总理汇报了长寿湖现在的开发情况和今后的规划情况,说着,罗广斌、向洛新拿出随身携带的长寿湖农场规划地图给周总理展示。周总理一边看一边询问:“湖里有多少岛子?湖面多大?年能产多少鱼?”罗广斌都一一作了回答。
视察结束,罗广斌他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让周总理一行亲口尝尝长寿湖的鲜鱼。罗广斌早已安排几个捕鱼高手,撑船撒网,捕捉了红鲫白(重庆有人称:翘壳)鲳鱼等优质鱼,立马送到长寿湖外宾招待所。
周总理一行在四川省委书记阎红彦(当时李井泉为第一书记)、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市长任白戈和长寿县委书记纪俊仪等陪同下,步入招待所宴会大厅,大厅里立即想起掌声和欢呼声。任白戈站起来大声说:“今天重庆市委在这里举行招待会,宴请支援电站建设的苏联专家和建设劳模以及周总理等领导,特意安排了长寿县的名特小吃河水豆花,血豆腐,请总理和大家品尝......”任白戈的话刚完,罗广斌就站起来补充道:“还有长寿湖农场自己产的鲜鱼。”周总理听后高兴地说:“长寿还有这么多名特食品呀!”
后来,罗广斌写下了《周总理来到我们农场》一文,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和《重庆日报》上。
开发长寿湖水产资源
1958年3月8日,重庆市委组织部宣布,经市委批准,中共重庆市长寿湖农场党委成立,向洛新任党委书记,罗广斌等4人任委员,罗广斌还担任副场长、农场团委书记、渔业大队大队长、农场科学院院长等多职。
根据长寿湖的实际情况,水域面积达60多平方公里,后来罗广斌又将长寿湖农场的支柱产业调整为渔业,场部领导分工安排罗广斌负责主抓渔业发展。他知道,要和渔业打交道,就要和水打交道。从机关下来的干部大多都是旱鸭子,不会游泳。于是,在生产之余,他组织渔业大队开展游泳、划船、撒网、捕鱼等劳动竞赛。他带头并要求大家学习养鱼技术,带头系统学习了《鱼类学》《湖泊调查知识》《中国水产》《池塘养鱼技术》《鲸鱼类人工繁殖胚胎发育》等专业知识,还成立了水产研究所、水产技术学校。选派了谢大敬、柯熏陶等一批外出深造,后来成了水产专家。在罗山半岛与回龙场之间修建了回龙凼、桃花凼等孵化繁殖鱼苗基地。
在农场职工和罗广斌的努力下,长寿湖农场的渔业得到迅猛的发展,渔业大队成立了5个分队,包括一个女子捕鱼队(红燕女子捕鱼队),一个长江捕鱼队,罗广斌带领他的科研团队,深入长江上游金沙江等地进行科学考察,引进常见流动水域鱼种到内河繁殖等技术在长寿湖养殖,打破了内河湖泊不能自由繁殖草鱼、鲢鱼的神话。还与其它科研单位横向联系,引进非洲鲫鱼等品种,形成了品种的多样化。
到1959年底,长寿湖农场的渔业生产,集渔业、养殖、鱼苗、科研、捕捞、加工、运输为一体的综合产业结构。长寿湖农场的渔业,年产50余万斤,年孵化鱼苗675.77万尾,年投放长寿湖鱼苗338万尾,外销300多万尾。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相当大一部分重庆城市居民的淡水鱼供应,以及带动周边养鱼业的发展,1959年底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专门为长寿湖拍摄了纪录片《鱼跃险滩》。

1963年,罗广斌(中举手者)与前来商谈拍电影演员于蓝(前排左)王心刚(前排右)等。(图片来源:档案)
经过短短两年的建设,长寿湖成了重庆市的渔业产供基地,长寿也获得巴蜀“鱼米之乡”的美誉,罗广斌作为渔业基地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为长寿湖农场和渔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创作长篇小说《红岩》
罗广斌雄心勃勃带领全场干部职工,开发长寿湖的艰难日子里。他始终没能忘记白公馆、渣滓洞的英烈们,时常为职工作报告,讲述英烈们的先进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之余,他还挤出时间为长寿湖岸边的回龙、云集、邻封等地为青年、学生做过专场报告10多次,宣讲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1958年10月,罗广斌收到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约稿信,约请他撰写有关在渣滓洞监狱的回忆录。
罗广斌与同在国民党在渣滓洞监狱的难友刘德彬、杨益言商量后,各自分章撰写,共同讨论,相互连贯的原则,共同写出了长篇纪实文学《在烈火中永生》,出版发行后在国内引起较大的反响。团中央常委、中国青年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朱语今专程来到重庆,向罗广斌、杨益言约稿,要求以白公馆、渣滓洞狱中斗争为背景题材,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并向中共重庆市委提出建议,要求给予罗广斌等提供创作方便。作家出生的市委第一书记任白戈非常重视,与书记李唐彬商量达成一致意见,对朱今语的建议上升到市委这个层面上来重视,决定把创作这部长篇小说作为政治任务,指定由市委组织部部长肖泽宽代表市委负责这项工作。
