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灶神的习俗
发布时间:
2019-12-26
来源:
印象重庆网
作者:
李正权
说明:今天腊月初一,腊月二十三就要祭灶神了。民以食为天,要食就要有灶,灶就代表着食,乃民间第一大事。过去,灶神在民间的地位是最高的。如今有吃的了,吃的也多了,甚至吃不完,城里人也就不再祭祀灶神了。或许也是好事吧!

中国是信奉多神的国家,在我国古代人们信奉的众多神灵中,灶神在民间的地位是最高的。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即指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神。灶神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在民间供奉,秦汉以前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玉皇大帝还派遣他到所在的人家来考察善恶。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灶神就要离开人间,上天去向玉皇大帝禀报 这家人这一年来的所做所为。因此,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也叫作“谢灶”。
古时祭灶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上至皇宫、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对灶神都是毕恭毕敬。据有关资料记载:每年腊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宁宫大祭灶神,同时安设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礼,以迎新年福禧。祭灶这天,坤宁宫设供案,安放神牌,神牌前安放香烛供品,殿廷中设燎炉、拜褥。像民间一样,在灶君临升天汇报工作前,要用粘糖封住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胡说八道。祭灶时,宫殿监奏请皇帝到坤宁宫佛像、神像、灶君前拈香行礼。礼毕,宫殿监再奏请皇后依次向灶君等神位行礼。
但是,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谢灶之期,民间有所谓“官三”“民四”“邓家五”之。“官”指官绅权贵,习惯于腊月二十三谢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应在腊月二十四谢灶;“邓家”是指住在水上的人,则在腊月二十五举行谢灶仪式。但是,民间百姓大多选择腊月二十三谢灶,希望因此沾上富贵之气。送灶神的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就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送灶神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这些又黏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住灶神的嘴巴,让他回到天上时多说些好话。也就是所谓的“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黏住了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也有人用酒糟去涂灶神,称之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以便少打几个小报告。
唐代著作中,就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因此,祭灶神也就是祈福免灾。在祭灶神时,要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神像撕下,连同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神上天。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于是,仪式便顺利完成。焚烧一个用竹篾扎纸糊的马,是作为灶神上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和干草,作为灶神和马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此外还要焚香、叩首,并在灶坑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喃喃叮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之类的话,目的是祈祷灶王向玉皇上帝奏报这家一年来的种种善事,不要讲坏话。
送灶神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宋朝诗人范成大有一首叫《祭灶祀》的诗,把民间送灶神的习俗刻画得入情入理、淋漓尽致。在老百姓眼里,灶王爷并不是纯粹的铁面无私,也不是专打小报告的卑鄙小人,而是一位通情达理、圆滑世故、稍加贿赂就替人消灾免祸的好好先生,很迎合普通群众的世态。全诗如下:“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送灶神的习俗
下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