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知青的歲月天歌 —讀賀岩《凡塵天歌》三部曲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1-08
来源:
印象重庆网
作者:
张穗强

第一部《巴山壯歌》

第二部《蜀水戀歌》

第三部《渝城放歌》
賀岩《凡塵天歌》三部曲的封面
前 言
2017年中,我應邀來重慶參加一個由重慶市渝中區作協舉辦的文學研討會,研討會主題是交流我的兩部旅遊文學作品《遊覽與探究》、《遊縱感悟錄》,以及引發的知青文學問題。正正是這此次難得的重慶文學之旅中,讓我在另一場合結識一位患有柏金遜症的知青作家賀岩。他當時的言語不多,當場送我一套三卷本的《凡塵天歌》小說集。這部洋洋100萬字篇幅,據說作者花了10光景才完成的人生三部曲文學作品,我也是花了半年時間才陸續把它讀完。這是迄今為止我讀到篇幅最長,涉及面最廣,觸及的政治問題最多、最尖銳的一部知青文學作品。筆者看完全書後,心情頗為沉重,靜思數日,不斷思考一個問題,作為一名普通的下鄉知青,並不活躍在文學界、學術界,為甚麼又是如何完成這樣震憾人心的歲月之作。動筆之前,我詳細閱讀了作者身邊一批知青讀者的讀後評價,詳閱了重慶某官方出版社當初的審閱評語,評語道出了不能出版該書的原因。我再三思考作者在作品扉頁標的“一日下鄉、終身知青、根植凡塵、放聲天歌”的肺腑之言,內心久久難以平靜。這部《凡塵天歌》三部曲太不容易了,它寓意深刻,寄語情深,展示了一個大年代的歲月風塵,也展示了一代人的足跡與心聲。《凡塵天歌》不愧為史詩性的生命之作,是當代知青文學的驕傲。

作者(左)與賀岩(右)在重慶合影
文革之前下鄉 人生更為坎坷
自從觸及知青文化研究以後,筆者一直關注文革前下鄉知青的問題。與1968年中國知青大規模上山下鄉相比,文革前下鄉的這個知青群體聲音較為薄弱,故事較少,也沒有那麼動人。但種種資料卻顯示,文革前尤其是1964-1965年期間下鄉的這批知青,他們身上的歲月絡印特別深,滄桑感也特別重。看完《凡塵天歌》後,我對文革前下鄉的知青有了新的認識,也對上山下鄉這場政治運動的時代性、殘酷性,有了新思考。筆者認為,賀岩的《凡塵天歌》作為文革前知青上山下鄉的代表作、之所以能產生特有的震憾性、鞭韃性,原因是與其他“老三屆”知青作家的作品相比,對上山下鄉這場違背人類發展規律,違反人性、時代性的政治運動,批判得更加深刻,更為透徹。
《凡塵天歌》作為一部紀實性長篇小說,與其他同類作品一樣,記載了作者即小說主人公成杰從16歲離開重慶到川東山區下鄉,一直到回城讀書、教書,直至退休40年的“農夫生涯”,“粉筆生涯”。與其他同類作品相比,這部作品的一個突出之處,是通過主人公的人生足跡,抒發了作者對時代變遷的感慨,對純真愛情的追求,對極權政治的質疑,對文革暴力的鞭韃,這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作者雖然是在寫小說,然而正是他筆下的主人公和其他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知青形象,展示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以及對那一個專橫跋扈年代的控訴。《凡塵天歌》以紀實性的場景告訴後人,文革前的老知青是上山下鄉運動的最大受害者。由於他們大多數“出身不好”,比“老三屆”知青受到更多的不公平對待,人生經歷更為坎坷,更為痛苦。所以《凡塵天歌》的滄桑感更重,對社會人生的思考更深刻,這是毫無疑義的。
三部長篇巨著 鑄新時代天歌
