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壮歌》五、巴山石笋
发布时间:
2020-01-11
来源:
一蓑客专栏
作者:
贺岩

五、巴山石笋
中午十二点。二号会议室。
“任务都清楚了吗?”深蓝大衣结束了发言。
“清楚了!”回答的声音不太整齐,朱柱山更是一脸茫然。
“从现在起,不准回家,也不准单独行动。食堂已经准备了中午饭,大家都去用餐,吃完饭马上分头行动。朱部长请留一下。”
“开饭啰!”随着一声吆喝,招待所的食堂热闹起来。饭用大筲箕盛着,随便吃;菜是凭餐券由炊事员舀,一张餐券一勺子。
菜俗称“连锅闹”,就是不管什么东西都烩成一大锅,放上佐料,连汤连水的一起端出来。放进锅里的东西不同,菜的味道就不一样。据说这菜是当年南下的解放军传下来的,图个热烙方便,所以又雅称“解放菜”。
今天的解放菜,白的是粉丝和豆腐,红的是海椒和胡萝卜,绿的是青菜和蒜苗,黑的是花椒和豆豉,再加上飘着几块半肥半瘦的肉片,馋得人直流口水。
来吃饭的几十个人大部分是知青。几乎每个知青都打了两份菜,把饭桌堆得满满的,然后再实行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多“捞”多得。
“筷子伸到哪里来了!”“啪”的一声,有人挨了一筷子头。
“我这是学雷锋助人为乐,帮你解决点困难,你看这块肉这么肥。”
“家敏姐,他们又在欺负人啦!”
“哪个有本事到我这里来,姑奶奶喂他。”
嬉笑声此起彼落。
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在中国,无论红白喜事,婚丧娶嫁、生朝满月、私活公事,都离不开一个吃字。不夸张地说,中国人的事一半都是在酒席饭桌上办成的。即使不谈正事,吃饭也是最热闹的时候:说古道今,插科打诨,扯南山盖北海,吹牛侃大山,可以说中国人半数以上的龙门阵都是在酒席饭桌上听来的。
据说西方人进餐,讲究鸦雀无声,以示其文明。但专注于冷冰冰的刀叉盆盘而漠视同桌人的存在,是否也少了些人情味?而中国人“普天同乐”的意识在吃饭时表现得最充分,热情友情亲情都洋溢在盘中杯中。热闹就是餐桌上的中国文明。
听,这不又来了:
“我原来以为,城市人吃饭才讲规矩,农村人不讲究,没想到闹出个大洋相。”残留着河边的恋乐,马爱南有些兴奋,第一个开了头:“我们刚到林场的时候,没有菜吃,公社就让全社每户社员捐一斤菜,帮助我们渡难关。有的生产队是集体收好给我们送来,有的是让我们自己去收。
“有一次,我和另一个男知青去收菜,正好碰到队里有家人在娶媳妇,办酒请客。主人家不但给我们装满一背篼菜,还请我们入席,说我们是远来的稀客,最能带来福气。
“我们上了桌子,八个人一席,摆着整齐的碗筷,每双筷子下压着一张干净的草纸。我悄悄问同桌的男知青:‘这张纸用来干什么?’‘不知道,可能是为上毛厕准备的嘛。’
“于是我把草纸悄悄收进口袋,抬头一看,同桌的人都在用它擦筷子,我赶快又把草纸从口袋里掏出来。
“开席了,满满的十大碗。席上的一个老头指着其中一碗说:‘请!’大家都把筷子伸向那个碗。我一看,拳头大小的一坨肥肉,没有一两都有八钱,吓得赶快缩回筷子,去夹另一个碗中的瘦肉。席上的人都停住筷子把我盯到。看见我已经夹起了瘦肉,相互望了望,也跟着我去夹瘦肉。他们的筷子还没伸拢,又看见男知青已经夹起一砣肥肉,大家的筷子停在空中不动了。老头忙说‘随便拈,随便拈!’我觉得那酸菜炒的瘦肉味道真不错,又香又好吃,赶快又夹了一块……”
“宝器!别人的规矩是,每碗肉每人只有一块,而且是席上的老年人指哪儿夹哪儿。”小弟插嘴。
“要你猪舌头来搭飞白!不讲了,不讲了。”马爱南扫了兴,赌气地端起饭碗。秦天笛悄悄地把菜碗移了过去。
刘强看在眼里,一抹嘴巴站起来,“我麻儿也来扎一板(吹牛),崽儿们给点巴巴掌!”
