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的秘密——为什么峨眉?
发布时间:
2019-11-26
来源:
劲芝缘
作者:
光头章
前几天,路上偶遇过去的老领导,热情的打招呼,对我说:看了你写的文章,觉得你还是个小孩子。寒暄过后我在想,也许领导们习惯了八股文?不习惯这猛然来到读图时代与调侃?其实,说得最多的人觉得开始写回忆了,你便老了。好吧! 你们看我来写,老我一个好了。
历史终究是要解密的,最终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闲谈,人生短暂到来不及看完人类历史,那就让我们慢慢解开与自己有关的历史秘密吧。
我们小时候真的不知道,唐院为什么到了峨眉?甚至有关学校的一切都不知道,而且也没有很想知道的愿望,家长当着孩子面也是很少谈正事的。
我们看着大门口“西南交通大学”那几个毛主席的字,就以为是毛主席让我们来的呢。
反正觉得毛主席写了校名字,那还用说吗。后来才知道是茅以升曾经请毛主席写过“交通大学”四个字,也不是为唐院一所学校去写的。也是后来才知道,前面“西南”二字是到其他地方找的毛主席的字,拼上去的。
凡是老唐院的人都知道,唐院有本部、一分部、二分部、三分部,这种格局的形成,完全是因为开滦煤矿在唐院地下挖煤,造成了地质的不稳定造成的。
正是因为开滦煤矿的采挖,才造成了老唐院不能在本部扩建,修了分部。就好像当时挖煤最重要,所以学校也一直存在着整体搬迁的问题。
由于一直存在搬迁的问题,所以唐山铁道学院在五六十年代,始终都在不停选址当中,很多人为学校搬迁不停的努力着,这并不为大家所共知。
有两次机会差点落户在北京,唐院当时名气很牛,连中南海里副总理都要过问搬迁事宜,不然我们现在就成北京人了。北京主要已经有了一所铁道学院的原因,最终被否定了。
还有曾经落户天津、兰州、大同等地的可能,有些也已经做了前期准备、甚至建设,但是最后也都没能成行,这都是五十年代的事了。
但是,到了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开始了。其实,我们这个年纪很多人不懂“三线”的意思,简单说,这是毛主席那个时代的战略思想,苏联美国都得提防。把国家分成了三条战线,一线、类似于遇到外敌的前线,二线、就是支援前线的中间地带,三线、就是大后方战争资源基地。
所以,我们小时候在四川接触到的其他大企业,都是有数字代号的企业和科研单位,听起来似乎都是军工单位,可是只有交大,有着完整大学名字,我们以为自己和他们“三线”是有区别的。
其实,唐院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大学,也是在三线建设之中的。希望唐院在大后方保存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一旦发生战争,仍能够培养大批工程技术人才支援战争需要。
我们小时候觉得峨眉很苦,但是三线建设以四川为中心,云、贵、川三地中,峨眉算是好的了,其他更偏远的大山里,有更多企业、也更加艰苦、奋斗。
峨眉毕竟是在铁路线上,在那个时候算是交通便利了。
那时候校领导很牛,不是带秘书而是带着警卫员,亲自考察峨眉,但是他当时看中的是峨眉县的符溪。
但是,符溪地势低洼,不利于建校。历史记载,领导当时巧遇大名鼎鼎的吕正操爬峨眉山清音阁,吕就说:你们就在黄湾吧!这才是唐院搬迁大戏的最终落幕的地方,马路桥——黄湾一带长约两公里,宽约一公里的山沟地带。
有人说:为什么不在平地建校?这就是三线建设要靠山、要隐蔽所必要条件。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李井泉也要求唐院不许占平坝和良田。

很多事情普通人是不知道的,更何况我们校子弟呢?因为三线建设不仅仅是普通的经济建设需要,而是类似于战争状态的军令下达,必须执行。所以唐院整体搬迁也是以命令的方式传达的,全校教职员工必须执行。
我在部队服役过,很清楚什么是命令,无条件的执行。
现在知道为什么唐院搬迁,很多家里连生活必需品大小件啥都带上,甚至大水缸都拉到峨眉来了吧,一是因为专列运输,二是因为学校在穷山沟里,所有日用品都很困难。你所能见到的也就是赤脚的放牛娃和打猪草的老乡们,寂静而贫瘠。
幸好有铁路线,专列解决了搬迁的大问题。从此以后唐院似乎消失了,开始了唐山交大的峨眉时代。
宁静的山沟里从此机械、发电车、推土机、爆破生.....轰鸣,持续了很多年、很多年,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没间断过。
在历史里有个小插曲很有意思,当时唐院准备搬迁天津,大概是1953年。中南海里来了一个大干部到唐院,一个人,不带任何保卫,坐火车从北京考察了天津后到唐院,和院长谈了工作,又一个人坐火车回北京去了。这个领导就是现在习大大的父亲,习仲勋。看到这个简单而普通的故事,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所感触,现在什么级别能做到呢?
多的感叹不发了,历史还要继续解读下去。历史是一面镜子,解读历史是让我们更好走向未来。你若觉得好,就转载给有交大情节的伙伴们吧,让大家不忘交大之缘分,让我们快乐着走向明天,您的鼓励就是我的真正动力。
西南交大的秘密——为什么峨眉?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