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山访古》
发布时间:
2019-12-11
来源:
长龙山人
作者:
长龙山人
在重庆市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东北部,有一个叫郁山的古镇。那里山深林密,交通闭塞。幽深,静谧,历史上与外界交往甚少,鲜为人知。只是因为有一个叫李承乾的外乡人客死于斯,又被大唐的史官浓墨重彩地抹了一笔之后,才让儿时的自己记住了这个地名。
李承乾,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同样鼎鼎大名的长孙皇后之嫡长子。他的名子来源一般认为有三。一是由祖父唐高祖李渊亲赐。二是因为出生在长孙皇后所居的承乾宫而得名。三是李世民酷爱之,以承接乾坤之意为其名。三个说法,一个意思,希望此子,承接乾坤,领袖大唐江山。
太宗多子,十余个子嗣中,长孙皇后为他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承乾,次子李泰,三子就是后来娶了则天武后的高宗李治。《新唐书》载:李承乾,生于公元619年(唐武德一年),唐德二年尚在襁褓中就被封为了恒王,唐德八年,刚满八岁时即被立为了继承大唐皇统的东宫太子。
李世民舐犊情深,为让其能成为一代明主,曾精心安排硕儒孔颖达,名臣魏征、房玄龄等人为太子师,悉心教授该子。少时的李承乾也还是"天资聪颖,尊师好学,学有所长”。但随年龄的增长,特别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接班人位置的显赫。渐渐使他养成只听得身边一帮趋炎附势小人的阿谀奉承,听不得良师益友半句逆耳忠言的恶习;且曰渐沉溺酒色,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每况愈下。
贞观十六年(公元643年),因恐被同胞兄弟李泰夺嫡,更是不顾手足之情,欲杀之而后安。未遂,又因惧怕阴谋败露,进而与叔父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驸马都尉杜荷等人密谋逼宫,而犯下谋逆大罪。
按唐律,太子谋逆,法当问斩。《唐书》载,"参与太子谋逆之臣悉数伏法”。而主犯李承乾却仅被贬为庶民,由长安流放当时地属黔州的郁山古镇。
至于李承乾得以免死的原因,史家一般认为有二。一是世民爱子太切,不忍杀之。二是长孙皇后去世前曾求世民无论如果也要保存爱子李承乾的性命。世民与长孙氏伉俪情深,答应于前。所以也就宁可违了大唐法度,也不愿爽与长孙氏的生前之约,这才赦免了太子的死罪。
然而山人以为,李承乾免死的理由,其实还可再加上一条。秦汉以来,封建皇位的继承方式,一般都是采用“嫡长子继承制"。但李世民自己就不是嫡长子,他的得位,也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了长兄李建成,逼得李渊退位,方才上位的。
所以若真以逼宫之罪杀了李承乾,这对于也曾有过逼宫历史的李世民的名声来说,是会有些大不利的。这也才能解释清楚为何李承乾客死黔州郁山镇的消息传到长安之后,李世民竟做出,"为之罢朝一日,恢复爵位,并葬之以国公之礼"这么一个有悖常理决定背后所隐藏的真正原因。
与友人来到郁山古镇埋葬李承乾的白池村时,已近黄昏时分。按着村民的指点,沿一条荆棘丛生,杂以半人多高衰草覆盖的崎岖山道,拨草探路,相携而行。但觉身旁山风阵阵,松曳涛吼;远处天际,愁云锁日,沉沉暮霭。北望长安,山长水远,乡关万里;俯观荒冢,杂草丛生,文湮碑殘。曾几何时,父母身边锦衣玉食的心肝宝贝;大唐一代前程无量,炙手可热的太子承乾,却因自己政治目光的短视,行为习惯的乖张,生活状态的荒淫,内心世界的凶残,一步步陷入了与荒野孤魂为伴的不归深渊。也成为了他那痴心父母心中永远的遗憾与悲凉。
荒岭遥奠,抚今追昔,几多历史的肃煞与怆然瞬间袭上心来,且久久挥之不去。 友人叹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前车之覆,后车为鉴。今之人,谨鉴"。
余亦为古风诗一首以为志。
《吊郁山古镇承乾太子墓》
郁山郁水郁阳秋,北望长安觅旧踪。承乾墓前说承乾,纨绔自古竹篮空。
长龙山人 戊戌年孟秋于彭水之郁山
《郁山访古》
上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