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族牺牲的川军
发布时间:
2020-01-07
来源:
印象重庆网
作者:
庞国义

川军是民国时期的一支地方杂牌军,他们手持低劣武器(一个连仅一挺轻机枪和五六十支步枪,有的步枪机柄用麻绳系着以防失落),身着布衣草鞋,身背斗笠,面黄肌瘦,营养不良。他们却在抗战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在为民族生存的外战中表现得十分“内行”。
他们怀着“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的坚定信念,在寒冷的冬季穿着单衣草鞋,踏出巫山夔门,义无反顾,一路向东,舍身亡命,异常勇烈,表现了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
在八年浴血抗战中,四川(包括原西康省和现重庆市)是抗战中提供军力最多的省份,略占中国抗日军队中的五分之一,故称“无川不成军”。常年在前线对日作战的川军建制保持6个集团军(共12个军,约30万人),先后出川抗战的总兵力达350多万,有64万多人伤亡,其中:阵亡263991人(包括饶国华、王铭章、许国璋、李家钰4名上将),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

在正面战场上,他们参加了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抗战相持阶段的长沙会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和桂柳会战等重要战役。作战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淅江、山西、山东、安徵、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和河北。
另外,四川每年还向正面战场输送10万到30万壮丁支援前线。
在淞沪会战中,首批出川的川军26师被评为战绩最好的五个师之一,全师四千余官兵,到撤离战场时仅存600多人,伤亡85%以上。
在枣宜会战中,川军作为主力参战,与兄弟部队一道,歼灭日军1.1万余人。第一支出川抗战的川军20军杨森部,从淞沪会战开始,无役不从,是三次长沙会战的骨干兵团,曾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珠影山战斗中全歼日军独立混成第九旅团山

崎大队。
宋美龄多次在对外谈话中称赞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英勇殉国的川军133师398团2营营长王超奎为中国军魂:“中国只有断头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守卫长沙的王超奎就是例子。”以此抨击驻缅甸、新加坡的英军。
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川军122师在敌重炮飞机猛攻下坚守滕县直至弹尽粮绝,为大本营调兵遣将围歼敌寇争取了宝贵时间。师长王铭章舍生取义,受重伤的300多川军官兵在城破之时不肯被俘集体就义。李宗仁叹曰:“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
身处西北窑洞的毛泽东闻讯后,也为王焕章的壮烈行为所感动,亲自提笔写下一幅挽联:
“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有一段故事在四川民间流传:
在一个寒冬腊月沉沉深夜,一位衣衫单薄的穷军人走到省城城门洞边卖汤圆的小摊子前,看来是又冷又饿,埋头呼呼呼地只顾吃汤圆。眨眼间,穷当兵的却不见了!卖汤圆的小贩恍然大悟:当年出川抗战的川军苦啊,是哪个赴国难牺牲的“无名英雄”从阴间来吃汤圆了!
消息传开,百姓们都哭了:“天冷了,他又冷又饿,莫让他在阴间受苦啊!”于是一家又一家,流泪端来一碗又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到川军铜像前祭奠。
讲述这个故事,讲述者和听者无不泪流满面,悲怆涕下。这哪里是传说?这是家乡父老对千千万万出川抗战阵亡将士的深切悼念啊!
【作者:庞国义,男,文史研究工作者,著有多篇文章在《龙门阵》《炎黄春秋.》等刊物及网络平台发表。】
【责任编辑:风烟尽】
声明:本栏欢迎各种题材的纪实文学、人物传记、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写实书画;投稿须为作者原创,在报刊杂志公开发表过的稿件请注明出处,200字以内作者简介,并且没有在其他微刊(公众平台)发表过,严禁抄袭、侵权,文责自负,本微平台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投稿邮箱: 憨憨:101024125@qq.com
胡笳十八拍 :3346794551@qq.com
为民族牺牲的川军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