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礼赞—细读《凡尘天歌》所感
发布时间:
2020-01-08
来源:
印象重庆网
作者:
易 生

一部好的长篇小说犹如名山大川,它鬼斧神工、奇伟深远,其中还埋藏着无数的奇珍异宝和历史秘密。阅读这样一部作品,要想真正了解它的别样风情,得到它埋藏的瑰宝,没有三番五次的功夫是难以办到的。读贺岩老师二十年心血之作《凡尘天歌》,就让我较完整地经历了一次这样的阅读体验。
这部时间跨度长达六十年、生活场景丰富多变、人物数百且性格鲜明的鸿篇巨制,在我看来,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获得丰富而别样的阅读体验:
第一个层面的阅读体验有如周末进山,走马观花:步移景变,山奇水秀;过村绕舍,柳暗花明。一遍读罢,读者如果也是知青,自然倍感亲切,因为它真实地记录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读者如果不是知青,读后对知青一代人的经历就能有整体的大概了解,对一些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也印象深刻。而且还能感受到《巴山壮歌》斑斓瑰丽的传奇色彩,《蜀水恋歌》浓郁妖娆的乡土风情,《渝城放歌》豪迈奔放的时代气息。一般的读者收获了这些也可以满足了,起码他知道了中国的历史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热闹。
第二个层面的阅读体验有如暑假进山,下马赏花:时间相对充裕,不妨探看仔细一些,了解一代知青从大都市到小县城,从大巴山到蜀中丘陵,扎根的是一片多么丰饶而深厚的土地!从共和国初立到“三面红旗”、“赶英超美”,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到文革武斗,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借此竟重温了从“毛泽东时代”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六十年风云际会。看到作者把《凡尘天歌》这部传奇、这幅风情画、这部教育诗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时代挖掘得如此深、经营得如此细,使得传奇故事动人、风情画卷妖娆、教育诗篇引人入胜,不禁感叹一声:此书堪称知青文学中的惊艳之作!
第三个层面的阅读体验就有些别样意味了,犹如深山见古寺藏奇花:一院一室、一树一花都值得细细品味,都可能使人眼界顿开,获益匪浅。细品之下才知道,《凡尘天歌》是一部思考的记录,是一代人思想与精神成长的记录。书中展示人物思考、精神成长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内涵之丰富,蔚为大观,它包括:血统论兴衰史,知青运动史,红四方面军史,知青的性心理成长史,生存与人性,中国政治民主改革进程,中国教育改革进程,人生的价值与死亡的意义……林林总总,“上穷碧落下黄泉”,直至抵达哲学的终极追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向哪里去?——明面上是记录知青经历,实质上是求索时代精神,这才是《凡尘天歌》的精髓所在。这实在是一座宝山呀!
宝山游遍,满载而归,对《凡尘天歌》的解读可算告一段落。然而,有两个疑问始终挥之不去:第一,全书四百个左右形象鲜明的人物,除了那个“白天有吃的,晚上有日的”王书记,成杰周围都是好人。在那“人人被人整,人人都整人”的时代,成杰的运气似乎好得离谱了吧?第二,那根闪着奇妙光环的钢针,在全书中出现过七次,它究竟是何寓意?