知青们都知道刘麻儿一肚子的烂龙门阵,荤的素的绝对好听,就敲的敲盘、敲的敲碗,噼噼啪啪一阵乱响。
“这件事也是发生在我们刚到林场不久。”刘麻儿一本正经地讲开了,“一天晚上,公社武装部长带着几个基干民兵突然来到林场,还都背着枪。他神秘兮兮地把场长指导员叫到一边,叽叽咕咕地说了半天,然后集合全林场的知青开紧急会议。
“人到齐了,武装部长叫关上大门,又让带来的民兵在四处布了岗哨,才神色紧张地告诉我们:‘南溪这个塌塌,山大林子深,解放前就是土匪窝,国民党逃跑时,又留下什么川陕特种游击队,搞了许多反攻堡垒,解放后还出过‘一贯道’,阶级斗争复杂得很。这几天蒋光头又在喊要反攻大陆,我们啷个都要把警惕提高起来。昨天,有个贫下中农来公社报告,说是你们林场附近发现了反革命传单,遍地都是。他还听见过飞机的声音,十有八九是蒋光头的飞机撒下来的!’
“大家一听,又紧张又兴奋:有特务,这下有事情干了!几个胆小的妹崽吓得直往人堆堆里挤。男崽儿忙问部长:是不是马上给我们发枪?
“老子当时有点不相信:‘真的还是假的?不大可能哟!’
“武装部长眼睛一乜:‘假的?这是交上来的传单,穿钉鞋杵拐棍——把稳着实。’说着摸出两张纸拍在桌子上,‘你们看,上面白纸黑字!’
“大家围了上去。煤油灯下,果然看见纸上有字,还是铅印的。只是因为沾满了污物,句子读不连贯,还一股难闻的臭气,但怎么看都不像传单。
“部长见大家还是怀疑,就说:‘你们房子后面还有,我们去现场看看。’
“‘真的呀?’大家扛的扛锄头、抓的抓扁担,你推我搡地拥到住房后面的山坡上。月光下,果然白煞煞的,满坡都是纸片。大家先是一楞,接着就捧着肚皮大笑起来。”
讲到这里,刘麻儿自己先捧着肚子大笑起来。
“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家被笑得莫名其妙,追问着。
刘麻儿笑得直不起腰,用手指着小弟,“他讲,他讲——”
小弟得意地站起来,又比又划:“啥子嘛,那阵林场没得茅厕,一个猪圈凼凼被女生霸占了,屙屎屙尿都有人站岗,男生根本挤不拢边。‘水火不留情,屎尿胀死人。’我们只好吃家饭屙野屎,到屋后面的坡坡上去拉屎,那些纸是揩屁股用的。武装部长还不相信,说;‘我们揩屁股都用蔑块和树枝,你们啷个要用纸嘛?惹恁个多麻烦事!”
大家笑得直喷饭。
马爱南把碗一推,“不吃了,你们这些坏人!”
刘麻儿赶快立起身,把菜碗移到自己跟前,“这就叫上当受骗,自觉自愿!”
雷家敏一把抢回菜碗,“别人不吃,也还轮不到你!”
食堂里又是一片哄笑。
“刘麻儿,你的雕虫小计可以休矣!本人的对策是你说得脏,我吃得香;你说得越脏,我吃得越香!”何立伟一点不笑,只顾大口地扒着饭。
“还是我们司令最聪明,吃饭听龙门阵两不误,嘴巴管吃饭,耳朵听便宜。”曾小川不冷不热地说。
何立伟看了看曾小川,放下筷子,微微一笑,“好,今天我也来扎它一板。让我想一想,讲什么呢?”他故作姿态地搔搔耳朵。
“有了!”他一搓双手,眉飞色舞起来:“我就讲点和三国有关的。你们知道我们林场为什么叫金盆林场吗?”
“因为你们公社叫金盆公社。这也算问题?”曾小川有点故意抬杠。
“那么,公社为什么叫金盆公社呢?”
越是简单的问题往往越难回答,曾小川一时语塞,其他知青更答不上来。
“各位听我慢慢道来。”何立伟得意洋洋地摆出说书的架势:
“话说三国时候,刘备虽然称帝成都,依然不忘恢复汉室、还于旧都。但以蜀国弹丸之地要完成如此之伟业,心里实在没底,所以日不安食、夜不安寝。一天早晨,侍女用金盆端来洗脸水。刘备正要洗脸,突然看见水中晃动着一支玉笋,晶莹剔透,熠熠发光。再定睛一看,又什么都没有了。一连三天,都是如此。刘备有些惊疑,不知是何兆头。
“正在这时,外边来报,说是成都大街小巷正在流传一童谣:‘玉笋出,天下兴。’接着又报,有一老道求见,说是给陛下送天下来了!刘备大喜,连鞋子都顾不得穿好,赶快起身相迎。
“宾主礼毕,白发老道开口道:‘贫道来意,想必陛下已知,只要把那玉笋迎回成都,坐镇蜀国,天下就是陛下的了。’
“‘请问道长,这玉笋现在何处?如何才能迎得?’