《凡塵天歌》全書分上中下三大部,文字接近100萬,內容大致為1964-1965年重慶知青到四川大巴山地區務農下鄉,直至2010年這40年間發生的人和事,這40年正正是神州大地歲月變遷,天翻地覆的40年,是一代共和國同齡人共同走過的難忘人生。全書三部獨立成章,相互呼應,內容豐富,故事人物眾多,從一個側面展示了40年間神州大地的風風雨雨。第一部《巴山壯歌》主體寫一批到大巴山地區務農的城市知青故事,包括一些參與當地縣鄉文化革命的事件。當時神州大中城市發生過的紅衛兵、破四舊、奪權、搶槍、武鬥等一系列文革重大事件,這部書中都有涉及,顯示在當時偏遠的中國內陸鄉鎮,同樣受到文革禍水的波及。書中敘述的故事情節迂迴路轉,充滿神奇,催人淚下,頗為悲壯。這也是筆者迄今為止,首次看到中國偏逺山區文化革命有如此震憾場景的文學作品。
第二部《蜀水戀歌》描寫的是大巴山地區務農知青的勞動生活和愛情世界,展示了一幅動人的川北農村風情畫。與大多數到生產建設兵團屯墾戎邊的城市知青相比,這裡展示的另一類動人心弦的蹉跎歲月。在這部作品中,插隊生涯的苦澀,淳樸原始的民風,城鄉觀念的碰撞,情慾愛恨的發泄,充分表現這批文革前下鄉插隊知青的感情世界。在賀岩筆下,有關知青回城過程中的悲歡離合,以及人性、權力對知青命運的變幻交葛,表現得淋漓至盡。
第三部《渝城放歌》記敘了知青回城後升學、就業、婚姻、成家的這段歲月,展示一批優秀的農村插隊知青回城後拼搏、成長的人生歷程,以及改革開放年代他們特有的奮鬥意識和家國情懷。令人關注的是,書中有大量展示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高校的校園生活情景,包括教改、請願、民選、學潮,以致文學爭論、政治改革、“廣場風波”這類具爭議的社會性問題,書中都有涉及,顯示作者閱歷深厚,觸角敏銳,這在以往同類作品中也甚罕見。
筆者深深感到,《凡塵天歌》堪稱當代史詩性的知青之歌。它再現了一代共和國同齡人40年來的足跡與心境,再現了這一代人從盲從、無知,到躁動、狂熱;從絕望、掙扎,到質疑、反省;從覺醒、探索,到成熟,奮起的人生之路。當作品中那一幕幕不尋常畫面出現在讀者面前時,這一代知青會感到格外親切,格外難忘。我們這一代人走到今天太不容易了,歷史為我們留下太多需要重新認識的東西。作者在書中不僅是寫自己的人生,而是寫我們這一代人共同走過的這條路,寫我們這一代人如何同我們的國家民族一起,走出歲月迷茫,走出歷史困惑,走向光輝燦爛的明天。《凡塵天歌》不僅是川北知青心中的歌,也是一代共和國同齡人的心聲,是我們這一代知青心中熱血與時代脈博共同激蕩的天歌。
鄉鎮文革歲月 留下歷史印跡
賀岩的《凡塵天歌》作為一部紀實性、傳記性長篇小說,其難得之處除文學成果外,還體現在對文革史料的有益貢獻。近年來,隨著文革研究工作的深入,有關中國農村及邊遠鄉鎮的文革狀況及影響,已引起史學界重視。由於種種原因,文革研究現時在內地尚未能廣泛進行,農村及邊遠城鄉的文革研究顯得更稀有。《凡塵天歌》的出版填補了這一空白。此書第一部《巴山壯歌》以文學形式,生動記載了四川達縣1966-1967年間出現的一系列文革場景,包括外地紅衛兵入川串聯;炮轟縣委縣政府、“揪斗走資派”、“組織戰鬥隊”、“搶槍武鬥”、“軍隊支左”、“成立革委會”、“鎮壓反革命”……,這些當年內地大中城市的文革場面,在《巴山壯歌》中都可以一一看到。文學是生活的反映,賀岩小說有如此詳盡描寫川東農村鄉鎮文化革命的場景,筆者看後頗感意外。
印象中,有關類似反映中國農村文化革命情景作品,只有旅美知青學者鄧鵬的紀實文章中有涉及。鄧鵬也是文革前下鄉插隊的重慶知青,他主編的《無聲的群落》一書,是現今反映文革前下鄉知青較全面的作品。由於該書涉及的對象大致是1964-1965年間,到川北、川東地區下鄉插隊的知青生活,有關文革前下鄉知青參加文化革命的一些記載,顯得尤為珍貴。四川、重慶是中國文化革命中兩派武鬥衝突最為激烈的地區,也是知青上山下鄉積累問題較多的地方。賀岩的《巴山壯歌》雖然是文學作品,但書中有這麼多描述邊遠農村城鎮文化革命的場景,尤其是1967-1968年這段武鬥最激烈的文革歲月,是很難得的。借助文學作品探究解剖文革期間的一些人或事,是未來文革研究中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地域色彩突出 愛情描寫細膩
