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吴融巫山系列知青作品
发布时间:
2020-01-10
来源:
印象重庆网
作者:
余亚文
有幸读到吴融老师写的巫山知青系列作品,读着读着眼睛为之一亮。作者记述的都是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巫山当知青的一些不起眼的,平凡人的平凡小事。以前我读过不少知青题材的作品,但是很多年以来,基本上很难读到象吴融这样的文章了。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烙印。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那些风俗和特色,有可能渐渐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如何用文学的、艺术的形式来描绘和展现一个时代特色,再现这个时代风起云涌的变化,是当前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应该思考的问题。
然而,读了吴融的巫山知青系列作品,我很是为之惊喜。这些作品都是以上世纪巫山地域为背景,描写知青生活的小事件,勾画的一个个鲜活人物耀然你眼前。通过一系列“小人物”的荣枯与浮沉,生动地再现了植根于地道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重现了一段“大事件”中“小人物”的“小故事”,留给我们诸多的思考和思念。简单概括,我有以下三体会:
一、地域特色,淳朴乡情,风俗如画
在我看来,这些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巫山自古以来不仅物产丰富,而且地灵人杰。南北朝诗人萧纲在《蜀道难.其二》中称赞:“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声下复高。猿啼断不续。”历史不仅是“大人物”才能书写的,正如毛泽东主席诗句有:“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巫山,有它的大悲大喜的宏达场景。
吴融的作品不为“大人物”立传,而是为“小人物”作记,这样,能更好的诠释社会现象,表达作者情感,传递创作倾向。这一系列作品,以狭小的场景、较为细腻的笔法,描写了巫山一带的山民生活。队长,县干部,山民,市民,知青,在作品中各尽其有,形成了一幅形色各异的人物画卷。
作者在《巫山云巢》一文中用“ 队长仰头看看太阳的位置,大叫一声“吃烟!”众人锄头一丢,自寻草丛、石头后面去浇灌大地。阳光暖暖的,女人聚成一堆开始纳鞋底说闲话,姑娘们互相依偎着翻头发捉虱子,男人坐在坡上拿出自家种的兰花烟叶,卷了叼在嘴上,摸出挂在腰间布袋里的火镰“叭!叭!”点燃,贪婪地吸一口,惬意地吐出烟圈儿,看着大江流去。坡下走来一个穿红花衣衫的女人,欧家大哥张口便唱:远望大姐扭过来,不胖不瘦好人才……那女人假装没听见,加快脚步逃走了。”几句朴素的语言,勾勒出当地人粗旷的个性和淳朴的乡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环境描写方面,作者用“生产队人多地少,土质贫瘠,又多是五十度左右陡的坡地,只能种些杂粮。劳动叫“上坡”。在坡上挖土往往要屁股朝天倒着挖,把下面的泥巴往上面刨,不然土块就会跑到长江里去了。干瘦瘦的土地是集体的,干筋筋的农民在上面集体劳作,自然条件的恶劣使农民付出十分力得到三分物,生存实在很艰难。一年到头,我们跟在农民屁股后面随季节变换干各种农活。队长说,当农民要练就“三得晒得、饿得、累得。 ”渺渺几百字就概括了巫山地区的地质地貌,农民的习性,生活的艰辛。
在作品中,作者花了不少的心血,写了上世纪的巫山的村镇,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纯朴”。作者在《巫峡云巢》中写道“生产队有块地叫“果花台”,又远又高,每年农民上去两次——栽红苕、收红苕......小房里住着一对母女。看见来了挖红苕的人,母女俩有些高兴,中午,她们到石头坑缝里取水给大家煮红苕,艾春波发现水里有小虫在跳,她揪紧眉头说是红虫。母女用辣椒、盐拌野葱给大家下红苕吃,再喝红虫开水......劳动的人一顿饭就把石坑里的水吃完了,母女说:不怕,天还会下雨。当山下的长江装满了夕阳红,我们开始连梭带滑地下山,红苕留在山上,算生产队分给母女俩一年的口粮。母女在山顶挥手,像剪影。”这就是巫山人的质朴的性格、友爱和善的内心世界。
吴融老师是一位画家,文学、艺术、美学素养极高,读她的文章就像欣赏一幅幅地域特色浓郁的精美画,吟诵一首首浓郁优美乡情的小诗,它牵动你的心随文章走近巫山,走近淳朴的乡民,情感随文章的深入而升华,带给你无尽的美的遐想。
二、时代特色,时过境迁,情景再现
文学创作,不是写作者的经历,就是写作者的想象。从这些作品中看出,作者有沧桑的知青经历,阅历丰富,知识面广,艺术架构能力极强,把很多的亲见、亲历、亲闻,化作他笔下一个一个亲切的画面;作者文笔活泼,有见有识,一个个场景、一个个人物,在她的笔下如汩汩之山泉,自然流出,生动可感。
这些作品,大多所写的对象是一同下乡的知青和巫山的农民,尽管时间跨度近五十年,然而,作者通过活生生的小人物的记述,把时间定格在了那个特殊的年代,在勾起往事回忆的同时,诠释了人性关爱的美德。通读这些作品,仿佛故事就在昨天。
上世纪那个时代,是国家处于混乱,阶级斗争、打倒一大片,给人们带来灾难性的痛苦的岁月,其中知青群体也是这个时代的受害者之一。然而,作者作为亲历者,在整个作品构思中,不同于其它知青题材作品那样,大书特书其悲哀场景,悲惨的人物命运,以唤起人们的关注和同情。
吴融在作品中并没有提及这些不愉快的往事,通篇都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幽默风趣的语言,不自觉地就把读者带到了那时的巫山。让读者在领略古老巫山人文地里及淳朴乡情的同时,得到无尽的美的享受。这样的情节,也只有上世纪那个特殊的年代才可能发生,所以作品通篇具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