“‘回陛下,这玉笋乃大巴山主峰米仓山的精魂,千年一现,得之可使江山稳如磐石。要迎得也非难事,贫道欲借陛下的金盆一用,去大巴山为陛下取回玉笋。’
“刘备赶快叫人捧出金盆,催老道火速起程大巴山。
“花开两枝,各表一朵。却说那玉笋,既然是米仓山的精魂所聚,也是有些灵性的。得知老道要来取它,就向玉皇大帝申诉,说自己是吸铁山银水之精气而成,离开大巴山虽可得一时辉煌,但终将枯死,米仓山也会坍毁,请玉皇大帝收回成命。玉皇大帝以天命难违拒绝了玉笋的请求。
“老道来到了大巴山,要带走玉笋。玉笋当然不从,两人交上手,各展平生本领,上天入地,大战了三百回合,也分不出胜负。老道无奈,只得祭起金盆,‘嗖’地把玉笋吸入盆中。
“正在这时,天降祥云,南海观世音恰好路过大巴山,玉笋忙向观音菩萨呼救。观音问过情况,说:‘天命难违,还是去成都为好。’
“玉笋一咬牙:‘果真如此,宁愿玉碎!’
“观音掐指一算,叹了口气,对玉笋说:‘那刘备虽是英雄,可儿子太不争气,蜀国气数不过几十年,你不愿助他也罢。但是你要仔细思量,如果不去成都,你将化为石头,永留大巴山。你愿意吗?’
“‘九死不悔!’玉笋坚决地回答。
“于是观音将手中的拂尘一挥,金盆哐当坠地,化成山貌,而玉笋则化为盆地中的一根高耸的石笋。”
“真有这么回事?”马爱南好奇地问。
“不信到我们林场去看。”
“有这么神?”小弟发出感叹。
“神的还在后头呢!成杰,给点水喝。”
何立伟慢悠悠地喝了几口水,放下碗,又继续讲起来:
“这石笋就在我们林场旁边,四周是高山,中间平坦,还流淌着一条清亮的小河。河心一支圆型的石柱拔地而起,宛如天外飞来,又像是从河里长出。周围没有任何石头相连,高达十多丈。顶部还斜逸出两片尖石,绝似笋尖的外壳。据当地的农民说,这石笋是有灵性的,它每年都在长高长壮,还能消灾化吉。
“场长还有鼻子有眼地给我们讲了一个与石笋有关的故事:1935年,红四方面军为了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抗日,退出了川陕根据地。临走时留下一批武装人员坚守根据地,这就是后来的大巴山游击队。面对白军和还乡团的疯狂围剿,游击队的处境日益艰难。
“一天,一支游击小分队被敌人包围在石笋河,经过殊死激战,全队仅剩下一个小战士。也不知怎么搞的,他竟然爬上了那只有鸟儿才飞得上去的石笋尖。敌人上不去,枪也打不着。小战士当然也下不来。就这样相持了三天。
“第三天的半夜,突然狂风大作,雷鸣电闪,暴雨倾盆,地动山摇。人们从梦中惊醒,听见石笋方向传来激烈的枪声,还不时夹杂着‘红军万岁!’的口号声。第二天清晨,风停雨住,大家出门一看,石笋上的小红军不见了,石笋下面的白军也不见踪影。这下老百姓说啥的都有,有人还诅咒发誓地说,昨天晚上亲眼看见一个金甲天神从石笋上救走了小红军。”
“这样的传说在南溪太多了,都是老百姓出于美好的愿望附会出来的。”见大家听得出神,曾小川故意轻飘飘地说。
“我也这样认为过。但是有两件事情不好解释:第一、如果是出太阳的大晴天,十一点钟左右,时常可以看见石笋顶上反射出一道红光。没人能上去,是什么东西谁也说不清楚。第二点更神,如果碰上暴风雨的半夜,偶尔还可以听见枪声和口号声。我们就亲耳听见一次,不信问成杰。”
成杰点点头:“那天晚上也是雷鸣电闪,大雨倾盆。大家已经入睡,我突然听见石笋方向传来激烈的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还夹杂有‘红军万岁’的口号声。开始,我还以为自己在做梦,后来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我不知道出了什么事,赶快把大家叫醒。大家都惊呆了,紧张得汗毛都竖了起来,楼下的女同学还吓得尖叫起来。大概十分钟左右,枪声口号声才消失。”
“真有这么神啊?”马爱南惊奇地问。
何立伟摆开桌上的碗筷,比划着说:“这可不是神话。我曾经读过一篇科普文章,上面提到相似的自然奇观。可能是石笋周围的山壁含有丰富的铁矿,雷雨闪电把枪声口号声转换成电磁波,录制在山壁的铁矿中,就好像歌声被录制在唱片上。那天晚上的雷鸣电闪,恰巧又把录制在铁矿中的声音给释放了出来,就成了我们听到的激烈战斗声。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嘛。”
马爱南听得如痴如呆,还想问什么……突然,一阵狂风刮进饭堂,院子里已是飞沙走石,几只麻雀像折了翅膀似的被狂风刮得在地下乱滚。抬头一看,太阳不知什么时候躲了起来,天空铅云低垂,日光惨黄。
何立伟皱了皱眉头,吩咐大家:“现在正是倒春寒时节,老天爷说翻脸就翻脸。抓紧时间吃饭,明天就要离开县城,要做的事还多。”
《巴山壮歌》五、巴山石笋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