带着这两个疑问,我再一次打开《凡尘天歌》,走进宝山更深处,去探究那点亮无数奇珍异宝的光华的“金手指”。终于发现,那“金手指”就是看似平凡无奇的——人性善。
人性即人的本性,是人类的共同属性。人性中善恶并存,为善为恶都自有其根源。但人是爱情的结晶,是大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其本性天然地更倾向于博爱、怜悯、感恩等善念善行,正如孟子所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世界上影响深远的几大宗教也无不提倡人的自省自律,扬善而抑恶。在近现代,对人性的认识更是理性化为人文主义。所谓人文主义,最普通的理解,就是一种以人为本、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学理论和世界观、人生观。一个人的思想与精神的成长成熟其实就是逐步认清人性、守住善、抑制恶的过程。而人文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哲学和价值观,其实就是普世价值——把“保障所有人的基本人权”作为社会底线和国民共识,是对抗暴政、摈弃专制独裁,争民主、要自由的理论基础。
但人性中“善”与“恶”的距离非常近,稍不注意,“性善”就转向了“性恶”。当“恶”的观念大行其道时,意味着人的生存空间正在异化。青少年成杰所处的时代是斗争哲学越演越烈的时代,“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本属于全人类的人性善的优秀品格却被认定为是资产阶级的专利而弃之如敝帚,主流舆论把人硬分为三六九等,“消灭阶级”变成了从肉体和精神“消灭阶级敌人”,文学作品(包括多数的知青题材作品)所表现的不是消灭别人时的快意就是自己被消灭时的痛苦和仇恨。成杰当然也逃不出这些政治漩涡,他斗过“地富反坏右”,打倒过走资派,还与对立派群众刀枪相见。他也尝过被斗的苦头:父亲是“阶级敌人”,自己成了“狗崽子”,遭人白眼挨批斗,还差点进了监狱。但《凡尘天歌》与众不同的是,它的主角成杰并没有因此沉沦于“与人斗其乐无穷”的人性恶,而是努力回归并保持自己的人性善。正是有着人性善的天然底蕴和理性觉悟,他才敢于冒险保护“走资派”周晋政,他才尽力呵护那支老弱病残的杂工队伍,他才多次火里水里舍身救人,他才为洪秀芸的死悔恨终身,他才能够领悟到爱是教育的最高原则,他才能够去慰问绝食的大学生……
成杰的人性善不是唯我独有的无源之水,它来自卖针老大娘慈祥的笑容——那根奇幻的钢针就是人性善的隐喻,它来自送小成杰回家的警察叔叔的肩背,来自困难补助讨论会上居委会主任的眼神,来自老场长深夜寻找成杰的火把,来自县安办主任罗致远的帮助,来自农村中学生夏有成的援手,来自招工张师傅的极端负责任……来自无数的草根百姓,成杰只是他们中的一员,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他们的存在宣示着:人性善可以被暂时摧残,但不会被彻底扼杀。
好像上天对成杰特别眷顾,大巴山林场、红青团、月亮湾、师训班、嘉大中文班、新疆独一中、渝城涂山中学……他无论走进哪里,总是碰到好人;每当他将要陷入绝境时,总会有贵人出手相助。如此设置情节,无乃太过耶?我以此请教于贺岩老师。于是知道,成杰的原型——贺岩老师经历的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在那疯狂的年代,人性中的恶招摇过市,公然地压抑人心中的善。然而面对横逆,贺岩老师始终坚守着自己本性中的善,敏锐地感知着身边众多的善与爱,并用这部巨著纤毫毕现地展现出来,是因为他坚信:“胸中有佛,所见皆佛。”他由切身经历深刻地认识到,“恨”不能拯救任何苦难,唯有“爱”才能让我们走出苦难,涅槃新生,就像狂风吹不掉人身上的棉袄暖阳却可以做到一样。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激活人们心中的善,抑制心中的恶,所以书中处处可见人性善的光辉,少有圣人也少有恶人。仅此一念,贺岩近佛。
在《凡尘天歌》最后,录音机中不断地唱着:“南无阿弥佗佛,南无阿弥佗佛……”这是一句梵语,译成汉语就是:无限光明、无限慈悲、无限智慧。《凡尘天歌》所唱响的就是这人性善的赞歌。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文字是语言的固化。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实质上是在通过阅读作者所铺陈的故事而阅读作者的思想,并透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而认识作者本人,甚至进而与作者共振共鸣认之为知己。耳顺之年有幸读到《凡尘天歌》,享受到“莫逆于心”的阅读快感,进而认识贺岩老师,正应了范仲淹《岳阳楼记》末的叹语: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人性之礼赞—细读《凡尘天歌》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