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轨道站要改名说起
发布时间:
2020-01-10
来源:
印象重庆网
作者:
李正权
上周在上海得知重庆4个轨道站要改名,心中就不舒服。回来后因事多,直到前天才写了此文。放了一天,觉得还是应当说一说。可能说得不对,还望朋友们指出。
最近,重庆4个轨道站改名,五公里站改为重庆工商大学站,二塘站改为重庆交通大学站,天生站改为西南大学站,沙正街站改为重庆大学站。决定改名前,并没有谁征求过市民意见。决定公布后,虽然网上反对声一片,却依然要改。据说,这样改了,可以提升重庆高校的知名度,可以彰显城市文化底蕴、提升重庆城市形象。
事实上,五公里、二塘、天生、沙正街都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地名,更有丰富的城市文化内涵,这样改彰显的可能并不是城市文化,可能只是官员们的“形象工程”而已。
车站、码头、机场、大桥、道路这些交通设施的名称,都是地名。地名虽然只有三五个字,却承载着相应的文化。地名一旦固定,要改就不能随意,就必须慎重。
随意改名,往往割断历史。“文化大革命”初起,破四旧立四新,疯狂改地名的事且不再说。只说此次改的4个站名,五公里得名于20世纪30年代。当年修川黔公路,因当地没有地名,就从起点海棠溪算起,到4公里时叫做四公里,到6公里时叫做六公里。那时,公里对于市民来说还是一个新名词,但重庆人持开放精神,很快就接受了。虽然政府对此很不“感 冒”,以四公里为例,曾经改名为广黔路,现在又改名为学府大道,但市民却不买账,依然称为四公里。塘是清代的小驿站,二塘是重庆去綦江去贵州驿道正南道上的第二个小驿站,随意放弃,让重庆又失去一个有几百年历史的地名。天生来源于天生桥,当地原有石灰岩被溶蚀形成的天生桥,名字本身就很美,为何不能保留?沙正街是沙坪坝正街的简称,其历史也有百年。当年重庆大学从菜园坝迁于沙坪坝,都没有改附近街道的地名。此次虽然只是改车站名,如果按此类推,那些靠近机关、学校、大型商场的车站是不是都要改呢?
随意改名,往往造成使用混乱。为了某种与地名无关的原因,例如经济的、工程的原因来改名,肯定不妥,很可能造成使用的混乱。重庆在这方面的教训不少,不知为何还不吸取。当年把龙头寺火车站改为火车北站,与沙坪坝原火车北站相混,让多少人坐错车、坐漏车!这样的社会成本算一算,那数字可能惊人!如今,不少大学都有好几个校区,校区之间往往相距遥远,将传统地名改为学校名,又不明确是哪一个校区,不是有误导旅客之弊吗?例如重庆大学,沙坪坝有A区、B区、C区,还有大学城的新校区。将沙正街改为重庆大学,仅仅只是方便了重庆大学的A区。这样的地名,即使是重庆人,可能也会搞不清楚,外地人更容易被误导,不知决定改名的人是否想到!
随意改名,还要支付相应的成本。据报道,车站改名,将涉及3号线、6号线、环线的信号系统、AFC系统、列车广播系统、动态地图等软件系统的更改,还将涉及车站票价表、线网图、直行线路图、屏蔽门贴膜以及全线列车车厢线网图、线路图等标识的更改。重庆轨道集团提醒,因本次更名工程量大、涉及专业多,需分阶段进行,且只能在结束全天运营后施工,更名期间可能同时出现新旧站名导向标识。这样的成本最终还是要由社会来支付的,又何必要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改名要慎重,不是说完全不可以改。一些莫名其妙的地名,还必须改。以轨道交通站名为例,上新街站与上新街相距甚远,出了轨道站去上新街,竟然还要乘两站公交车。龙头寺站与龙头寺风马牛不相及,离龙头寺相距好几公里,不知当年是如何命名的。这样的站名早有市民提出来,却引不起轨道集团的注意,该改不改。这不免让人怀疑,此次改名,是不是因为那4所大学出了钱而提出来的呢?如果谁的钱多就可以改地名,岂不乱套!
地名是公众使用的,具有公共价值。作为命名和改名的主体,轨道集团十分傲慢,从来不征求市民的意见,几个人定了就定了,造成一些莫名其妙的站名。一说改,立即就改,对市民的意见充耳不闻,俨然抗衡,可能才是最让人气愤的事了。不过,这已经超出本文要说的事了,且打住。
【责任编辑:憨憨】
声明:本栏欢迎各种题材的纪实文学、人物传记、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写实书画;凡投稿必须为作者原创,在报刊杂志公开发表过的稿件请注明出处,文章后附300字以内作者简介,发表时署名听便。投稿后不得再投向在其他微刊(公众平台),20日内未见刊用或者通知,作者可另行处理,来稿严禁抄袭、侵权,文责自负,本平台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投稿邮箱: 憨憨:101024125@qq.com
胡笳十八拍 :184000193@qq.com
从轨道站要改名说起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