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City walk 国际村探秘
City walk 国际村探秘
作者|黄药师
【City walk•起源】 Citywalk最早的概念来自于英国伦敦,在那个充满了历史文化的城市里,人们用行走的概念来体味自己的城市,用脚步发现身边的美丽,奉行travel as local(像当地人那样旅行)的理念。永远怀着一颗童真的、求知的心,游走在自己不设限的城市里。 步行是一种回归原始的方式。帮我们重新理解一座城市的空间和时间,能够提供一种穿越时光的视角,去体会历史上城市居民的生活状态。由此带来的体验和思考,能让你鲜活的感受到一座城市的生命。
CIty walk,一个深受游客喜欢的旅游方式,与重庆山地地形尤为契合,所以探索重庆用“走”的方式是最佳的。 不仅可以避开堵车,避开商圈,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用步量体会重庆勒个城市最初的样子。
。。。
▲两路口:
旧时出重庆分道口
一路通成都
一路通川北
▲(图片来自网络)
▲重庆市两路口跳伞塔遗址
▲(图片来自网络)
▲重庆两路口跳伞塔建于烽火连天的1942年,曾经是抗战飞行员培训基地,健儿们由此飞上蓝天同日机血战。其设计者是中国一代建筑宗师杨廷宝。
重庆两路口跳伞塔是亚洲仅存的二战时期的跳伞塔。1954年重庆市成立跳伞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跳伞运动员。2000年9月,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身为一个重庆人,最值得骄傲的是她光辉的抗战往事,在当时全国大部沦陷情况下坚守西南重庆并使之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二战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和第二次国共合作所在地。
▲仰望急救中心大楼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8年8月,美国驻华大使詹森率美国驻华大使馆人员迁渝。美国驻华大使馆位于渝中区健康路1号,保存基本完好。
美国驻华大使馆位于渝中区健康路1号,保存基本完好。其建筑坐西向东,仿巴洛克式砖木结构,面阔32.5米,进深12.73米,通高10.73米,有房屋28间。同时迁渝的美国新闻处,其办公楼现为重庆村57-1号,亦基本完好。建筑坐西向东,西式砖木结构,一楼一底,共有房间15间,面阔26.2米,进深7.4米,通高8.7米。美国新闻处当时编有《新闻资料》周刊,公开发行。1984年,原美国新闻处处长及办公人员访问重庆,曾专程到此处参观。2000年9月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美国大使馆内部建筑结构
▲会客厅
▲展厅历史资料
▲重庆大田湾体育场,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大田湾。1951年在贺龙的主持下辟建,1956年5月竣工,占地约12万平方米,是新中国第一个甲级体育场,作为重庆市体育比赛及训练的重要场所。
由于长期废置,大田湾体育场如今破旧不堪。2012年11月,有网友将场内菜地照片传到微博,称"重庆首座甲级体育场成菜地",引发网民热议。
平凡街巷里隐藏的硝烟岁月,
历史的点点滴滴和风云变幻
▲国际村
重庆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
其实也有许多说不完的底蕴。。。
我超喜欢的一件事
就是走进城市的大街小巷
用相机去记录那些日常的事件
你会在偶然间
与这个城市最本源的内在灵魂相遇
这往往是这个城市的人
以及这方水土多年来积累的品质
▲这里的历史文化墙上所放图片
向来客们诉说着那些峥嵘岁月的故事
抗战时期,国际村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居民,当时在山坡上有一些美国、英国侨民的住宅,和一些外国机构,在国际村的制高点还存有当时保护这些外国机构和官员的暗堡。这些可能是国际村名字的由来。
抗战时期以这个地区为核心的
李子坝、两路口和佛图关
云集了多国外交机构
外交人员以及国际友人
国际村也因此得名
至今这里还有保留完好的
美国记者楼旧址
石碉堡旧址等建筑
▲很有年代感的门牌
国际村里面还有很多
当时来看比较神秘的地方
比如这里的无线电台旧址
。。这是抗战时期的一座
无线电监听、干扰电台
进行着对敌干扰和监听的工作
当时这里竖立了一根
50几米的天线木杆子
现已不复存在
▲山顶的平地空坝
▼现已成居住户的庭院
跟着路牌指示来到英国海军俱乐部旧址