在市委及肖泽宽的关心和支持下,罗广斌、杨益言一边坚持抓长寿湖的开发建设,一边抽出空余时间查档案、阅史料,走访知情者。1959年1月开始,罗广斌、杨益言选择僻静的长寿湖高峰岛作为主要创作地之一,在那里着手根据《在烈火中永生》为基础,两人蜗居在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利用晚上业余时间,于当年6月创作了长篇小说初稿,并提交肖泽宽等市领导审查,根据市里意见。于8月底完成了第二稿,取名为《禁锢的世界》。
随后送中国青年出版社征求意见。1960年6月,中国青年出版社邀请他俩去北京,听取对书稿的修改意见。在北京期间,罗广斌在出版社的帮助下,到中国军事博物馆等单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在军事博物馆,罗广斌查看了毛主席、朱总司令等领导渡江战役、解放战争中的一些电文、嘉奖令、战报等资料,很受触动,从新全面地对解放战争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
回到重庆后,罗广斌根据在北京查询的资料,果然决定对原来形成的一、二稿要作较大的修改,于是,他们回到长寿湖,白天参加建设,开会,作报告,晚上,蜗居在斗室里搞创作,书写稿件。热了,打着光肚肚,右手握笔,左手拿一把蒲扇,冷了,端一盆青杠木炭火放在室内。从1960年7月到1961年3月,在长寿湖场部、高峰岛等地几乎夜夜蜗居在斗室,肚子饿了就咬一口馒头或者煮红苕,喝一盅开水,几个月下来,罗广斌偏胖的身体硬是瘦了一圈。
1961年3月,经过8个多月时间,几乎是从新写过的小说第三稿完成,他俩再次拿着稿件到北京研究修改。4月,根据出版社意见,又做了些细节修改。1961年11月,经再次做了些细节修改,最终定稿出版,书名确定为《红岩》是作家出生的市委第一书记任白戈最后敲定的,1962年初正式在全国发行(注:在那个特殊年代,原作者刘德彬当时已被定为右派,正在接受批斗和改造,为了不影响小说正常出版发行,市委书记李唐彬决定,取消刘德彬参与小说创作和作者的署名权)。
小说《红岩》至今累计再版20余次,发行数量超千万,被翻译成英、法、俄、日等19种文字在国外发行。高居中国当代小说发行之榜首。1999年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入选“感动共和国的50本图书”孕育了光照千秋的“红岩精神”,在建国70周年之际,小说《红岩》被评为“建国70年70部优秀文学作品”,在风景如画的长寿湖,诞生了当代不朽的文学经典名著《红岩》。

晨曦照耀下的长寿湖岛屿(作者提供)
罗广斌在长寿湖5年时间里,带领团队除建立了集产、供、研加工为一体的渔业产业综合体,打造了重庆最大的淡水鱼生产基地外,还完成了长寿湖诸岛的农业、畜牧、果品等开发,共开垦荒地万余亩,创作了名著《红岩》,可谓这5年是他人生最辉煌、最灿烂、最有成就的黄金时段。在长寿湖及周边,凡是和罗广斌打过交道的人对他印象都很好。很多与他共过事的人,事后几十年对他的评价都不错。那几年,我国正处于处于饥荒加动乱的年代,罗广斌担着政治风险,力所能及地救了差点饿死、病死的象诗人孙静轩等一批改造的右派,对周边群众也有施舍救济。事过几十年,大家都没有忘记他。
1962年12月,根据组织安排,罗广斌离开了他倾注心血,工作5年的长寿湖农场,调重庆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并担任创作组织联络部部部长。
【作者注】 1997年至1998年两年间,因工作关系,我们在长寿湖湖区采访时,得到长寿湖当地党政领导、重庆市长寿湖企业联合公司以及江志成总经理、国家电投狮子滩发电厂及王开勤厂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湖区采访时,他们安排船只二十余次,让我们登上岛屿实地考察,为我们查阅农场、电厂档案、相关历史资料,以及罗广斌等农场领导工作手稿,工作书信等提供十分的便利,并安排向导带路,提供健在的人员供我们采访,使我们获得了详实的第一手历史信息和历史资料。利用此次机会对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责任编辑:憨憨】
声明:本栏欢迎各种题材的纪实文学、人物传记、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写实书画;凡投稿必须为作者原创,在报刊杂志公开发表过的稿件请注明出处,文章后附300字以内作者简介,发表时署名听便。投稿后不得再投向在其他微刊(公众平台),20日内未见刊用或者通知,作者可另行处理,来稿严禁抄袭、侵权,文责自负,本平台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投稿邮箱: 憨憨:101024125@qq.com
胡笳十八拍 :184000193@qq.com
罗广斌在长寿湖的岁月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