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岗上七口缸
发布时间:
2020-01-09
来源:
印象重庆网
作者:
李正权
古时,重庆城最怕的是火。一旦失火,那木结构的穿逗房、捆绑房、吊脚楼哪能顶得住?一烧就是一大片。
为了消防,重庆城里到处都有池。有天生的,也有人工挖的,如夫子池、白龙池、莲花池。池就是池塘,也就是小湖泊或小堰塘之类,面积不大,大的不过一两亩,小的只有几张桌面大,但那储备的水却可以作扑火之用。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为了防火,就在那朝西的通远门外修建了七口大石缸装水。天上有北斗七星,于是就取名七星缸。那七星缸旁边的一条街,也就叫七星缸。重庆人读“通远门”三个字,读起来有点憋气,而“七星缸”三个字读起来响亮,于是大家就用七星缸代替了通远门。
通远门建在山顶,远离两江,附近也没有溪沟什么的,打井出不了水,附近没有池,取水相当困难。通远门内不远处,曾经有专门卖水的市场,至今犹存,叫水市巷。通远门附近的居民就在那儿买水来用,而卖水的人是从南纪门江边挑水上来卖的。可想而知,一旦失火,往往就只能看着那火哭。
20世纪20年代修公路,那七个石缸被毁弃。中区干道修通后,起点就在七星岗。去成都的长途汽车站也设在七星岗,那遗址至今都还在,就在如今的七星岗公交车站处。那样一个小小的停车港,可以让人想象当初交通状况是何等落后。
1937年,中区干道扩建翻修后,将七星缸、黄家垭口、观音岩合并,命名为“新市区中干道一路”。后来为了表示重庆人也在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就在“中”字后面加入一个“山”字,去掉“新市区”的前缀,再去掉“干道”二字,成为“中山一路”,简称中一路。作为街巷名,七星缸也就不再存在。但是,人们叫惯了,依然把通远门城里城外那一片叫作七星缸。
不过,七星缸似乎显得有些土俗,说明重庆人缺点文化。抗战时期,大量的下江人来到重庆,对此可能很不“感冒”,便将那“缸”更成了“岗”(类似的改动还有“九龙铺”改为“九龙坡”,“石马活”改为“石马河”等等)。七星岗在通远门外,通远门在一个小山岗上,改为七星岗倒是相当贴切。七星岗叫起来响亮,叫的人多,几十年过去,很多重庆人都只知道七星岗,不知道通远门了。
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七星岗在旧城之外,原来是相当荒凉的。随着重庆城区的扩大,七星岗才逐渐繁华起来,其四周的住房特别密集,成为重要的商业区。但由于地处山梁上,周围缺乏发展的余地,始终只能是个过路处。目前,除了中天广场,七星岗还没有一个著名的大商场。
近年来,七星岗周围成了房地产开发的重点,过去的破棚烂房基本上全部拆除,栋栋高楼就像森林,密不透风。过去的背街小巷几乎都被霸占,保节院(三八街)、归元寺、黄家垭口等地名也消失殆尽。
要说商品房的密度和人口密度,七星岗即使说不上最高,也是最高的之一。作为干道,始终堵车。站在通远门上,望着那滚滚车流像蜗牛一样爬行,令人不能不感慨。
【作者:李正权,男,1950年6月生,重庆市人。1986年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重庆作家协会会员,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红岩》《现代作家》《科幻小说》《神剑》等报刊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上千篇,约300万字,其中不少作品获奖。另有多部专著出版。】
【责任编辑:胡笳十八拍】
声明:本栏欢迎各种题材的纪实文学、人物传记、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写实书画;投稿须为作者原创,在报刊杂志公开发表过的稿件请注明出处,200字以内作者简介,并且没有在其他微刊(公众平台)发表过,严禁抄袭、侵权,文责自负,本微平台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投稿邮箱: 憨憨:101024125@qq.com
胡笳十八拍 :3346794551@qq.com
李正权,七星岗上七口缸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