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底部版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重庆新印象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19006879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重庆
  
您的位置:
首页
>
>
>
乡土作家周伟

乡土作家周伟

作者:
余亚文
来源:
印象重庆网
发布时间:
2020/01/21 19:45
浏览量
【摘要】:
乡土作家周伟

  周伟是1973年高中毕业后,到松树岭公社胜利大队插队当知青的,在校时他的作文在就在学校有名,常被老师当范文给同学们讲,那时全国正在学习小闯将黄帅,是敢于给老师写大纸报,敢于向资产阶级教育抗争的学生英雄,那时起,学校的板报上期期都有他写的小诗、小文,批判文章更是写得有眼有板,他在全区学生中因批判文章写得好,享有名气。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下乡后,繁重的劳动使他体力不支,夜里一个人常常躲在被盖窝里哭泣,轻柔着被锄头把打起的血泡。他知道,要想尽快回城,摆脱农村的苦日子,就得好好表现。这是他当叔叔的科长下乡前给他讲的,这一点,他时刻铭记在心。

  熬了半年,机会来了。林彪九一三事件后,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批林批孔运动,每个干部都要写批办文章,大队书记接到公社指示,要他们支部在公社党委组织的批判大会上发言,发言时间20分钟。大队书记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怎能写出鸿篇巨著的发言材料,思来想去,想到了他。

  一天下午,大队书记在高音喇叭上通知他到大队部去。他一到大队部,大队书记就给他搬凳子,倒茶,好不热情。

  大队书记交给他一份政治任务,就是给大队党支部写批判发言材料,大队书记说:“这几天你不出工,就在家里写材料,工分给你记满分,材料一定要写好。”

  他花了整整一个晚上,把大队书记给他的批判文件和《人民日报》有关批判文章通读了一遍。然后就开始构思。

  他觉得,批判文章要联系实际,这样才能说明联系本地情况开展批判,这才有说服力。他搜集了本大队地富反坏右搞破坏的一些事例,正午作经开始提笔了,他花了足足半天把稿子写完了。再反复检查了一遍,觉得可以。

  晚上大队书记到知青点找他,他把稿子交给了他,大队书记不认识的字,他用铅笔标注了同音字。

  公社的批判大会进行了实况转播,全公社的高音喇叭都在播放,他静静地听着每个单位发言。听完后,他猛拍大腿,一跃地跳起来。自言自语地说:“绝了,我写的发言稿,全公社第一。”

  后来公社书记找到他,说地区要开一个批林批孔大会,县里要公社党委发言。

  他照例接受了任务,认真构思。两天后,他交稿了。不久公社书记的发言材料还在地区《涪江日报》上刊载了,公社书记很高兴,把他叫到公社,给他一包“嘉陵江”香烟奖励。从此公社只要有什么经验材料之类要写,就非他代劳不可。这样他也成了公社的半脱产编外人员,平时他还写点新闻报道以及豆腐干之类的短文在报纸发表,公社的人都亲切地叫他“乡土作家”。

  时间过的快,晃眼自己下乡也两年多了,这两年公社推荐读书、招工的指标总是和他檫肩而过,他问公社书记,公社书记说名额分到了大队,他又问大队书记,大队书记说公社没有把名额分给他,要他继续等着。

  他觉得公社书记和大队书记都在踢皮球,耍他,他很郁闷,我是不是没有给他们送礼,还是怎么的?他恨这些干部。

  此时,农村正在使用日本进口尿素,包装尿素的口袋是尼龙布,那时布票紧张,一人全年才一丈五尺布,过年过节要穿新衣服。于是,干部们就利用职权,把尿素肥口袋拿回家,用染粉一染,做出来的裤子很漂亮。一时间,这种尼龙口袋成了抢手货,一般老百姓想都不要想,只要生产队一运回尿素,干部就亲自拆散口袋,把肥料腾出来,拿着尼龙口袋去孝敬大队干部,大队干部又拿去孝敬公社干部。一时间大小干部家家都穿上了尼龙裤。

