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旧话 ——游阆中分巡川北兵备道署有感
发布时间:
2019-12-24
来源:
故人旧事百姓记忆
作者:
喻泽先
四川阆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据《路史》载:伏羲之母华胥孕羲于今阆中的南池(古称彭池)而降于甘肃天水。禹分中国为九州,阆中属梁州。商代属巴方。周武王封姬族于巴子国,都城设江州(今重庆七星岗,尚有巴蔓子墓)。战国时,楚屡侵巴,巴子国北移,周显王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迁国都于阆中。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派张仪和司马错入蜀顺势灭巴,建置巴郡和阆中县。隋时因避皇帝父讳而改称阆内县,其后历唐、宋、元、明、清朝,一直称为阆中。其间2300多年的历史,岁月苍苍,可谓悠久。
阆中地处嘉陵江中游,城四围是山,江水绕城三面流过,自古是山川秀美、丰饶富庶之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灵则人杰辈出,文化底緼培植深厚。从汉以降至清,阆中俊彦外任为官和宦籍于阆中的贤官良将多达116人。民国至新中国建立时的革命志士仁人也有13人。唐时杜甫,于广德初年,两次游览阆中的山水和名胜古迹,写下了《阆山歌》《阆水歌》《滕王亭子》《玉台观》等名诗。北宋画家、诗人文同,慕阆苑山水,常来此地旅游,留下了《东园十咏》组诗存世,游阆开元寺竹轩,画有墨宝《墨竹图》传今。南宋诗人陆游,乾道八年途经阆中,游历这儿山水后,很是喜爱阆中,他在锦屏山上的杜少陵祠观望阆中城,由衷赞美地吟唱:“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锦屏。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郭如丹青”的诗句。他对阆中倍感亲切,甚至有“残年作客遍天涯,下马长亭便是家”,“莺花旧识非生客,山水曾游是故人”的兴叹。苏东坡有言:吾乡安处是故乡。在中原遍地狼烟,南宋偏安一隅,蜀地阆中安定祥和的景象,真使陆游“直把它乡当故乡”了。寓居于阆中的文人才子如元稹、房琯、司马光、苏轼、杨慎等人,都为古城文化增光添彩。尤其是此地尹、杨两家四状元,既夺得蜀地状元乡第之冠,更让阆中文化熠熠生辉。
阆中悠久的历史文化,虽经历朝历代兴亡更迭的影响,但植根于社会土壤、人民大众中的文脉不会断止。时至今日,古城内外仍保存有桓侯庙(张飞庙)、华光楼、文庙、贡院、分巡川北兵备道署、滕王阁、读书岩石刻等文化遗存,令国人痴痴想往,引来游人如潮,让他们留连驻足。
我为川人,不游阆中是毕生的遗憾。前年国庆期间,阆中古城中人山人海,摩肩接钟,我只是走马观花般地跑了一下,未获得古城历史文化的一鳞半爪,便匆匆作别。今年十一月,我再度重游阆中,用几天时间,让我慢慢地浸润在它的文化氛围里。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分巡川北兵备道署”(人称道台衙门)中的对联和诗文。
入得“状元牌坊”后,顺着石板路前行,到中天楼右转,行不多远,向右再拐,眼前豁然一平坝,坝侧便是我要去的道台衙门。
因不是节假日,游人虽多但不拥挤。进入署衙之地,抬头见那仪门的门柱上,一副对联让我浮想联翩,思接古今。联曰: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这封建衙门上的对联,是每日都在提醒下轿入衙的官员,你来此地是与这儿的百姓有缘,既是有缘,就得好好珍惜这种缘分,不可在百姓中颐指气使,作威作福,欺压民众,正如衙中“思补堂”联所说:“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民为国之本,本固则国强,欺民害民就是在削弱国的基础,挖国家的墙脚。如若国之不国,你又去何处为官呢?上世纪七十年代,《参考消息》报导了一条惊心的消息:“柏林墙”拆去,东、西德合并,东德的官员去西德守传达室,人家都不要。真是“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呀!为政何以待民,这是一个让古往今来的官员,都要深思的问题。为官更不得去搜刮钱财,贪污受贿,中饱私囊,损公肥私。这些腐败行为,将会腐蚀一个政党的肌体,掏空政党的灵魂,导致这个党和政权失败。1974年,我们几个同龄人,在本城南街“三六九茶馆”喝茶,闲聊到国民党几百万军队被共产党打垮而败退台湾。此时邻座一老者,插话说:我七十多岁了,我亲眼见到国民党从腐败垮台。那时我们年轻,涉世不深,阅历太浅,不懂得腐败对党和国家的危害,当作耳边风吹过就算了。几十年过去后,耳闻目睹的事多了,才认识到老者的话确实有点份量。腐败能亡党亡国,官员又应如何拒之呢?署衙二堂的“思豫仓”联写得好:“一丝一粟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衙中“思补堂”联说得更清楚明白,联曰:“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果能如此,善莫大焉,党之有兴,国之有祥。不要错误认为你受的贿,是那些老板们、下属给你的,究其实质都是国库的钱财,这些钱财正是民之膏脂,用现代话讲,就是纳税人的钱。封建时候的国库,是当朝皇帝的,胆敢在皇帝老儿的包包偷银子,那还了得,不要说是一般官吏,就是皇亲国戚也是要杀头的。清朝富可敌国的和珅,落得满门抄斩的结局,就是一例。现代有个笑话很经典:说的是一个很有钱的老闆,安排他儿子当採购,这儿子满足了对方的要求,签了合同后,竟然向对方伸手索要回扣。你说这儿子要的是对方的钱或是他老子的钱?故当官不要去刮那点民脂民膏,既然入了宦途,宁可要自己的名节,青史留名才是最好的归宿。恰如大堂前“取节轩”联所说:“春雨无私先拜清风二字,青筠有节长留正气一身。”为官处理民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做到问心无愧。与“取节轩”相对的“柏台亭”,亭柱上书有一联:“每临案牍天常鉴,一洗尘嚣心自醒。”它时时在告诫官员,这“天”是百姓,你的一举一动,百姓皆有耳闻;这“尘嚣”是你的私心杂念。经常清除自己的私心杂念,息息省身,扪心自问,就能克己奉公,成为百姓称誉和爱戴的好官、清官,那么,你一生政绩将成为世代相传的口碑,你的英名,也如“兵房”联所写:“正气昂昂巴山巍巍万丈,清风习习循吏煜煜千秋”而载入史册。