賀岩的《凡塵天歌》作為一部成功的文學作品,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對鄉村地域和愛情生活的描寫十分細膩,這在第二部《蜀水戀歌》中表現最為突出。作為再現重慶知青在川北鄉村的插隊生活,賀岩筆下的人物描寫頗具特色。《蜀水戀歌》中有大量展示當地鄉村生活的描寫,不乏色彩濃郁的川北鄉間方言,以及山城市井俚語等,充滿鮮明的地域感、時代感,也展示了城市知青與鄉村農民在民俗、文化、價值觀方面的碰撞與融合。賀岩作品成功從文學地域性這一角度切入,充份表現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神州西南地區城鄉歲月的滄桑感、苦澀感,頗能感染讀者。在當代中國知青文學的眾多作品中,反映不同地域、不同階段下鄉知青的喜怒哀樂,已成為知青作家的共識。通過插隊知青形象展示上山下鄉對當代農村習俗的衝擊,通過城鄉巨大落差對上山下鄉這場政治運動提出質疑,賀岩的《凡塵天歌》在這方面無疑做了有益探索。
賀岩作品對知青愛情生活的描寫也甚具特色。作品通過以城市知青成杰為主導的多條情感軸線的舖設,描寫了一系列城市知青與當地鄉民,城市新舊知青之間的愛情故事,通過“多頭”、“三角”戀愛的寫作手法,表現了蹉跎歲月中一代知青對婚姻愛情的徬徨,以及展示“愛情/回城”兩者間的時代絡印。《蜀水戀歌》中捲入愛情漩渦的人物眾多,作者深厚的插隊生活感受,令他對知青愛情的描寫特別豐富細膩,特別有時代感,充分展示在一個特定年代中,城市知青、農村青年的多元化感情世界。這些刻骨銘心、多姿多彩的知青愛情故事,深刻揭示了文革期間中國最底層農村的生活狀況,以及一代年輕人獨特的愛恨情仇。賀岩作品描寫主人公成杰愛情生活的篇幅最多,構思嚴謹細膩,不乏引人入勝,峰迴路轉的故事情節,顯示作者有深厚的農村生活閱歷,以及紮實的文學功底。賀岩作品對知青愛情的寫作是成功的,他筆下的這一個個的生動人物形象,展示了一代插隊知青的苦悶、孤獨與迷茫,展示了他們從幼稚走向成熟,從困惑走向覺醒,從盲目走向反省的人生歷程。
觸及當代政治 展示時代風采
與其他同類的知青文學作品相比,賀岩的《凡塵天歌》還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大量觸及知青回城後走過那段人生歲月,這恰恰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間急劇變遷的一個年代。賀岩以文學形式大膽介入這段華夏當代頗具爭議的歲月中,令他的作品產生新的社會共鳴,為同齡人中帶來不同凡響的感受。知青回城後走的這數十年,許多作品稱之“後知青時代”,它是我們國家翻天覆地的時代。賀岩在他的第三部《渝城放歌》中,以主人公成杰為中心,記載了他們回城後走過的求學、就業、成家、發展等一系列“後知青人生”足跡,作者通過主人公成杰參加高考、畢業任教、獻身教育的人生歷程,展示了一代知青文化人回城後走過的一段不尋常道路。今天,正是這批知青文化人構成當代中國知識界、文化界的主體,展示了新一代華夏知識份子的風彩。
作者作為回城知青中的幸運者,能考上大學,畢業後走上講壇,成為改革開放後崛起的新一代社會精英。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對國家前途,對世界命運的看法,在賀岩作品中得到了集中體現,這是令人鼓舞的。成杰進入大學校園後接觸到教育改革、人才培訓、學術民主等一系列當代校園的前沿問題,又曾面對社會學潮,六四風波、體制改革等敏感話題,然而作者並沒有迴避。在第三部《渝城放歌》的不少章節中,作者通過主人公成杰及其身邊朋友世界觀、價值觀的變化,表達了對中國當代歷史和時局的一些看法,頗令人觸目。尤其是第三部《大考前夕》這一節是描寫渝城知識份子參與、評論“八九學潮”、“天安門事件”的內容,不難令讀者感受到20多年前這場震驚中外的政治事件,今天在一代知青心目中的位置,以及探索文學作品對具爭議的政治事件如何描寫。歷史總是由後人去評價的,在當今中國錯綜複雜的社會環境下,一些具爭議的政治事件在社會難取得共識是正常的,文學作品應不應該介入?應該怎樣反映這些具爭議的政治事件?賀岩作品這方面也作了大膽嘗試。