  时间一久,尼龙布褪了色,口袋上印有的“日本尿素,含氮量25%”的字样就能依稀可见。

  看到这一情况,周伟灵感一来,编了个顺口溜:“大干部、小干部,家家都有尼龙裤,左腿写日本,右腿有尿素,看他裤裆上,还有一个百分数。”

  编好后,他寻思怎样传播出去,讽刺一下这些干部。以解自己心头怨恨。

  一日,他见几个小学生在生产队晒坝玩耍,嘴里不停地念着童谣。机会来了,他对这几个小学生说,我这里有顺口溜很好听,要不要听。他一字一句的教了这几个小学生。

  大队有个村小,学校就在大队中央的一个小山坡上,全大队学生分三条路到学校。一天,学生放学了,各路学生从坡上下来,在走回家的路上,学生们都高齐喊着:“大干部、小干部,家家都有尼龙裤,左腿写日本,右腿有尿素,看他裤裆上,还有一个百分数”。

  再过几日,又由其他学生带到公社初中,结果每到放学时间,全公社到处都能听到传唱这个顺口溜。公社书记很恼火,下令全公社所有人员都不准穿尼龙裤。

  公社书记知道是周伟所为,但又不好直接找他,过了一段时间,事态平息了。周伟照样到公社、到大队写东西,还是半脱产编外人员。看来读书、招工的名额都与他无缘了,比他后下乡的好几个知青都回城了。周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得罪了领导,现在唯一的是自己只有抓紧读点书,等机会来了再说,于是,他利用机会他拼命学习所有高中课程,空余还读一些其它书籍,再有时间还写了一些东西。

  1978年,恢复高考,周伟考上了省城的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公社书记在公社广播站向全社宣告这一喜讯,这是该公社考起的第一个大学生。

  临别那天,公社书记,大队书记为他送行,公社书记送给他一个大笔记本和一套毛选,大队书记送给他一只上海牌自来水笔,还叮嘱他,学成后欢迎回到当地工作。

  周伟在校期间学习刻苦,表现不错,还发表了一些文艺作品。还没到毕业,就被省报看中。毕业实习,被选到省报。一日,他接到通知,随记者去长庆县平坝乡采访。

  来到长庆县,县委书记亲自接见他们,宣传部部长全程相陪,采访的对象就是平坝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原来松树岭公社已经改成平坝乡了,胜利大队已经改成小河村,原来的公社书记已经调到县农办任副主任,这次也随同他们一起参加采访。大队书记下课了,现在的村书记是本村一名复退军人。

  原来的知青点那排房子已经拆了,建成了机砖厂,山下的平地上也建成了纸箱厂,那一片洼地筑坝拦成了一个水库养了鱼,烂泥沟那儿也盖了养猪场。看到这些,周伟很受感动,才四年时间,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支书现在是养猪场的场长,采访之余周伟拜见了他,老支书愧疚地对他说:“当年卡你,不让你离开,是我和公社书记的意见,就是想留你在这里,说你走了我们这儿差个笔杆子,想不到害了你哟,你要原谅哈。”

  回到省城,周伟主笔,写下了30000余字的长篇通讯,“副标题:联产承包制条件下集体经济如何发展和生存,正题:长庆县平坝乡小河村发展集体经济是这样走的路”。主编看后很是赞赏。不久在第二版整版刊出,署名:本报记者刘庆宇,实习生周伟

  当地人拿着报纸奔走相告,这是我们乡土作家专门为我们写的,我们这在省里出了个大记者,这是我们大队的骄傲......


  【责任编辑:胡笳十八拍】

  声明:本栏欢迎各种题材的纪实文学、人物传记、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写实书画;凡投稿必须为作者原创,在报刊杂志公开发表过的稿件请注明出处,文章后附300字以内作者简介,发表时署名听便。投稿后不得再投向在其他微刊(公众平台),20日内未见刊用或者通知,作者可另行处理,来稿严禁抄袭、侵权,文责自负,本平台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投稿邮箱: 憨憨:101024125@qq.com

  胡笳十八拍 :1840001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