阆中道台衙门鎸刻的对联,是得到封建王朝的首肯并要求他下属官吏,日日看,夜夜思,真正做一个爱民护民、清正廉洁的官员。可以说,遗存于衙门里的这些联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文化,就是在当今,仍有借鉴和继承的价值。尤其是党和国家,把反腐倡廉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治国即治吏,治贪先治官”。那么,党和国家的一切干部,无论职务高低,官职大小,都应除私念、去贪慾,时时撞响清廉的警钟。更何况,我们是无产阶级的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党的宗旨,国家的性质,决定了你的思想觉悟、思想境界都应高于封建官吏。你从人民群众中来,就应回到人民群众中去,倾听民众的呼声,了解他们的疾苦。民生无小事,国计常与民生相连。道台衙门二堂有一联,上联:“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指明了为政的要领;下联:“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国计民生所关”,说出了政事的实质。为官一任,主政一方,要权衡事情的轻重,处理事情要分缓急,要把民生的事放在首位,诸如经常停电断水的事,它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解民众之所难,纾民众之所困。老百姓会为你翘上大拇指。若轻重倒置,缓急不分,把民生的事搁在一边,忙着去搞那些突显个人政绩的改道、修房子,百姓所急的事搁在一边、得不到解决,他们还是要骂娘的。电影《七品芝麻官》有句台词说得好: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所以,修房改道诸类之事小,民生事大。能及时解决民生的事,就是最大的政绩。
世事难说难料,纷纭复杂,剪不断,理还乱。当一个好官也许容易,做一个不贪财、不受贿,拒腐蚀,永不沾的清官就有点难。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商业化时代,什么都是商品,灵魂可以出卖,操守能够变钱,乌纱帽也可让铜臭浸染,稍有不慎,就会跌入万刼不复的深渊。据说某县一干部,老闆花了两百万元,为他买了个书记当。后来,卖官的领导“东窗事发”,“拨出萝蔔带出泥”一窝端。可见,国家干部要不被“铜臭风”薰倒,不让“耳边风”吹晕,要在“众人皆醉”的世道里“吾独醒”,不在思想上筑一道防腐拒蚀的“屏障”,那真是危险的。在这里,不妨把阆中道台衙门中三堂墙壁上的“官箴”即为官之道看一看,也许能获益。这“官箴”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愠,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为官的准则就是要做到公和廉。下属不怕你领导训他骂他,而敬畏你领导廉洁不贪;老百姓不看你本事有多大,而是看你办事是否能公正。领导不贪,下属谁个敢刮民财;办事出以公心,就能明察秋毫,公正而不偏不倚。古往今来,做到了“公廉”的官,何尝不是一个好官、清官,受人尊敬和爱戴。焦裕禄、孔繁森就是党的楷模,被百姓千秋称颂的好干部、好领导。
游罢阆中分巡川北兵备道署,读完全衙所刻的对联诗文。我在寻思一个问题,自从国家的出现,政权的产生,无论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执政的王朝或政党,都要求自己政权属下的各级、各部门的官员,要清正廉洁,不可有非份所得;处事要慎,不能枉断生非;工作要勤,切勿懈怠误民。用“清、慎、勤”来要求官员,来整肃官风。因官风和民风互为里表,官风影响着民风,而民风的变化却是官风好坏的晴雨表。官风清,则民风淳,世风则海晏河清、和谐文明;官风浊,则民风刁,世风则乱象丛生。人们常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这社会病态的病根十有八九就在官衙。所以,党和国家把“反腐倡廉”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老虎”要打,“苍蝇”要拍。这是顺民心,合民意,强国富民,巩固政权,开创盛世的必由之举。
阆中道台衙门中的对联、诗文,虽是前朝旧话,但在中华民族努力奋斗,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把旧话重提,对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党和国家的干部,都是大有裨益的。最后,还是用署衙二堂中的一副对联共勉吧:
民情当无顺逆从修齐治平可开盛世
官品何论高下能廉明公正才是青天。
前朝旧话——游阆中分巡川北兵备道署有感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