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尘天歌》的“作者自序”和“后记”
发布时间:
2020-01-08
来源:
一蓑客专栏
作者:
贺岩

作者自序
大学时读卢梭的《忏悔录》,很佩服这位法国思想家的坦诚和睿智,敢把一般人讳莫如深的个人隐私和错误公之于众,以批判的精神来完善自我。然而困惑也随之产生:为什么要忏悔呢?如果人生留下的就是忏悔,这样的人生也太累了吧!于是心中暗想,如果有一天能把自己的一生也付诸文字,决不忏悔。大丈夫立世,敢想敢为敢担当,何悔可忏?
我们这一代人,与共和国同诞生、共成长,经历了共和国所遭遇的一切磨难:童年时百废待兴与贫苦作伴,长身体时天灾人祸与饥饿为伍,该读书时十年浩劫,该就业时上山下乡,人到中年成了下岗对象,退休时只能吃社保低保。运交华盖,似乎世上所有的倒霉事都被我们碰上了。
然而,就是在这看似倒霉、无所作为的一代人手中,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却从一穷二白走进了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这是何等惊诧的历史悖论!
中国的改革令世人瞩目,令世界震惊。众多的政治家、学者对中国的改革进行了各种研究和阐释,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科技的无所不包,但是却很少涉及到对创造这一奇迹的一代人的研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曾发生过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涉及人数二千多万,延续时间十几年,在人类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这场运动不但影响了当时每个中国人的生活,还直接影响了中国后来的改革开放。更深层次的是,它所引发的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和对人性价值的深刻反思,还会影响到知青的第二代、第三代。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正是众多的苦难,开拓了知青这一代人的视野,唤醒了这一代人的变革意识,铸就了这一代人坚韧的性格,激发了这一代人的聪明才智。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拉近了中国的城乡距离,在中国的广大农村、特别是农村青年的心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在改革开放的汹涌大潮中,他们迎风赶浪,处变不惊,默默地承受着改革的阵痛,艰难前行,以超常的忍耐维系着国家的稳定,以小我的牺牲换来民族的新生。
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社会基础和中坚力量,没有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没有他们的参与和创新,没有他们的放弃和牺牲,中国的改革之路不知会艰难多少倍!
在他们的身上,既保留着传统道德的精髓,也闪烁着新思想的光辉。他们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用自己平凡的一生奏响了中华民族又一阙辉煌乐章,完成了世界上其他民族难以完成的腾飞!
那段刻骨铭心的知青岁月,不管是诅咒它还是赞美它,我们都只能面对,而不能遗忘。然而,纵观四十年来的知青文学,多是伤痕文学、舔血文学。满身伤痕,舔血是应该的。但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们不能无休止地抚伤舔血;揩干净身上的血迹,包扎好身上的伤口,我们还得奋然前行。这才是中国知青的真正秉性!
作为一个在农村生活近八年的老知青,经历过林场、文革、插队、顶替、高考、改革,觉得有责任将一代人的心路历程较完整真实地记载下来,给自己一个交待,给同代人一个交待,给历史一个交待。然而又不能写成历史,那是一人难以能办到的事;也不愿写成回忆录,那是许多知青已经做过的事。为此,写下自传体小说《凡尘天歌》,谨献给与共和国同劫难共命运的一代凡人们。
后 记
用颤抖的手指敲出《凡尘天歌》的最后一个字符,我长长地舒了口气,艰难的创作终于告一段落。
《凡尘天歌》从构思到杀青,历时二十多年。当初只是想写一点回忆性的文字,谁知提起笔来就一发不可收拾,无数的人和事流出笔端,堵也堵不住,最后竟凑成三部近一百万字。
其实我天资愚笨,不是写小说的料,创作起来十分艰难。特别是最近几年,由于颈椎病和帕金森病的夹击,手抖头晕,写作时间稍长就气短胸闷心慌,不到一个小时就得停笔休息。同时又深知自己写作水平有限,写出来的东西很难出版,故多次想搁笔打住。以致现在还在怀疑,如果早知道写作会如此艰辛,自己是否还有勇气提笔开头?
现在以知青为历史背景的文学作品日见增多,但不知是何原故,作品中的知青多是神龙不见首尾,只露一鳞半爪,成了欲说还休的“害羞文学”。我可以捂着胸口说:无论《凡尘天歌》将来的命运如何,其真实与厚重对得住知青,对得住历史。
创作的过程是艰辛的,也是快乐的。无数的老友和往事出现在眼前,那样的鲜活,那样的亲切!原来看似平凡的人生竟是如此绚丽多彩!我终于懂得,自己平凡的一生是由无数平凡的朋友和无数平凡的故事构成的,没有了这些人和事也就没有了自己。而这些平凡的人和事又犹如平凡的音符,一起奏响出华丽雄伟的乐章!自己也就成为这乐章中的一个音符!
迄今为止,中华民族近代最华丽的乐章是这一代最平凡的人用青春和热血奏响的,我为自己自豪,为我们一代人自豪,所以尽最大努力,完成了《凡尘天歌》。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是已尽我心。至于书的命运将会如何,已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只愿有人能将它读完,仅此而已。
正好传来中国共产党十八大闭幕的消息:新一届中央委员中,三分之一有知青经历;七个政治局常委中,有四人当过知青。这是历史的选择。难怪连海外舆论都惊呼:中国进入了知青时代!知青将引领世界潮流!但愿《凡人天歌》能为此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感谢我的亲人们,是他们的支持和鼓励,使我得以坚持写完这部长卷。
感谢好友王清龙先生为拙作题写书名。
感谢好友罗军为此书打印部分文稿。
感谢学生李世娇为此书部分校稿。
感谢重庆知青文化研究会的老师们为此书的勘校编辑印刷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作 者
2012年12月于悠游居
又及:
没料到三年之后,《凡尘天歌》会第二次付印,也许还会有第三次。喜乎?悲乎?
为了尊重历史,本次印刷仅版式有变,内容没有作任何删减,反而在《蜀水恋歌》中增加了一个章节,在全书中增加了三十幅插图。
感谢知青朋友熊秀云先生为《凡尘天歌》绘制精美插图。
感谢我的亲属和众多知青朋友对《凡尘天歌》一贯的关爱和支持。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凡尘天歌》。
贺 岩
2016年4月1日
《凡尘天歌》的“作者自序”和“后记”
下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