後 記
在結束這篇書評前,我又翻閱賀岩的《凡塵天歌》三部曲長篇小說,內心一度陷入困惑迷茫。筆者與作者並不相識,但在重慶與他的短暫面敘中,我卻被一個患有柏金遜症知青作家的風骨所動容,令我對知青文學的時代價值和時代魅力,產生新的思考。作為一名與共和國同齡的“老三屆”知青,我對一代知青作家他們今天思想和內心世界,產生強烈共鳴。我應作者之邀寫這篇評論,只是一個與作者有相同閱歷的知青文化人的一點心聲,同時對知青作家應如面對這個時代的急劇變化,重新作一些思考。賀岩寫的《凡塵天歌》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為它展示了一個時代的風貌,留下了一代人的足跡,也留下了知青文學的永恆價值。
撰寫這篇評論期間,筆者有幸了解到《凡塵天歌》的出版經歷,並看到外界對該書的一些評論,頗令我感觸。作者耗時10年完成的這部嘔心瀝血之作,定稿後曾找過多家內地出版社,但都無法接納出版。其中當地一家出版社審閱書稿時曾給予很高評價,認為作品“成功塑造了巴蜀知青的豐滿藝術形象”,“如實地再現了知青各時期的真實生活和思想狀況,也展示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農村的現狀和風土民俗”,更賦予作品“貫穿革命理想和政治信仰,以及愛國主義、時代主義精神”,“既是一曲個人命運的贊歌,也是一部時代組歌”這樣崇高的評價。既然某出版社對賀岩作品的評價這麼高,為甚麼又不予出版呢?出版社的回复信中毫不掩飾地指出,是因為賀岩作品“涉及特殊歷史時期敏感話題,觸及到《出版管理條例》有關涉及文化大革命,涉及中共黨史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的選題”。出版社更在信件中建議,“作品內有關文革及林彪事件的討論,有關西路軍、學潮、民運等敏感話題最好刪除”。筆者完全理解該出版社的意見建議,也為作品最終通過其他方式能夠成功出版感到欣慰,然而正是在這種理解和欣慰之中,筆者深感要做一個有風骨作家是多麼的不容易,深感在政治現實和風骨良心面前,一個知青作家要生存發展,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筆者最後也給點贊譽作品的插圖。賀岩三部小說中留下了一些珍貴的插圖,這種做法在以往同類小說中並不多見,我對美術繪畫是外行,但高度欣賞這些線條分明,構圖簡潔的插圖,它充份配合作品文字的內容,大致反映了知青歲月不同階段的喜怒哀樂,充份利用視覺作用,激發讀者對作者內心世界的共鳴,起到畫龍點睛的閱讀效果。結束本文之際,筆者特附示幾幅小說中的插圖,因為這些特殊的畫面正正印證了作者在作品《自序》中的話:“那段刻骨銘心的知青歲月,不管是詛咒它還是贊美它,我們都只能面對,而不能遺忘”、“苦難是人生財富,正是眾多的苦難,開拓了知青這一代人的視野,喚醒了這一代人的變革意識,鑄就了這一代人的堅韌性格,激發了這一代人的聰明才智”。感謝賀岩農友和《凡塵天歌》的插圖作者,你們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我為你們感到自豪。
2017年底於香港北角寓所
[本文作者:张穗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香港資深傳媒人、澳門《訊報》專欄作家、香港書評家協會副會長、香港文學促進協會副理事長、旅港海南農墾廣州知青
一代知青的歲月天歌—讀賀岩《凡塵天歌》三部曲有感
下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