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底部版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重庆新印象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19006879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重庆
  
您的位置:
首页
>
>
>
胎漏大竹林

胎漏大竹林

作者:
李秀瑜
来源:
印象重庆网
2019/12/19
浏览量
【摘要】:
胎漏大竹林

  写生画画,特别是西画写生,画者总爱找古镇老街或破房旧厂。路人不解,“放着高楼大厦、新桥立交不画?却专画那些陈旧的老屋?”回答这个问题不难,能否理解却是另一回事了。画者一是怀旧,二是寻找有造型多样的建筑物、三是老物件色彩丰富。现代城市建筑千篇一律,南北同景。缺少变化是美学大忌,所以,画者喜欢在历史废墟中寻乐,如同文学家喜欢城南旧事。

  

 

  前日,画友赵建龙、刘庆、王德伟、摄影师秦毓平相约,前往渝北大竹林写生。

  大竹林位于重庆嘉陵江东岸,两江新区西南部。面积21.3平方公里,虽然属于经济特区,却是特区未开发的死角。

  

 

  曾经辉煌一时的红砖厂,如今厂区道路破裂、小路泥泞,杂草丛生。绿茵包围着塌陷斜倒的宿舍和车间厂房,一派荒凉破败。但是,太阳却给这里带来了另一番景观,冬阳照耀下的旧砖红墙色彩明快、醒目,深褐色屋架参差不齐地支撑着蓝天,阳光下的野草在旧屋阴影衬托下,黄绿跳跃,张显着生命的顽强。这里虽然没有蓠芭竹林的田园风光,没有枯藤老树的苍桑,却有绿树残墙无人家的凄凉。

  

 

  大家选好各自的位置,扯开架式,调色入画。同时七嘴八舌地述说着道听途说的往事。

  有说:这红砖厂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苏联老大哥援建的。我想这烧砖瓦的活路,咱中国已有七千年历史,何需老毛子引入?对此表示疑虑。

  

 

  有说这红砖厂机械化成度高,是重庆地区为数不多的国营机制砖瓦企业。改革开放之初,红砖厂曾经迎来一波产销高潮。城区附近农村土地下户,自主经营,收益增加。有了钱大家纷纷拆草屋建砖屋,拆旧房建新房。平时不起眼的红砖,成为城乡的抢手货,买砖要上级批条子,拉砖则要熟人排队。可好景不常在,好酒不常有。

  

 

  80年代初,首轮改革的春风,催生了无数的乡镇企业,各地纷纷建起自己的砖瓦厂,凭着低工资、低负债和庞大产能成就的价格优势,很快把国营红砖厂逼得关门停产。

  

 

  大家边画边聊,自然说到这手中之物,绘画。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意思是说世上之事变化返转,难以预料。

  

 

  

 

  早年学习美术,所接受的前苏联教学方法,基础学习讲构图、造型、结构,色彩讲调子、笔触。创作讲工农兵、讲高大全。改革开放,国门打开,画者看到了来自西方的艺术。哦,才知道所学的东西原来是别人十五、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写实艺术,甚至还谈不上艺术,最多是技术。责怪上世纪初留学西方的艺术家,引进了过时的东西。西方流派众多,哪一派都有道理,怎样画?成为这几十年来画者的困惑。

  

 

  

 

  把调色板的颜色混几下涂在没有具象形体的画布上,抽象满满,然后取一个雷人的画名,《爱情》、《末日》、《天堂》等等,你看不懂?你看懂了就不叫艺术,他看不懂?就是不能让他看懂,画者本人未必看得懂?懂了就不画,画了无需懂。要画想到的,不画看到的。

  

 

  

 

  

 

  有画了几十年的学院派教授说,真不知道啷个画了?绘画不是照相机,不是复印机,不要复制现实,不能有框框,要自由发挥。绘画是文学、哲学、音乐等多学科艺术交汇于视觉之物,传达于人眼。昨天学的、画的全部错了,今天应该毁了重来,好!重来就重来,重来啷个画?不晓得!

  

 

  咱这重庆城有三个“画家村",一是李子坝嘉陵江边原四川省美协专业画家聚集之地,以延安来的版画家为主,曾经创造了抗战、内战、大跃进、文革时期许许多多的著名版画,荣耀了一个时代。二是綦江古剑山画家村,是现在学院派教授级画家聚集地,这些年,也没见什么有点影响的佳作面世,只是障显了画家有钱,幢幢有西洋痕迹的“创意”别墅。名贵轿车、跑车显示了经济时代的娇子,富裕奢侈。三是巴南樵坪松庄,笔者取名“疯庄”,是因为住有几个自称不结盟画者。其中,以阿疯为代表。因为,不受体制约束,在哀痛中追求凤凰涅槃,至于涅槃后的生成物是什么?仍然是困惑。阿疯的探索精神值得赞叹,敢说、敢画、敢于思考吴妈与张寡妇以及阿Q与中国男人百年之变与不变。

  

 

  冬日的夕阳来得太快,惨淡的一绺金色,慢慢消失于灰朦朦的天空中,茫茫雾霾重新笼罩大地。画布上的颜色涂得差不多了,收拾画具回家。

  启动车辆,发现不顺?哦,废墟之地暗藏芒刺,胎漏大竹林。出门画画的好心情也如这车胎泻散全无。

  (插图赵建浓、刘庆、王德伟、秦毓平、李秀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