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重庆的服务员
发布时间:
2019-11-19
来源:
印象重庆网
作者:
杨耀健
老重庆的服务员
作者|杨耀健
▲清代末年的服务员
▲1960年代的服务员
▲师傅带徒弟
老重庆服务行业的职工,本埠早年称之为伙计、跑堂、丘二,随着时代变迁,称为练习生、茶房、侍应生、服务员等等。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生意,所以但凡深谋远虑的老板,不仅在菜品方面下功夫,而且非常注意选择伙计。
训练有素 百炼成钢
“久华源”餐馆招工,条件为品貌端正,身世清白,有介绍人,预交铺保,即保证金。新手进门先做学徒,由老师傅训练一年以上,才能接待顾客。新手可以传菜,但只能从厨房端到接菜桌,由老师傅出面上菜。
学徒过程,重在练习基本功,菜盘要端稳,菜名要记熟,了解顾客心理、脾气,对不同顾客针对性接待。学会熟练心算,不用算盘,不用笔。先报菜名、菜碟直径尺寸,再报酒水、主食、汤价,除店家赠菜不唱账外,其它逐一报出价钱,算出总数,并将顾客付款数和找补的钱数一并唱出,接受顾客、厨师、掌柜三者的监督,以示公正无私。
“蕲春”餐馆要求伙计,注意上菜顺序、摆放要求,如鱼头冲着主客、鸡头不朝女宾;如蘸料放在烤鸭旁为“单上”;拔丝甜品,另外上一碗涮筷清水为“分上”;如锅巴肉片,将炸好的锅巴与浇汁分上到桌面,再合二为一叫“双上”。
“暇娱楼”餐馆着重训练布菜,偶数冷盘对称置放,走热菜切忌见缝插针,荤菜素菜间搭,麻辣糖醋相邻,花色品种均匀。一眼看去姹紫嫣红,赏心悦目,方为合格。
“民生”轮船公司要求茶房,满面春风迎客,代提行李入舱。行船途中,时而送茶水、热毛巾,时而嘘寒问暖,时而介绍风光,时而预报站名。凭着这份至诚,“民生”公司揽载了绝大部分旅客,硬是将外商轮船公司挤出了长江及其支流航线。
伶俐周到 善解人意
经过调教,伙计们茁壮成长。见有食客登门,立即笑脸相迎,根据观察和食客要求,口若悬河介绍本店的拿手菜、风味菜,千方百计刺激客人食欲,使之坚定在此就餐的决心,并引导顾客到适当位置就坐。然后用抹布在本来就很干净的桌面上继续擦拭,天花乱坠推荐菜品和酒馔。待顾客指定,又报唱给后灶的红案厨师,其声音高昂清脆,字眼清楚,尾声上挑,余音绕梁。
资深伙计记性好,一眼就能认出谁是袍哥大爷范绍增,谁是社会局长包华国,哪个是惹不起的孔二小姐,哪个是歪人警察局长唐毅。为这些人服务格外殷勤,夏天送冰桶,入冬加暖炉。好处是有重赏。
资深伙计嘴巴甜,称男顾客大爷、少爷,称女顾客太太、小姐,称小顾客公子、女公子。见面就说:“哎呀,贵客临门,蓬荜生辉。请坐,请上坐。”饭后送牙签、漱口水、辅助小孩着衣后,还要客套几句:“今天敝店人多打挤,各位没吃好。下次给你们预留雅座,还望惠顾赏光。慢走。走好。”
老市民沈智敏回忆道:“‘高豆花’进门左边有两个坐柜的收钱,堂倌安座摆碗筷,问吃什么,一会儿就‘喊堂’进去了。”
清代《都门纪略》记述伙计行状道:“市井茶馆酒肆走堂,俗尚年轻,向客旁立,报菜名至数十种之多,字眼清楚,不乱话,不粘牙。堂内一喊,能令四座皆惊。”
仪容端庄 堪比模特
抗战前,大餐馆伙计多为男性,不留胡须、指甲,身着制服,彬彬有礼。抗战爆发,外地人大量涌入本埠,更有外国大使馆人员和盟军官兵出没,为招徕顾客,部分餐馆引入女招待员。
旅居台湾的大家闺秀蔡文敏回忆说,“心心”咖啡店堂内摆设清一色小圆桌,铺亚麻台布,漂亮女招待戴西式小花帽,可用国语和英语与顾客交流。
在专门接待外宾的“嘉陵”宾馆,应门的侍应生穿笔挺大衣,铜纽扣闪闪发亮,恍眼一看,以为到了欧美。
世风所及 态度迥异
“文革”前提倡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国营餐馆服务员和蔼可亲,如坐春风。顾客忌酸忌甜,嫌淡嫌咸,他们总是尽量满足。老年顾客进食慢,已经吃掉一半的菜说是要加热,服务员二话不说照办。有人节约舍不得买汤,那就免费送一碗合汤,有点青菜叶子和葱花,还撒有椒盐和味精。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十年浩劫社会动荡,一些服务员思想受影响,认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无需温良恭俭让,于是袖手旁观,麻烦顾客自行到窗口排队取食。遇有亲朋好友前来用餐,则瞒天过海,乱报菜名,明明只买了几个小菜牌子,上桌却是荤腥大菜。反正是国营,亏不亏本没关系。
改革开放,私营餐馆占据大半河山,懂得顾客就是上帝,服务毕恭毕敬。但有的服务小妹欠缺火候,传菜沿路滴漏,上桌报不出菜名,胡乱布菜,甚至不慎将汤水溅到顾客身上,引起纠纷。如何改进?向老重庆的伙计认真学习。
载《重庆晚报》2015年3月18日
重庆,顾客,伙计,服务员,餐馆,时而,服务,要求,菜名
下一页
下一页