看起来是一处不大的普通平房
居民在此处落户
如果不是旁边的指示牌
是真不知它还有这么大的来头
▲▼相隔不到10米的美国记者楼
▲国际村抗战建筑群文保牌
▲美国记者楼下的石碉堡
现在依稀还能看见当年的石质墙面
在七八十年前,周围没有建房
这里是国际村的制高点之一
可俯瞰脚下的长江和珊瑚坝公园
▲石碉堡遗址
如今石碉堡外墙已刷上水泥
当年它是作为抗战时期
重庆市城防工事布局的一个点
一直扼守在国际村、
嘉陵新村这一片的制高点上
如今岁月蹉跎
石碉堡也成了附近居民生活的居所了
▲石碉堡现居几家租赁户
▲狭窄的木质楼梯
▲雕花的木质回廊
美国记者楼和英国海军俱乐部
相距不过10来米
是一栋两楼一底的砖木结构
中西结合建筑
外墙是青砖、有木质楼板和
回廊梯道、还有小阳台
▲青砖的墙体
凝重的历史
它的布局为“船”的形态
走进小楼,虽然有些狭窄
但是房间布局严谨
掉了漆的木质楼板
仍然能想象当年楼里的繁华
▲小楼和远处的现代化高楼
显得格格不入
虽然国际村有着厚重峥嵘的历史
然而如今这里并没有那么多
缅怀和追思的氛围
除了那些展示墙和告示牌
还在告诉来者那些岁月外
这里的居民们倒是都其乐融融
独享这片喧嚣城市中的净土
▲国际村通往鹅岭(二厂)的步道
春天的黄叶
散满步道
历史的穿越
渐行渐远
…………
顺着社区内的步道爬上鹅岭
5分钟不到就是今天的网红地——贰厂
所以这里给人一种新旧交替的恍惚感
▲在二厂的观景台打望长江风光
▲爱情天台
收费勒样
▲鹅岭印制二厂内有个酒吧,叫"笨精酿啤酒",店名"笨"取自老板名字Ben的谐音。店里主打精酿啤酒,啤酒都是由Ben自己酿制。五月的一个下午,我们在店里见到了胖胖的Ben,中等身材,戴着一顶红色的鸭舌帽,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他一边忙着给顾客点单,一边在吧台接酒。和我们把酒言欢。。
▲品尝啤酒也嗨皮啊
▲鹅岭公园导游图
鹅岭公园,前身为礼园,也称宜园,位于重庆市渝中区鹅岭正街,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占地面积66254平方米
鹅岭公园由石绳桥、艺卉园、瞰胜楼等多余处景观组成,是晚清重庆富商李湛阳为他父亲李耀庭修建的私人花园;1958年,正式命名为鹅岭公园,并向游客开放。
1962年2月,重庆市人民委员会及人民政府公布鹅岭公园烈士墓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鹅岭公园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澳大利亚大使馆旧址
▲土耳其大使馆旧址
▲丹麦大使馆旧址
▲飞阁
飞阁,位于鹅岭公园北端,建筑面积319平方米,砖木结构,碧瓦彩檐,中心为六角形阁,沿阁状若飞鸟,故名飞阁。飞阁地面为包浆的水磨石,原木地板,肌理的墙面,暗红柱子,门前是上山公路,周围绿树环绕。。。
民国28年(1939年)初,鹅岭公园飞阁始建;同年夏天,蒋介石和宋美龄住进飞阁,
民国29年(1940年)-民国34年(1945年)8月,飞阁为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先生居所。
▲相机,电话,很有年代感
▲留声机
▲正在描绘飞阁平面图
“会呼吸”的鹅岭百年石屋:清末西南首富避暑房,比室外低10℃
▲石屋结构并不复杂,一正两偏共三间石室。
典型的中式结构,无处不在的知了造型窗格装饰、正门上的中国结、正厅中的八仙石桌,无不是传统中国味。但再细细品味,又有不少西方建筑元素——连续三个拱形穹顶,大门口也用上了罗马柱,正厅顶上的浮雕狮子,显然也不同于中国传统雕塑中的造型,而是更加写实的风格。
▲桐轩石屋正门两侧镂空雕刻着“桐轩”二字
与中国结对应的是六芒星装饰,正厅三堵墙上又分别是对应八个节气的天体图、清末民初时的中国地图, 以及当时的世界地图。在这份世界地图上,绘有各大洲、大洋的名字,使用的亚细亚、阿非利加的译名,南极洲被称作“南大洋”。
▲桐轩石屋的屋顶采取拱顶结构,十分牢固
从这些细节不难推测出,屋子的建筑年代应有100年左右的历史。置身于石屋之内,体感温度比室外自是降低了不少。偶然吹来的丝丝凉风,更让人顿感惬意。透过树影,眺望到嘉陵江与对岸的江北区,不失为一个消夏纳凉的宝地。
▲桐轩石屋大厅正墙上,是一幅1911年的中国地图
▲大厅左侧是围绕太阳农历的八个节气
▲桐轩石屋大厅右侧是一幅世界地图
▲发现之旅
▲绳桥
▲石绳桥
石绳桥,位于鹅岭公园中部,是鹅岭公园标志性景点之一,S形石桥,由桥梁建筑师李和阳设计,榕湖因地势落差分为上、下2层,绳桥在榕湖上层,绳桥下有2个不同方位的八字形石拱,从桥的两侧看桥孔均为一大一小,桥的着力点下端,为钟乳石相嵌,因石护栏外形像2根粗大弯曲的绳子,故称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