优秀的作品往往来自生活,来自最底层的寻常百姓。上世纪贵州作家何士光连续三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被文学界称为贵州文学的一面旗帜,其中《乡场上》写的就是贵州一个小乡场上的事,人物就是小乡民的冯幺爸,《种包谷的老人》写的种包谷的刘三老汉,这些人物都是现实社会中再平凡不过的小人物。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起,全国获奖小说中,知青作家占了相当的比例,也奠定了知青作品在文学中的地位,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的李小燕、王志刚《今夜有暴风雪》中的曹铁强、刘迈克,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的白老汉,铁凝的《哦,香雪》中的香雪等,这些人物同样是社会潮流中不起眼的小人物。
吴融正因为抓住这样的“小人物”,如水融于盐,同大时代的背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将读者带入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巫山农村,去感受那时的知青生活,触摸乡村风俗,去经历形形色色、贫瘠落后,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文学批评界曾有这样的说法,越是地域的,便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便越是大众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些作品是较为成功的。
三,语言特色,幽默风趣,多滋多味
前面说过,吴融的作品的地域特色十分浓郁。一部作品的地域特色,除了其所描绘的对象须具有指向性极强的地域特征而外,我认为,主要还是通过作品的语言,来更准确地表现出作品描绘的地域特色。老舍先生“京味”十足的小说,如果缺少了生动的北京方言,能成吗?鲁迅“绍味”氤氲的作品,总是令我感受到从绍兴东边吹来的冷峻的海风。作家汪曾祺说过,要使作品有特色,关键是语言。吴融的巫山系列,就具有非常突出的四川方言特色。
比如吴融在《知青‘杀白’》中写到:二00九年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之际,巫山县邀请重庆知青集体回巫山,杀白心里好激动,离开这块熟悉而陌生的土地四十年了,是恨是爱实在难以说清。赶车、赶船、走路,终于回到巫山,回到当年插队落户的官渡区。来到生产队,杀白去拜见快八十岁的李队长,他压住激动把头伸过去叫一声:“队长,你看我是哪一个,还认得到不?”李队长抬起老眼盯着他看一阵,突然冒一句:“哦,打打杀杀的回来了嗦!那阵你们搞得几闹热哟。”。这几句是典型的川东地方语言。离别四十年的两个人,一句对话,象没有时间距离那样,一下回到四十年的那种近距离的样子。
吴融在《官渡孵米》中写到:“巫山,山高坡陡土瘦,只能出产杂粮。我们一年四季杂粮当顿,豌豆、胡豆、红苕、洋芋……每当面对各式各色的杂粮难以下咽之际,幻想便展开硕大的翅膀——我气沉丹田大叫一声:“回锅肉”!大家应声咽下一口洋芋;艾春波举起筷子向空中激情一夹“红烧排骨”!忙又下去一口;王小妹哽得遭不住了,挤出一声“金钩丸子汤”……有这样的“精神美食”佐餐,一年下来,我们竟被杂粮催得红头花色的了。
”在《发配巫山》中吴融写到:“我们三个知青成了一家人,我将满16岁、艾春波15岁、王小妹刚满16岁。一日三餐杂粮当顿,炊事的分工我管烧火,王小妹掌勺,艾春波负责拉二胡“杀鸡杀鸭”,用餐可以不用碗筷,红苕、洋芋了用手从锅里抓起就吃。”这几段语言,作者用较为典型的川东方言,将人物的神态、语气,描写得活灵活现,掩卷细思,其情其景,如在目前。
四川方言属于北方语系的一个分支,但其音调和北方方言又有很大的不同。在语言的表达方面,正宗的四川方言,往往通过谐音、歇后、双关、言子等等,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的特征,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这一系列作品中,作者在语言表述上,内容十分丰富,表达活力四射,既增加了作品的表现力,更增强了其感染力。县领导、队长、知青、村民、小县城的市民……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共同构成了这部系列的人物群像。总之,吴融的巫山知青系列作品,替风俗留记,为时代留痕,有较强的可读性。
此外,这些作品还有一个特点,通篇语言诙谐幽默,乐观向上,时过境迁几十年了,作品尽管描写的是那个令人困惑年代,但没有作者乐观地对待生活和挫折,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是写不出如此感人的作品的。十九世纪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过,不热爱生活,是造不出好的作品的。巫山知青系列作品之所以感人耐读,正是作者对生活无限热爱的产物。
文艺作品来源现实生活,各型各异的人物组成纷繁复杂的社会,用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窥视大社会,这也只有在文学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再现才能淋漓尽致表现,如果背离了现实生活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是不可能受大众欢迎的。换句话说,文学零落现实,现实必然零落文学,这是无情的二律悖反。
吴融的巫山知青系列作品,并没有刻意去写“知青上山下乡大事件”,而是写这样的“大事件”背景下“小人物”的“小故事”,通篇顺畅,充盈着能量,读来给人以启迪。留给我们的是对美好生活无限的向往,同时也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我们期待读到吴融老师更多更好的作品。
本稿由重庆《故人旧事》文学社编辑部组稿 ,凡转载、改编、出版、及任何形式用稿等,请联系作者或重庆《故人旧事》编辑部责任编辑联系 。
声明:本栏欢迎各种题材的纪实文学、人物传记、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写实书画;凡投稿必须为作者原创,在报刊杂志公开发表过的稿件请注明出处,文章后附300字以内作者简介,发表时署名听便。投稿后不得再投向在其他微刊(公众平台),20日内未见刊用或者通知,作者可另行处理,来稿严禁抄袭、侵权,文责自负,本平台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投稿邮箱: 憨憨:101024125@qq.com
胡笳十八拍 :184000193@qq.com
我读吴融巫山系列知青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